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用處,科學家設計出獨特的「發光」蛋白質!

2020-12-03 博科園

太棒啦,科學家設計出獨特的「發光」蛋白質!莫斯科物理與技術研究所的生物物理學家與來自法國和德國科學家合作,創造了一種新的螢光蛋白。除了在紫外線和藍光照射下發光外,它在高溫下非常小且穩定。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光化學與光生物科學》上,這種蛋白質具有螢光顯微鏡的前景,這項技術被用於癌症、傳染病和器官發育等方面的研究。

螢光顯微鏡是研究活體組織的一種方法,它依賴於誘導發光。在特定波長雷射照射下,一些蛋白質會發出不同波長的光。這種誘導的「輝光」可以用一種特殊的顯微鏡來分析。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工程將這種螢光蛋白附加到其他蛋白上,使後者在顯微鏡下可見,並觀察它們在細胞中的行為。螢光顯微鏡的科學價值被證明是如此之高,以至於一個諾貝爾獎因其發現而被授予。另一個則因其從根本上提高了該方法的準確性而被授予諾貝爾獎。

到目前為止,用於這種觀察的螢光蛋白有幾個缺陷。它們容易受熱,體積相當大,只有在氧氣存在時才會發光。來自MIPT膜系統結構分析和工程實驗室的該論文第一作者薇拉·納扎倫科(Vera Nazarenko)說:首先,蛋白質比它的類似物更耐熱,它只在68攝氏度時變性,它也是微型的,而目前使用的螢光蛋白大多體積較大。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發光,研究小組最初在嗜熱細菌a的細胞中發現了這種蛋白。

這種細菌生活在高溫環境中,比如溫泉。然後,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工程設計了一個DNA序列,該序列複製了蛋白質的螢光部分,但沒有複製其他部分,這將使分子變得更大。通過將編碼該蛋白的基因導入另一種細菌大腸桿菌的細胞,研究小組將其轉變成一家大規模生產具有獨特特性的螢光蛋白工廠。研究活細胞中發生過程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等待一種結合這些關鍵特徵的蛋白質。通過將其引入細胞,現在可以獲得有關細胞生死的基本數據。

舉幾個例子,螢光顯微鏡被認為是研究惡性腫瘤發生發展機制的最佳工具之一,對研究細胞信號和器官發育也很有用。先前用於螢光顯微鏡的蛋白質體積龐大且熱不穩定,限制了該方法的應用,多虧了MIPT團隊,這個障礙已經消除了。光氧電壓(LOV)域是植物、細菌和真菌中光感受器的保守部分,它結合黃酮作為色團並檢測藍光。LOV結構域的變異被發展成為螢光報告蛋白,由於其在厭氧條件下具有螢光性、快速摺疊動力學和尺寸較小,是一種很有前途的生物過程實時定量分析報告系統。

熱穩定黃素為基礎的螢光蛋白CagFbFP從可溶性LOV域含有組氨酸激酶從嗜熱細菌氯氟雷克薩斯聚集,LOV光受體蛋白中負責信號轉導的關鍵殘基穀氨醯胺具有兩種構象。分子動力學模擬表明,這兩種構象能夠快速地相互轉換。在1.22 A解析度下測定野生型氯氟雷克薩斯聚合體LOV結構域的晶體結構證實了穀氨醯胺側鏈存在兩個替代構象。總的來說,由於其穩定性和易結晶性,該蛋白有望成為LOV結構域的超高解析度結構研究和螢光報告材料。

博科園|研究/來自:莫斯科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參考期刊《光化學和光生物科學》DOI: 10.1039/c9pp00067d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發現1800顆超新星,有58顆Ia型超新星在80億光年外!

雷射技術將打開電子產品使用堅硬材料的大門!

