無須再「流浪地球」——一名粉雪愛好者的雪季新感

2020-12-04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長春11月29日電(記者李雙溪)質地上佳、捧如麵粉的粉雪,被雪友視為雪中極品,滑粉雪亦逐漸在中國蔚然成風。冬去北海道、夏去紐西蘭,東赴北美、西往南歐……許多國內雪友一年年逐雪而行。今年11月以來,國內多地滑雪場相繼「開板」,但雪友們無須再為粉雪而「流浪地球」。這一方面是疫情防控使然,另一方面則因為國內的粉雪場地越來越贊。

清晨,吉林省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場,纜車還未開放,雪友劉澈就踏著登山滑雪板,用時兩小時爬上山頂。他要趕在團體遊客進場前,完成當日首滑。一路呼嘯,飛雪撲面,劉澈興奮地滑到山腳。

11月14日拍攝的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場(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顏麟蘊攝

2005年,劉澈開始接觸滑雪,起初也是在常規雪道上的常規體驗。後來,他通過網絡了解到高山自由滑雪運動。他說,當時國內大多數滑雪場不具備滑粉雪的條件。「一些滑雪場甚至認為,滑粉雪是在『逃票』。」劉澈說,無奈的他只能和雪友一起相約開始「流浪地球」。

他們最常去的是日本二世古滑雪場,因為那裡冬季雪量大、雪質好。劉澈和雪友們每年組團前往,在滑雪場附近租住民居,每天一早全副武裝後爬上茫茫雪山,在林海雪原享受極速穿行的暢快。「過去,這些地方是歐美滑雪愛好者的天堂,鮮有中國雪友踏足。但近年來,這裡的中國雪友越來越多。」劉澈說,按照往年慣例,他們會在日本滑一個月左右,開春後轉赴加拿大,夏天再去紐西蘭,「哪裡能滑粉雪就去哪裡」。

年初,疫情打亂了劉澈和雪友們的年度出行計劃,使他們重新開始審視、評估國內的滑雪場。他們竟「後知後覺」地發現,相比國外那些「滑雪天堂」,國內許多場地已經在硬體、軟體等多方面實現反超。「外國有些滑雪場的設施甚至是十幾年前的。」他說,如今國內多地滑雪場的纜車、雪毯等都是新的,防護措施也很到位。吉林的北大湖、黑龍江的亞布力、新疆的可可託海……在雪友眼裡,國內各地的滑雪場已在新雪季集體奉上「粉雪盛宴」。

11月14日拍攝的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場。新華社記者顏麟蘊攝

11月以來,各地滑雪場陸續「開板」,吸引了昔日「流浪地球」的雪友紛至沓來。「新的雪季,國內哪有粉雪,俱樂部就會相約去哪。過去天南海北逐雪的雪友,終於在家集合了。」劉澈說。

