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
兒子出生以後,小腳丫光光的露在外面,親戚朋友過來探望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去端詳孩子的小腳丫。他們還用手掌去比量一下,發現兒子的腳丫比一般的孩子都大,臉上露出笑容,難掩讚美之詞,「這孩子將來肯定是個大個子,看這腳這麼大!」
有一次母親給兒子買了一雙鞋子,是照著3歲侄子的腳大小買的,但是不到2歲的兒子試穿了一下,根本塞不進去。母親開始連連稱讚「長個先長腳,孩子這是又長高了,看來比小小要長得高!」
以前也聽說過「立七坐五盤三」的說法,意思是說人站著的時候高度是腳長的7倍,坐著的時候高度是腳長的5倍,盤腿坐的時候兩個膝蓋之間的距離是腳長的3倍。
醫學上也認為人的身高是腳長的7-7.5倍。還給出了這樣一個公式:成人身高(釐米)=13歲時腳長(釐米)x7±3(釐米)。
還有一組年齡、身高、腳長的數據對照表,很明確,身高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腳長也隨著身高的變化而變化。看到上面這些理論加數據支持,好像「孩子長個先長腳」這個理論是成立的,但是實際生活中卻並非如此理想。
這組數據讓我們無法相信什麼標準
收集了很多朋友的信息,身高和腳長有的是成比例的,有的則不然。
朋友1:我婆婆40的腳,身高150。
朋友2:我155的身高,腳只有35碼,有時還34,真是不好買鞋。
朋友3:我們家閨女165個子的時候穿40的鞋,現在170了穿39的。
朋友4:我女兒14歲,身高167,穿37碼鞋,從160的時候就是穿37的,這兩年身高長了,腳沒長。
朋友5:我女兒十歲155腳和我一樣大穿37碼,而且褲子也和我穿一樣長,我163。
朋友6:我兒子十七一米七四,腳穿四十碼的還松乎的,從十五歲個子長腳就沒長過。
朋友7:我兒子14歲了才162米,42的腳,就是不長個,急人。
上面這些數據顯示,有的腳很大,個子不高,有的腳小個子並不矮,還有的光長個子不長腳,徹底推翻了「長個先長腳」的理論。
分析來看,也是必然,每種理論都不是絕對的,具有普遍性,但是同樣存在個體差異,不能武斷地用腳長判斷身高高低,買合適的鞋子才是重要的。
孩子的身高影響因素還有很多
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其實有很多,自然不能以腳定身高。
1)遺傳
孩子的身高首先來自遺傳,雖然影響的程度在認識上有分歧,但是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國內內分泌專家認為遺傳佔70-90%的比重,而《長高不再是夢想》這本書的作者,根據實際數據得出結論,遺傳佔30%的比重。
不管怎麼說,遺傳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後天的影響因素也不容忽視。因為我們看到過很多真實的情況,子女的身高和父母身高並不成正比。有的父母很高,孩子卻不如父母高,有的父母很愛,孩子卻長成了大高個。
2)營養
要長身體自然離不開營養,營養均衡合理,孩子就容易長個子,營養缺乏或者營養過剩,孩子就會身材矮小。現在的孩子身高普遍比以前高,就是因為現在物質豐富,孩子的溫飽沒有問題,而且更豐富多樣,過去物質貧乏,孩子能填飽肚子已經不錯了,根本談不上什麼營養搭配,在營養上是受委屈的。
3)運動
都說跳一跳長一寸,雖然沒有這麼誇張,但是大量的臨床數據表明,如果進行有益於長個子的運動,比如遊泳、球類、摸高等,孩子的身高就比不運動的要高5-10公分。因為在運動時,會起到肌肉和骨骼拉伸的作用,而且運動時食慾會更好,能攝入更多的營養,同時促進新陳代謝,有利於骨骼生長。
4)睡眠
同樣有睡一覺長一寸的說法,因為在睡眠中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生長激素正是促進骨骼發育的重要因素,所以睡眠充足,個子就就相對長得高。
有的朋友說了,我家孩子就是一個睡神,酷愛睡覺,但是就是不長個子。也會有這種特殊現象,因為身高的決定因素是綜合的,不是睡眠一個因素決定的,肯定在其他方面受到了限制。
5)心情
很多朋友都不會把心情和身高放到一起去,其實,心情也會影響長高。因為如果孩子處於焦慮狀態,會影響下丘腦垂體系統,抑制生長激素分泌。而且心情不好時,也會影響飲食和消化吸收,從而影響營養的攝入。這些因素綜合之下,會抑制身高的增長。
結語
孩子的腳大就能長大個子,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但是有時候又不成立,判斷時不能過於絕對。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有很多,遺傳、營養、運動、睡眠、心情等等,要想孩子長個,還要從多方面進行輔助,不能想當然啊!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