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用質粒製造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2021-01-11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繼英國和加拿大科學家3月1日在《自然》雜誌網站上報告說,他們利用一種基因「轉位子」(即DNA中一段可以移動的基因序列)來替代病毒作為運輸所需基因的載體,將普通皮膚細胞轉化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之後,美國科學家又傳捷報:威斯康星州立大學科學家在3月26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宣稱,他們找到了不需要藉助病毒或外來基因、更安全地將人類皮膚細胞變成iPS細胞的一種新方法。
 
  這種新方法使用質粒(染色體外的另一種遺傳因子,可以在菌株間、菌種間傳遞基因)作為載體,攜帶將皮膚細胞變成iPS細胞所需要的基因。隨著時間的流逝,質粒能夠從細胞群體中自然消失,從而避免了以往使用病毒可能導致的危險,因為病毒有可能會將有害基因帶入細胞。研究人員詹姆士·湯姆森說:「新方法幾乎不形成腫瘤,也不會破壞宿主基因的功能。」

  胚胎幹細胞是人體內可以轉化為各種器官和組織的萬能細胞,過去一直只能從胚胎中獲得。2007年11月,美國和日本科學家分別獨立發現將普通皮膚細胞轉化為幹細胞的方法,這樣得到的幹細胞被稱之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從而避免了道德倫理爭議。但以往科學家製造iPS細胞時,大都需要使用病毒作為媒介來攜帶基因進入細胞並且誘發細胞重新編程。
 