視頻:新華社記者李雙溪、許暢 王帆

中文編輯:張悅姍

新媒體編輯:肖世堯

籤發人:梁金雄

版權歸新華社所有 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相關焦點

  • 雪季來了!黑龍江多個滑雪場開門迎客
    作為全國滑雪資源最密集、雪期最長的省份之一,從冰城哈爾濱到北疆邊城,從巍巍大小興安嶺到三江平原,亞布力滑雪場、哈體院帽兒山滑雪場、大興安嶺映山紅滑雪場等等早已蜚聲中外,滑雪市場「香餑餑」的黑龍江省,將在這個雪季迎來更好的發展前景。
  • 流浪地球有彩蛋嗎?流浪地球結局什麼意思
    流浪地球彩蛋有嗎流浪地球是科幻片,很多觀眾雖然覺得特效做得好,但是對劇情是一臉懵逼,也許你們還沒發現其中的彩蛋吧,下面就來做個詳細解析。當聯繫背景,再思及存亡與教育,就有些既好笑又要落淚了。5 居民娛樂人們對自己所熟悉的一切總是眷戀著的。姥爺韓子昂在牢裡,拿著或許已經快淘汰的舊手機,回想抖音,聽聽海草歌,懷想著95後的青年韓子昂;酒店大廚面對動亂,一醉方休,對著國酒茅臺直接吹瓶而飲。哪怕到了地下,麻將店、串串店也一樣存在。
  • 最會過冬的瑞士人,教你解鎖雪季新體驗!
    原創 Switzerland 瑞士國家旅遊局冬天漸漸籠罩阿爾卑斯山,用閃亮的白色外套覆蓋了山坡,在清新的粉雪上留下痕跡。>��stmoritz.com聖莫裡茨素來被稱為「滑雪運動愛好者的聖地」,這裡有綿延的冰川之景、瑞士最長的照明滑雪道(4.2公裡)......而瑞士唯一兩次舉辦過冬奧會的城市
  • 流浪地球有沒有彩蛋呢? 流浪地球彩蛋介紹結局你看懂了嗎
    流浪地球有沒有彩蛋呢? 流浪地球彩蛋介紹結局你看懂了嗎時間:2019-02-13 14:06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流浪地球有沒有彩蛋呢? 流浪地球彩蛋介紹結局你看懂了嗎 流浪地球這部影片超出小編預期的好看,特效 ,場面宏大,故事充滿想像力。
  • 意義更勝一籌:《流浪地球》與《2001太空漫遊》的比較
    《2001太空漫遊》是西方一部「教父」級別的「太空歌劇」類科幻片,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與其相比在類型和意義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流浪地球》中並沒有擺弄人類命運的高智慧生命,表現的是人類自己對命運的抗爭,靠自己的力量安排未來。從這個角度來說,《流浪地球》更類似於好萊塢的災難片,比如《2012》。但西方災難片也多少包含一些諸如「方舟」、「救世主」等宗教思維,似乎是在用科技手段重新演繹拯救人類的故事。而《流浪地球》則是實打實的不靠天不靠地,自己拯救自己。
  • 《流浪地球》觀後感
    在《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中,太空人父親劉培強與分離多年的兒子的親情貫穿主線。這一點很容易有共鳴,感覺十分有中國特色。作為兒子,他只能記得父親離他而去,記恨父親的無情無義,卻意識不到父親作為一名航天員,身上所承擔的重重的責任。這位父親不是不愛孩子,從影片裡回閃的記憶中,父親帶著兒子看星星,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這位深沉的父親,在面臨離別的時候內心會經過怎樣的掙扎。
  • 《流浪地球》:地球毀滅之日,人類何去何從
    《流浪地球》2019年中國上映的《流浪地球》被國人傳為神作,劉慈欣對未來世界的遐想有著獨特的見解,人類面臨即將毀滅的太陽系故事發生在不久後的未來,太陽在急速膨脹並且衰老,人類的科學家提出了「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新家園。如此奇思妙想的做法,或許真有這麼一天,人類也不敢輕易去嘗試吧。
  • 看完《流浪地球》我不淡定了,有優點有缺點《流浪地球》深度解析
    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筆者一直被科幻題材吸引;這其中有尋找科學破綻的職業病,也有對好故事的盼望。最近中國的賀歲科幻片《流浪地球》在各地上映,筆者也到了電影院親身觀摩。《流浪地球》作為新興中國科幻電影的起點,無論好壞值得一看。
  • 從「嫦娥五號」上天再看流浪地球,把地球流浪宇宙,總共分幾步?
    「嫦娥」系列,一步步在向月亮靠近,從繞月衛星,到入月返回,再到如今的落地月球。我們離星球旅行的夢想似乎越來越近。2019年春節,一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火了。這部硬科幻,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這個故事說的是未來世界,太陽急速老化導致地球面臨末日,人類逃入地底世界也無法避免末日的到來,於是人類傾盡所有資源在地球表面建造10000座行星發動機,以150億噸的推力,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讓地球在宇宙中漂泊和流浪,直至遇到更宜居的星系。
  • 北京日報:《流浪地球》再好 也要經得起批評