重磅:實現超過340微米的量子隱形傳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們設計了獨特的發光蛋白
    莫斯科物理科技學院的生物物理學家與來自法國和德國的同事合作,創造了一種新的螢光蛋白,當暴露在紫外線和藍光下時會發光。這種極小的蛋白質也可以保持螢光顯微鏡的前景,並且在高溫下保持本質穩定和活性。以前開發的螢光蛋白有幾個缺點:包括 - 它們易受熱,相當笨重,只在氧氣存在下發光。Paper的主要作者,MIPT膜系統結構分析和工程實驗室的Vera Nazarenko說:「首先,我們的蛋白質比它的類似物更耐熱:它只在68攝氏度變性。一方面,我們的蛋白質比它的蛋白質更耐熱。類似物:它只在68攝氏度變性。它也是微型的,而目前使用的大部分螢光蛋白都相當龐大。
  • 科學家意外創造全新LED設計,發光功率提升1000倍
    日前,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牽頭的科研小組開發了一種新型 LED 設計:「鰭式」LED(Fin LED),這種設計可以產生微瓦級的輸出功率,比現有的納米級 LED 和雷射器高出約 1000 倍,可能是克服 LED 光源效率限制的關鍵一步。
  • 科學家創造出可發光的植物
    而如今,會自發光的植物已經被科學家從大熒幕帶到了現實生活當中。,通過基因技術創造出可以持續發出可見光的植物。研究人員稱,他們在某些蘑菇中發現的生物發光在代謝上類似於植物中常見的自然過程,因此他們構思通過插入從蘑菇中獲得的DNA,創造出比以前亮,且持續發光的植物。
  • 我國科學家設計出新型量子點發光二極體 在照明與顯示產業有重要作用
    【去年10月,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發明藍光發光二極體的數位日裔科學家,「白熾燈點亮了20世紀,LED點亮了21世紀」,從頒獎詞看出,發光二極體即LED是公認的下一代顯示與照明技術的核心器件。幾十天後,一篇來自中國科學家的論文在《自然》上發表,報導了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 玩遊戲也能發Nature:Foldit 玩家設計出全新蛋白質分子
    ,經過十多年的改進,如今玩家們已經可以用它設計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質,一些設計成果已經通過了科學家的實驗檢驗,被證明可以穩定存在。這款遊戲的開發者們最初的希望是鼓勵更多的人通過參與遊戲的方式來參與合成蛋白質的研究。從這款遊戲衍生出的首批研究成果於 6 月 5 日在 Nature 上發表。該研究由多家機構合作完成,由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蛋白質設計研究所主導。「在現實中可能存在的蛋白質比宇宙中的原子還多。如今,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到對於蛋白質宇宙的探索當中,這件事真是讓人興奮不已!」
  • ITL醫療器械設計-發光界的「三發光」之一
    在許多犯罪場景中,由於罪犯清洗過案發現場,血液殘留可能無法用肉眼看到,但是科學家可以利用魯米諾反應來定位肉眼無法觀察到的血跡。當血液在過氧化氫作用下催化魯米諾氧化時,可出現發光現象。化學發光分析可用於診斷甲狀腺,生殖系統,代謝類疾病,貧血,心臟疾病,炎症因子等項目。如今,化學發光已被廣泛用於蛋白質印跡,免疫分析,藥理學和毒理學測試。此外,該技術還用於檢測微量氣體,如一氧化氮和硫 ,也可以在環境中精確地檢測出硫化合物,砷化氫和臭氧的含量。
  • 受螢火蟲啟發 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培育出發光植物
    據外媒報導,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近日宣布已經培育出發光植物,很快就會開始照亮房間。這些植物可以一次發光幾個小時。科學家希望未來通過這種植物減少對電力照明的需求。發光植物的想法並不是特別新穎,此前Bioglow和Glowing Plants等初創企業也曾提出類似的理念。
  • 科學家改造出植物界「螢火蟲」 能在黑暗中自發光
    科學家改造出植物界「螢火蟲」 能在黑暗中自發光 2020-05-04 15:58:51 ,成功將發光蘑菇的基因移植到菸草植物上,讓植物在整個生命周期都能持續散發明亮的綠色可見光。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可拉伸材料:能發光 可自愈
    原標題:科學家研製出新型可拉伸材料:能發光 可自愈近日,據外媒《NatureMaterials》報導稱,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能夠發光和實現自我修復的新型可拉伸材料—— HELIOS,它採用的是氟彈性體+表面活性劑的「獨特混合物」製作而成,質感上很像是透明彈性橡膠板。