  美國國家常規醫學科學研究所(NIGMS)主任傑裡米·伯格表示,湯姆森的方法首次不需要將DNA插入宿主基因組,而是使用不會同DNA結合的質粒。

  湯姆森稱,歐巴馬總統3月初為美國幹細胞研究「鬆綁」,使得美國科學家可以更容易測試新iPS細胞的療效,下一步,他們將在人體上進行測試。 (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製造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再現新方法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方法,可通過將兩個蛋白混合在一起製造出一個「超級蛋白」,從而大大提高了製造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的效率和純度,且沒有產生腫瘤的風險。研究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幹細胞》雜誌上。
  • 日科學家首次利用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日科學家首次利用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2008年08月23日 13: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8月23日電 日本政府支持的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21日宣布,研究小組成功用一名10歲女孩脫下的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
  • 留美博士歸國創業 成就夢想 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產業化技術填補國內...
    6月,在第三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上,珠海樂維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維」)首席技術官周紅豔博士攜帶她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產業化項目」閃亮登場,頓時吸引眾多關注。樂維作為中國幹細胞和再生醫學領域的一顆新星進入人們視線。
  • 新聞連結:幹細胞、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新聞連結:幹細胞、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來源:新華網 2010年01月28日13:51   新華網華盛頓1月27日電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27日宣布,他們在實驗中繞過了誘導多功能幹細胞這一步驟
  • 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3月1日,英國和加拿大科學家在《自然》雜誌網站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種可以安全地將普通皮膚細胞轉化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的方法,這種方法不但首次使得轉化過程不需要藉助病毒,而且有望使生物醫學研究徹底告別使用胚胎幹細胞
  • 科研級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發布
    6月28日,我省首批高品質「科研級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在合肥發布,中科大生命科學學院、東南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安徽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省立醫院相關負責人等參加發布會,這是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產業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 日教授證實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是否癌變與培養方法有關
    新華網東京12月16日電(記者錢錚)有「日本誘導多功能幹細胞之父」之稱的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證實,這種新型萬能細胞是否癌變與培養這種細胞時向體細胞導入基因的方法密切相關。  以前培育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時,需要依靠逆轉錄酶病毒或慢病毒作為載體,將Oct3/4、Sox2、Klf4和c-Myc這4個基因導入體細胞的染色體。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人體多功能幹細胞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人體多功能幹細胞基因操控制造人體胚胎幹細胞將不再困難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9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研究人員利用成人細胞和生長因子
  • 利用iPS細胞高效製造造血幹細胞技術問世
    利用iPS細胞高效製造造血幹細胞技術問世治療白血病時或可利用該技術製造大量造血幹細胞,代替骨髓移植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宣布,他們開發出了利用實驗鼠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 Nature:從多功能幹細胞誘導而得的老年痴呆症神經元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在散發性遺傳性老年痴呆症在體模型上創造了細胞衍生的幹細胞,利用源自患可怕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此前,從來沒有在皿中創造過高度純化、功能性的人類老年痴呆症神經元",研究的通訊作者Lawrence Goldstein博士說,他是細胞與分子醫學系的教授,也是霍華德 · 休斯醫學研究所 的研究員、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幹細胞計劃的主要負責人,"這是第一步。這些不是完全的模型。它們是一種觀點的證據。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怎樣製造它們。
  • 山中伸彌: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創始人之一
    山中伸彌是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ell)創始人之一。2007年,他所在的研究團隊通過對小鼠的實驗,發現誘導人體表皮細胞使之具有胚胎幹細胞活動特徵的方法。此方法誘導出的幹細胞可轉變為心臟和神經細胞,為研究治療多種心血管絕症提供了巨大助力。這一研究成果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因為其免除了使用人體胚胎提取幹細胞的倫理道德制約。
  • 日本科學家首次用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中新網8月23日電 日本政府支持的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21日宣布,研究小組成功用一名10歲女孩脫下的智齒,培育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這是科學家首次通過智齒細胞獲得iPS幹細胞,毋須使用胚胎惹起道德爭議,為致命疾病的研究開拓一條新路。據香港《文匯報》報導,該名女孩因牙齒矯正治療,拔除了尚未成熟的智慧齒。
  • 從特異性、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到特異性誘導因子的研製成功!
    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為利用導入特定基因或是特定基因產物(蛋白質)等方式送入體細胞(如:皮膚細胞或是肝臟細胞)中,使該體細胞變成為具備如同胚胎幹細胞(ES細胞)般,具有分化成各式細胞之多功能分化能力,並且可以持續增生分裂。
  • 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分化發育能力低於胚胎幹細胞
    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東京農業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利用老鼠進行的實驗中發現,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相比,分化發育成全身各類細胞的能力較低
  • 我科學家發現阻礙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形成的"路障"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記者 李斌)由於能使成體細胞「返老還童」為幹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是近年來幹細胞領域的研究熱點。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員、陳捷凱副研究員等人經過多年努力,近日破解了iPS細胞誘導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障礙,論文2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 JMCB:利用胚胎幹細胞誘導功能性精子細胞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馮立新研究小組報導一個全新的體外誘導精子和卵子的方法。馮立新研究員採用的方法可從雄性胚胎幹細胞(XY 染色體)在體外同時生成遊動的精子和卵子。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研究進一步闡明了從胚胎幹細胞生成精子和卵子分子機理,是這一領域研究的重大突破。
  • 安徽省首批高品質「科研級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發布
    原標題:科研級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發布6月28日,我省首批高品質「科研級人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在合肥發布,中科大生命科學學院、東南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安徽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省立醫院相關負責人等參加發布會,這是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產業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 Biotech:供者細胞類型影響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的表觀基因組...
    已有研究表明小鼠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保留著它們起源的細胞類型的表觀遺傳「記憶」。Kitai Kim等研究人員近日在人類細胞中研究了這個問題,並且把重編程過程中DNA甲基化的不完全擦除和異常的重新甲基化(de novo methylation)記錄下來。
  • 香港大學:研究人員製造出人工誘導多功能性幹細胞
    新華社香港4月18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大學醫學院18日宣布,其研究團隊利用罕見遺傳心臟病患者的皮膚細胞製造出人工誘導多功能性幹細胞,並成功用作藥物測試。研究人員認為,這技術可應用於其他遺傳病,為未來使用精準醫學提供重要契機。
  • 避免倫理爭議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
    以往的幹細胞研究主要使用從胚胎中提取的胚胎幹細胞,經常引起倫理爭議。     2007年,日本和美國科學家分別宣布發現將普通皮膚細胞轉化為幹細胞的方法,這樣得到的幹細胞和胚胎幹細胞的功能相差無幾,被稱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又名iPS細胞。這一發現被《自然》和《科學》雜誌分別評為2007年第一和第二大科學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