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8日,中國根據朝鮮政府的請求,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王順才習慣稱之為「開國第一戰」,為了保密,當時部隊的一切行動都是在絕對機密的情況下進行的。
在吉林,一列列軍用列車向東飛馳,又轉而向南,十月的東北大地沒有了綠色,軍運專列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悶罐車廂,王順才倚坐在車廂裡,列車憋足了勁呼嘯前進。
「阿里郎,阿里郎,阿啦裡噢,攀越阿里郎所有的山峰,阿里郎只有山峰12座,我現在攀越的是最後一峰。」
再次哼唱朝鮮民歌《阿里郎之歌》時,抗美援朝的老兵王順才已經記不全歌詞了,他努力的循著韻律一頓一頓地堅持唱完,這首歌曾經那樣百轉千回,歌聲傳唱不衰的地方就是朝鮮半島了。
入朝以後,王順才所在的部隊奉命在戰事的西線迎敵,戰前志願軍指戰員和戰士們都在突擊學英語,用以在戰場上向敵喊話,一份簡易的油手冊發到了王順才的手裡,裡面是對敵喊話的英文用語和中文音譯。
「友阿爾殺郎德惱」對應的英文是「You are surrounded now」翻譯成中文是「你們現在被包圍了」、「Surrender quickly」被音譯成了「殺卵德爾魁克裡」、「Don't act」成了「東特安克特」、「Hands up」是「喊支阿撲」。
學習手冊還特意標註了一條「發音以北方話為標準」,這些在今天看來令人忍俊不禁的土辦法,在朝鮮戰場上卻真正派上了用場。
每次和敵人短兵相接,「東特安克特」、「喊支阿撲」就此起彼伏,其實志願軍戰士們也都清楚,自己是依葫蘆畫瓢描出來的英文不算標準,何況志願軍都來自國內四面八方,有雲南的、有四川的,喊出來的話也難免是南腔北調。
就這樣的英語,聽懂的美軍算是幸運,可以乖乖地及時舉手投降保住小命,聽不懂的傻愣愣地持槍負隅頑抗,最後遭殃的可是他們自己。
一次,王順才所在的部隊審訊一個被俘的美國大兵時,順帶著問他們能否聽懂志願軍的英文喊話,對方的回答是聽懂了。
喊話歸喊話,在戰場上見功夫的還得是真刀實槍的對陣,生死不由命,五次大戰役漸次到來。
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發起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給「聯合國軍」以突然的打擊,將其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在感恩節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這一天,後來被定為了抗美援朝紀念日。
在隨後的第二次、第三次戰役當中,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作戰,突破了「三八線」,將「聯合國軍」擊退至北緯37度線附近地區,佔領漢城,並適時停止了戰役的追擊。
用驚險這個詞來形容抗美援朝並不準確,那時候連生死都沒有什麼概念了,哪還講什麼驚險不驚險的,再驚險的事情,能比得過生死存亡嗎?
兩軍對壘,志願軍打的是信念,堅信戰爭是正義之戰,堅信中央的英明領導,而對手打的則是裝備,是數千架戰機的空中優勢和堅船利炮。
勝敗早有定局,但戰況之慘烈和志願軍慷慨赴死的精神超乎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