  • 科學家把冠狀病毒蛋白質結構轉換成了音樂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Markus Buehler擅長開發人工智慧模型,以設計新的蛋白質。其中,他最為人所知的技術即利用聲音化技術,來闡明結構細節,否則這些細節可能難以捉摸。現在,他的實驗室已經應用這種方法來模擬導致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高傳染率的突刺蛋白的振動特性。
  • 科學家創造出一生都能發光的新植物
    我們夢想中閃閃發光的溫室距離我們仍然很遙遠,但現在有了點吸引人的進展了。科學家不僅是使用一點可見光對植物進行基因改造,而是讓植物一生都能靠自己持續發光。這是在之前發光植物基礎上的驚人進步,比之前進行基因改造的菸草要更亮,也不需要添加化學物質來維持發光。發光時間也比採用植物納米仿生學的發光植物更長。
  • 科學家將冠狀病毒蛋白質結構轉換成了音樂
    放大的可視化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突刺蛋白的振動特性三原色分別代表了突刺蛋白的三條蛋白質鏈圖自Markus Buehler/MIT麻省理工學院(MIT)的Markus Buehler擅長開發人工智慧模型,以設計新的蛋白質。其中,他最為人所知的技術即利用聲音化技術,來闡明結構細節,否則這些細節可能難以捉摸。
  • 這位科學家用生物發光細菌創造了短暫的藝術作品
    天使新娘,生物發光細菌照片,檔案噴墨列印,24.6「x 30」(照片:獵人科爾)任何嘗試用水彩畫,蛋彩畫或油畫顏料繪畫的人都知道,執行一個願景是一個挑戰。攝影和雕塑並不容易。藝術家亨特科爾將所有這些媒體結合在一起,為混合添加了獨特的媒介。科爾創造了具有生物發光細菌的原始成分,在它們消失之前拍攝它們。
  • 俄科學家合成世界上最小的發光生物分子
    據俄羅斯科學院網站報導,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的生物物理學家利用一種叫做Metridia longa的小型橈足類海蝦合成了世界上最小的發光生物分子--螢光素酶分子。拉裡奧諾娃(文章第一作者)表示,這是目前已知的最小尺度的螢光素酶,實驗表明,其蛋白質具有極高的活性和極端的熱穩定性。     俄科學家通過將螢光素酶的基因放入一種病毒體內,隨後將病毒植入鱗翅目幼蟲細胞,從而成功提取出螢光素酶蛋白。早在若干年前,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就已經對螢光素酶蛋白基因進行了標識。
  • 困擾科學家近半個世紀的蛋白質摺疊難題破了!這回又是AI揭的秘
    蛋白質摺疊示意圖困擾科學家近50年的難題我們的生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它是運輸氧氣的載體,是幫助抵禦病毒的抗體,也是消化食物的酶。蛋白質之所以能夠承擔多種多樣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具有豐富而複雜的空間結構。可是,蛋白質如何摺疊成這些獨特的形狀呢?這是生物學領域的一個重大挑戰,已經困擾科學家們近50年時間。
  • 結合發光水母基因 科學家培育出夜光綿羊
    【科技訊】5月15日消息,據媒體報導,人類不能夜視,因此不斷的研發能夠發光的物品,以便能夠在黑暗中看到東西。近期,烏拉圭的科學家們培育出了夜光綿羊,皮毛可以發出綠色的光芒。  據報導,科學家通過結合一種來自發光水母的基因,這些發光的綿羊共9隻,經過科學家的精心照顧,夜光綿羊安全誕生,正常的生長成長,發育一切正常。  據悉,夜光這一特性使得勤勉牧羊人們在夜間更容易在山間找到它們,當然最開心的還是孩子們,因為入睡前的數羊遊戲變得更加妙趣橫生。
  • 描繪出「蛋白質機器」的外貌
    描繪出「蛋白質機器」的外貌
  • 科學網—科學家為設計手性發光材料提供途徑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段鵬飛團隊和劉鳴華團隊合作,在同一個體系中實現了手性和激發態能量轉移調控的雙重圓偏振發光
  • 【日本人與諾貝爾獎】下村侑:查明水母發光物質,讓蛋白質動作可見
    高中時遭遇核爆海中漂浮的水母根據種類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發光功能,到水族館就能看到水母在黑暗環境中發光的樣子。水母是如何發光的呢?下村侑查清了這種機制,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現場留下了革命性的成果,並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 美科學家繪製出一種「長壽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圖
    新華社北京1月19日電 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最近宣布,他們繪製出了與一種長壽和抗衰老有關的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圖,將有助於開發治療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新方法。這種蛋白質名叫β-Klotho,是Klotho蛋白質家族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