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喬大元 通訊員 艾蕭 馮紅 煙臺報導
正常兒童身高的發育呈「先快後慢」趨勢,寶寶出生時身長平均為50cm。寶寶出生前半年增長最快,前3個月平均每月增長3.5cm,3—6個月平均每月增長2.0cm,6—12個月平均每月增長1—1.5cm。第一年共增長約25—26cm,第二年寶寶身高約增長12cm。2歲到青春期,每年身高增長5—8cm。不過,每個孩子發育可能有些不同。同樣年齡的孩子裡,有的孩子,早早地就不長個了。他們小時候個子比同齡人都高,可長大後,卻比同齡人都矮。有的孩子小時候個子不高,但身高停止增長的時間,比別人晚幾年,成年後,長得就比較高。這些看似「奇怪」的現象,用一個概念,能解釋。那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骨齡」。
什麼是骨齡
骨齡就是骨頭的「年齡」。平時說的年齡是從出生那一刻起來算的時間年齡,也叫日曆年齡。而骨齡的算法,就比較複雜一些了,反映的是生物學年齡。
通過一些科學方法來觀察一定年齡下正常孩子骨骼的發育程度,得出一個標準骨骼的發育年齡。把某一個孩子的骨骼發育情況和標準的對比,得到他此時的骨齡。
骨齡不僅能反映生理年齡的大致範圍,更能反映生長發育情況。你就知道了自己孩子的發育進程,甚至可以預測他今後身高的潛在成長空間。
由於孩子的個體差異,身高停止生長的年齡可能不盡相同。而他們身高停止生長的骨齡卻是基本相似的,大約在男孩骨齡16歲、女孩骨齡14歲。只不過,每個孩子骨骼的生長速度,就不同了。當然,骨齡也並不是越落後越好,只是在非病理情況下,骨齡相對小(晚長)的孩子可能會有更大的生長空間。
骨齡的價值有哪些
透過年齡的身高水平,看到骨齡身高水平的本質,來了解當前骨齡身高水平,如果此時的身高水平,不在正常範圍。之後醫生會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調整,比如讓孩子骨齡長慢點,多一兩年去長身高,成年的身高就會多幾公分。
那麼,醫生一般會從哪方面著手管理孩子的骨齡呢?這就需要醫生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去「私人訂製」,也需要父母好好地配合。醫生還會對存在病理性因素的孩子及時做出幹預,並且會指導家長怎麼做。
骨齡與疾病
骨齡的定期監測,除了能告訴你孩子身高生長發育情況,並及時幹預之外,還可以早期發現一些生長發育方面的疾病。由於骨齡和內分泌發育、性成熟等有關,所以臨床上,也會用骨齡來診斷一些疾病。
一般3歲以下孩子的骨齡和年齡差得不多,3歲以上的孩子的骨齡會在2歲之內浮動,正常情況下,骨齡與年齡會相差1.3歲,骨齡小於年齡,有可能是晚長,骨齡大於年齡,有可能是早長。當骨齡和年齡相差1.3—2歲時,父母需要警惕孩子可能生長發育異常,而當骨齡與年齡相差超過2歲時,很有可能存在生長發育異常了。
骨齡比年齡提前太多的孩子,很有可能患有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真性性早熟等疾病。骨齡明顯落後於年齡的孩子,則有可能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
如果發現孩子骨齡異常,一定要到醫院就診,讓醫生綜合考量孩子的臨床症狀、發育情況、檢查結果等多方面信息,做出準確判斷,儘早幹預治療。
如何判定孩子的骨齡
骨齡的測量主要採用左手腕X線攝片,觀察骨化中心數(3—18歲),簡單來說,拍個片子,找醫生鑑定一下就可以了。家長們也不用擔心,拍攝一張手骨X光片所吸收的放射量,相當於看20分鐘手機、或坐2分鐘飛機、或曬一小時太陽的輻射量,很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