    原標題:《流浪地球》再好 也要經得起批評 春節檔落幕,《流浪地球》成為當之無愧的「C位」影片。然而,伴隨其不斷攀升的票房,輿論場漸成撕裂之勢:有人力挺其「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有人吐槽質疑其「科學設定不合理」,還有人認為其承載了集體主義、家國情懷,稱批評《流浪地球》便是「不愛國」……紛紛擾擾中,各方爭論似乎正離影片本身越來越遠。 平心而論,四年磨一劍的《流浪地球》確實可圈可點。雖然同樣是世界末日的情境設置,但影片給出的則是一個充滿情懷的「中國式方案」:帶著地球去流浪。
  • 《流浪地球》:流浪的人,流浪的心
    在《流浪地球》中,地球象徵著人類自身,即將爆炸的太陽是人類被毀壞的家園以及正面臨的危機。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為我們講述了地球的流浪之旅,展現了千千萬萬個像「我」一樣的人的命運。地球變成了一架巨大的機器,以保證在危險降臨之前,能夠帶著人類逃出生天。此時,大氣層已經失去了它的保護作用,人類無法再在地面上生活。他們只能依靠深厚的土壤和巖層的庇護,龜縮在地底下。2地球流浪分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以及「流浪時代」。「你在平原上走著走著,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
  • 一名愛好者的觀星之路
    一名愛好者的觀星之路晴朗的夜晚,滿天星鬥閃爍著光芒,像無數銀珠,密密麻麻鑲嵌在深黑色的夜幕上。望著這片浩瀚的星空,兒時的夢想又浮現在腦海之中,長大後忙於工作,忙於生計,人生如此的匆忙,自己已經許久沒有認真仰望這片星空了!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個很「中國」的選擇!
    2019年賀歲檔最火的電影,毫無疑問是《流浪地球》。上映6天,總票房已經超過了20億,口碑炸裂,被業內人士視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崛起之作。在這部科幻電影中,地球人帶著地球開展了一次充滿浪漫詩意的流浪冒險之旅。
  • 流浪地球的三點啟示
    原標題:流浪地球的三點啟示 《流浪地球》火了!筆者作為一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者,享受影片之餘,陷入深深思考,認為《流浪地球》或許能夠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帶來3點啟示。 啟示一,美麗宜居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追求。
  • 《流浪地球》裡不值得推敲的邏輯:劉啟偶然的流浪拯救了流浪地球
    電影也在朵朵的驚訝之後,把鏡頭從地面拉升,用一種標準的好萊塢電影裡司空見慣的快速上切鏡頭,來展現了從地面的一片雪野、到各個山體上的挖掘機的鏟石作業、最後再沿著發動機的巨大的壁壘,而凸現出烈火熊熊的地球推進式發動機的火紅的噴火場面。
  • 流浪地球深度解析: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作為一部硬科幻小說,在今年春節檔被拍成電影上映可謂是口碑與票房雙豐收,但在電影的背後,不知道有多少注意到了這些細節:流浪地球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而不是建造飛船逃跑?我們在看流浪地球時最大的疑惑便是,既然能造出像行星發動機這樣巨大推力的裝置,連地球都能推動,為什麼不把他建造成飛船,這樣不就會像現在帶著地球一樣多災多難了。
  • 流浪地球結局是什麼意思?地球被成功拯救了嗎?
    而《流浪地球》是一部關於死亡與希望的電影。 對每個人說,死亡是最終極的哲學命題。生命的可朽性與有限性為人生追求提供了意義和限度。無論通過繁衍後代,還是著書立說名垂青史,個人總歸有可能讓自己的生命以某種方式得到延續。而很多人想知道影片的結局是什麼意思呢?讓小編來告訴你們吧。
  • 好書推薦:《流浪地球》,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
    2019年春節,電影《流浪地球》登陸全國院線,短短幾天就引爆了網絡,最終取得了46億的票房,引起人們巨大的反響。這部電影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讓中國科幻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紀元。那麼,提到電影,就不得不提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說,這部劉慈欣於2000年寫的小說又會是怎樣一個故事呢?
  • 流浪地球:0.17%的光速,2500年100代人,開著地球去流浪的結局
    劉慈欣的小說《三體》深受世界各地的科幻迷追捧,從三體文明的設定,到黑暗森林法則,再到弱肉強食,裡面的世界確實震撼。《流浪地球》和《三體》都是劉慈欣所寫的科幻小說,但二者之間並無聯繫,劉慈欣是一名科幻小說家,2015年,他憑藉《三體》獲得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該書也被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裡程碑之作,《流浪地球》則獲得了2018中國科幻大會水滴獎評委會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