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將發光繃帶用於監測移植組織的氧氣攝取量

2020-12-24 cnBeta

據外媒報導,讓移植組織表現得像原來的組織一樣並不總是一個順利的過程,醫生在手術後要注意的事情之一是它對氧氣的攝取程度。被稱為血氧儀的有線設備是監測恢復中的病人的黃金標準,但麻省總醫院(MGH)的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一個更好的方法:一種新的發光繃帶可被用來監測移植組織的氧氣攝取量。

有線血氧儀是目前監測組織含氧量的首選,但這些設備使用起來可能很複雜,而且對病人來說很不方便,限制了他們的行動。因此,MGH團隊尋求開發一種限制性較小的氧合傳感器,這將有助於降低移植和皮膚移植的失敗率。

這種液體繃帶是用磷光材料製成的,在某些刺激下會發出從紅色到綠色不等的顏色。該原型在5名接受「乳房再造」手術的女性身上進行了測試,液體繃帶被塗在7個移植的皮瓣上,這些皮瓣包括皮膚、脂肪、動脈和血管,面積為1×1釐米。

此外,這些皮瓣上還連接著有線血氧儀,以此來比較液體繃帶與黃金標準的性能。在這些實驗中,該團隊使用帶有閃光燈的相機來激發液體繃帶中的磷光材料,這些材料根據組織中氧氣的多少從紅色到綠色發光。

經過手術後48小時的監測,團隊發現繃帶提供的7個皮瓣上的讀數都與血氧儀的讀數相關。雖然只是一項概念驗證研究,樣本量很小,但團隊想像這種氧感繃帶有助於提高組織移植、燒傷的皮膚移植的成功率,改善傷口癒合。從這個角度來說,它類似於2014年研發的一種用於傷口癒合的噴霧式繃帶,這種繃帶也是由新研究的高級作者Conor L. Evans部分開發的。

「我們的試驗表明,透明液體繃帶檢測組織氧合的效果和血氧儀的金標準一樣好,血氧儀使用的是舊技術,對患者來說不舒服,妨礙了對組織的視覺檢查,並且可以根據照明條件和患者的動作給出錯誤的讀數,」Evans說。「獨立的繃帶是有線血氧儀的一大進步,它限制了患者的動作,使用起來也很複雜。」

此後,研究人員在液體繃帶上加裝了電池,使其自帶電源,並取消了對攝像頭的需求。他們現在正在擬定一項臨床試驗,以探索該繃帶能在多大程度上檢測到因缺氧而衰竭的移植組織。

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開發3D列印的藥物神經繃帶
    在某些情況下,必須部署神經性腹瀉術(專門手術)以將神經縫合在一起,但是根據美國空軍的研究,只有50%的治療是成功的。為了使該程序更有效,許多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創建更有利的環境,促進細胞生長並引發更積極反應的方法。 2019年,四川大學的另一個小組將PNS藥物納入了神經引導支架(NGS』),該支架旨在釋放至受傷神經部位附近。
  • 我國科學家開發了3D列印的載藥神經康復繃帶
    這種情況下,必須部署神經性腹瀉術以將神經縫合在一起,但是這種治療只有50%的成功機率。為了使該程序更有效,許多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創建更有利的環境,促進細胞生長並引發更積極反應的方法。 2019年,四川大學的另一個團隊將PNS藥物納入了神經引導支架(NGS'),該支架旨在釋放至受傷神經部位附近。基於支架的方法的問題在於它們通常不準確,導致藥物洩漏到周圍組織中,並存在副作用的風險。
  • 哥本哈根大學開發新的生物3D列印方法監測複雜的組織結構
    中國3D列印網10月3日訊,由哥本哈根大學生物系MichaelKühl教授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生物3D列印方法,用於監測複雜的組織結構。Kühl教授與德勒斯登技術大學(骨轉移,關節和軟組織研究中心)的德國同事一起,將氧敏感納米粒子用於凝膠材料,可用於複雜,生物膜和組織樣結構的3D列印。活細胞以及內置化學傳感器。這項工作剛剛發表在最新的材料科學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 研究人員創造出可將氧氣輸送至3D列印組織細胞的生物墨水
    中國3D列印網9月16日訊,組織工程或再生是通過結合具有最佳化學和生理條件的細胞和其他材料來改善或替換生物組織的過程,以建立可在其上形成新的活組織的支架。我們已經看到許多3D列印的示例用於完成此任務。以這種方式改造新組織的潛力為器官移植的短缺和在藥物發現中的應用提供了答案。 但是,要成為有活力的組織,這些細胞需要通過血管輸送給它們的氧氣,在移植的組織中,氧氣可能需要幾天才能生長。
  • 科學家受螢火蟲啟發培育可發光植物 或用於照明
    此前科學家製造出的可發光的菸葉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一個「可持續發光植物」的商業開發項目引起了眾多企業贊助者的興趣。據悉,該項目的特別之處就是通過生物發光技術,讓植物持續發光。  該技術的研發團隊介紹稱,他們研究這一技術的一個目標就是:在未來用可持續發光的植物作路燈照明,並將這種技術應用到其他的商業領域,如種植業、花卉園藝。  據科學家介紹,他們使用一種螢光素酶,這種酶普遍存在於螢火蟲和一些發光的真菌之上。
  • 科學家開發出用於生物列印的釋氧生物墨水
    近年來,生物列印領域經歷了多項突破,其中之一就是可以利用生物墨水和3D生物印表機生成生物組織結構的可能性。
  • 科學家開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生物發光雙模式光學成像技術—新聞...
  • 大有用處,科學家設計出獨特的「發光」蛋白質!
    太棒啦,科學家設計出獨特的「發光」蛋白質!莫斯科物理與技術研究所的生物物理學家與來自法國和德國科學家合作,創造了一種新的螢光蛋白。除了在紫外線和藍光照射下發光外,它在高溫下非常小且穩定。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光化學與光生物科學》上,這種蛋白質具有螢光顯微鏡的前景,這項技術被用於癌症、傳染病和器官發育等方面的研究。螢光顯微鏡是研究活體組織的一種方法,它依賴於誘導發光。在特定波長雷射照射下,一些蛋白質會發出不同波長的光。這種誘導的「輝光」可以用一種特殊的顯微鏡來分析。
  • 世衛組織建議每日游離糖攝取不應超過熱量5%
    」攝取新指針建議,為減少肥胖,保護牙齒,人們日常生活糖攝取量最好每天不超過25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0年制定的標準,成年人每日攝取的游離糖不應超過當天攝取全部熱量的10%。如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提高這一標準,成年人每日攝取的游離糖不應超過當天攝取全部熱量的5%,也就是相當於每天攝入不超過6茶匙糖。但是喝一罐蘇打水,可攝入至多40克糖,相當於10茶匙糖。
  • FDA首次批准基因工程豬用於食用和醫用,或將用於器官移植
    近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一種基因工程豬用於食用和醫用,這是FDA首次批准有意基因組改變的動物用於人類食物消費和潛在治療用途。這種基因工程豬被稱為GalSafe豬,其通過改變基因組的方式消除了細胞表面的α-半乳糖(alpha-gal sugar)。
  • 跑者應攝取更多的蛋白質,才能保存現有肌肉量
    同時在測試期間,採集每個人的血液測量動脈乳酸、以及葡萄糖濃度,並安排24小時的飲食監測。這些參與者每天攝取2150卡路裡,儘管三組人之間所攝取的營養有不同的差異:素食主義者的飲食中有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纖維、鎂、鐵、葉酸…。儘管存在著飲食差異,研究人員發現每個人的運動能力都相仿。
  • 冷凍器官有望用於移植
    美國研究團隊最近使用新技術將低溫保存的動物心臟瓣膜和血管成功復溫,大大提高了將冷凍器官用於移植的可能。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1日在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發表文章說,他們將矽殼包裹的氧化鐵磁性納米顆粒分散在保存組織的低溫保護溶液中,使用無創電磁波激活這些納米顆粒,讓它們作為微型加熱器以每分鐘100攝氏度至200攝氏度的速度快速、均勻加熱組織。
  • 今日科技話題:茶樹起源演化、玉兔二號、高分十一號02星、海底「樹葉」、新型發光真菌、胰島細胞皮下移植
    新華社發(鄭逃逃攝)9月7日13時57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網站9月7日發布消息:中印科學家在印度東北部聯合考察時,從梅加拉亞邦竹林中的枯死竹莖上發現一種新型發光真菌。據介紹,全球已知有97種生物發光真菌類群。由於在醫學、農業與生態環境傳感器等方面的廣泛應用,生物發光真菌一直受到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 研究人員成功利用非侵入磁性繃帶殺死皮膚癌細胞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們正在探索治療癌症的各種途徑,其中一種有趣的可能性是利用磁性納米顆粒加熱並摧毀癌細胞。印度的研究人員在這項技術上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進步,他們將其製成磁性繃帶,在老鼠身上進行的實驗證明這種繃帶能夠殺死皮膚癌細胞。這些顆粒似乎可以通過非侵入性繃帶簡單地被應用到皮膚上,在那裡它們可以對鄰近的皮膚癌細胞展開治療。
  • 智能繃帶可快速治癒傷口
    科學家表示裝有傳感器的新型人造材料可以使繃帶成為醫護人員寶貴的工具。Simple bandages are usually seen as the first line of attack in healing small to moderate wounds and burns.
  • 經基因工程改造的活細胞豬皮成功被用於治療人類燒傷傷口
    當有人嚴重燒傷時,需要將保護性覆蓋物臨時移植到傷口部位,並儘快進行皮膚移植。儘管該覆蓋物通常由人類屍體的皮膚組成,但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活細胞豬皮膚現在已首次在患者身上使用。資料圖將人類屍體皮膚(也稱為同種異體移植)應用於二度和三度燒傷,最初可幫助保護傷口免受感染和液體流失,以及隨之而來的可能致命的併發症。一旦接受者穩定下來,就將同種異體移植物去除,並將患者自身的一塊皮膚從他們身體的另一部分永久性地移植到傷口上。
  • 一隻蜘蛛羊吐絲量超100隻蜘蛛,這些動物將要移民太空?
    實際上,隨著轉基因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們已經將其應用到了動物世界中,轉化後的動物遠比人們想像的更加神奇,並且有望在未來跟隨人類移民太空。從事相關研究的科學家們首先向人們展示了巨型蜻蜓,眾所周知,富氧環境對生物的體型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早在2010年,科學家們就發現了富氧環境下培養的蜻蜓體型會變大數倍。
  • 3D列印器官目前發展到什麼程度,可以用於移植麼?
    由於人體組織的複雜性,器官構建絕不是生物列印材料的有序堆積而已。目前還沒有人列印出功能齊全、可移植的人體器官,但科學家們離這一目標越來越近,他們正在製造可用於藥物測試的組織塊,已能列印出結構相對單一的器官,比如氣管、血管。
  • 科學家如何靶向作用胰島組織/細胞來有效治療人類糖尿病?
    科學家成功開發出特殊的「蛋盒樣」包裝來運輸胰島細胞成功治療糖尿病患者如今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特殊的蛋盒包(egg carton packages)用來運輸並移植活的人類胰腺細胞來治療糖尿病患者,這種蛋盒包能夠提供氧氣,並且在運輸過程中允許物理分離一面胰島細胞損傷或死亡。
  • Bioxytran授權將MDX Lifesciences的FDA認證技術用於管道藥物開發
    Bioxytran的專利分子是BXT-25,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嚴重阻塞的動脈將氧氣輸送到缺氧組織。我們預計BXT-25分子在室溫下的體積將比紅細胞小5000倍,它的微型尺寸將使其能夠輸送氧氣給腦組織,而腦組織中紅細胞不會因為中風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