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設計了獨特的發光蛋白

2020-12-03 老胡說科學

莫斯科物理科技學院的生物物理學家與來自法國和德國的同事合作,創造了一種新的螢光蛋白,當暴露在紫外線和藍光下時會發光。

這種極小的蛋白質也可以保持螢光顯微鏡的前景,並且在高溫下保持本質穩定和活性。以前開發的螢光蛋白有幾個缺點:包括 - 它們易受熱,相當笨重,只在氧氣存在下發光。

Paper的主要作者,MIPT膜系統結構分析和工程實驗室的Vera Nazarenko說:「首先,我們的蛋白質比它的類似物更耐熱:它只在68攝氏度變性。一方面,我們的蛋白質比它的蛋白質更耐熱。類似物:它只在68攝氏度變性。它也是微型的,而目前使用的大部分螢光蛋白都相當龐大。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發光。「

科學家們在嗜熱菌的細胞中發現了具有這些顯著特性的蛋白質,即生活在高溫環境中的蛋白質,如溫泉。然後,他們編輯了一個DNA序列,該序列產生了蛋白質的螢光區段而不是其他部分,這會使分子變大。

通過將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導入另一種細菌大腸桿菌的細胞中,科學家們將其轉變為大規模生產具有獨特性質的螢光蛋白的工廠。

科學家們正在研究活細胞中發生的過程長期以來一直在等待結合這些關鍵特徵的蛋白質。通過將其引入細胞,他們現在可以獲得關於細胞生命和死亡的基本數據。僅舉幾個應用,螢光顯微鏡被認為是研究惡性腫瘤發生和發展背後機制的最佳工具之一。它對細胞信號傳導和器官發育的研究也很有用。

以前在螢光顯微鏡中使用的蛋白質體積大且熱不穩定,這限制了該方法。感謝MIPT團隊,這個障礙已被消除。

相關焦點

  • 大有用處,科學家設計出獨特的「發光」蛋白質!
    太棒啦,科學家設計出獨特的「發光」蛋白質!莫斯科物理與技術研究所的生物物理學家與來自法國和德國科學家合作,創造了一種新的螢光蛋白。除了在紫外線和藍光照射下發光外,它在高溫下非常小且穩定。螢光顯微鏡是研究活體組織的一種方法,它依賴於誘導發光。在特定波長雷射照射下,一些蛋白質會發出不同波長的光。這種誘導的「輝光」可以用一種特殊的顯微鏡來分析。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工程將這種螢光蛋白附加到其他蛋白上,使後者在顯微鏡下可見,並觀察它們在細胞中的行為。螢光顯微鏡的科學價值被證明是如此之高,以至於一個諾貝爾獎因其發現而被授予。
  • 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
    在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千姿百態、形形色色的生命,其中發光生物無疑是驚鴻一瞥。發光生物幾乎遍布全球,有超過700個屬,這其中又有80 %源於海洋。大家也許還記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漆黑的夜晚,「派」獨自漂浮在平靜的海面上,綠色水母點綴著波光引人無限遐想。然而,水母是如何進化出發光能力的呢?這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個謎。
  • 科學網—水母產生未知發光蛋白
    當時,這些科學家在澳大利亞大堡礁南端珊瑚礁周圍潛水,其中一人在水中發現了一隻長相奇特的水母。研究人員用網捕獲了它,並帶回船上。他們注意到這種生物半透明的身體上布滿了發光的藍色線條。 這個研究小組並不是在尋找水母,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光學探測器開發人員Shaner還是收集了這種動物。他說:「我們心血來潮地說,『嗯,有點藍,我們把它帶回家吧。』」
  • 【動畫】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
    【動畫】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發光生物幾乎遍布全球,有超過700個屬,這其中又有80 %源於海洋。大家也許還記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漆黑的夜晚,「派」獨自漂浮在平靜的海面上,綠色水母點綴著波光引人無限遐想。然而,水母是如何進化出發光能力的呢?這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個謎。直至20世紀中期,在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水母的發光之謎被逐漸揭開。科學家首先在螢火蟲體內提取出一種奇特的蛋白——螢光素蛋白。
  • 神奇的螢光蛋白:讓老鼠和豬也發光
    綠色螢光蛋白質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細胞機制如何工作。利用轉基因技術,所有細胞和動物都可以產生螢光蛋白質。 康乃狄克學院化學家、《發光基因》作者馬克·齊默(Mark Zimmer)將綠色螢光蛋白質稱之為「21世紀的顯微鏡」。通過讓基因攜帶綠色螢光蛋白質——與瘤轉移或大腦功能有關的基因——科學家只需通過尋找螢光便可知道基因何時以及為什麼「開啟」。
  • 微科普|「動畫」成就三位諾獎得主 發光蛋白如何在科研中大放異彩?
    直至20世紀中期,在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水母的發光之謎被逐漸揭開。科學家首先在螢火蟲體內提取出一種奇特的蛋白——螢光素蛋白。其後,日本科學家下村修決定研究一種名為Aequoreavictoria的水母,下村修等發現在水母的傘狀體邊緣聚集有大量能夠發光的細胞,這些細胞中可以分離到一種可以發光的蛋白,隨後被稱作「水母蛋白」。
  • 揭秘神奇螢光蛋白:讓老鼠和豬也"發光"
    綠色螢光蛋白質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細胞機制如何工作。利用轉基因技術,所有細胞和動物都可以產生螢光蛋白質。    康乃狄克學院化學家、《發光基因》作者馬克·齊默(Mark Zimmer)將綠色螢光蛋白質稱之為「21世紀的顯微鏡」。通過讓基因攜帶綠色螢光蛋白質——與瘤轉移或大腦功能有關的基因——科學家只需通過尋找螢光便可知道基因何時以及為什麼「開啟」。
  • 科學家意外創造全新LED設計,發光功率提升1000倍
    該研究小組還包括來自馬裡蘭大學、倫斯勒理工學院和 IBM 託馬斯 ·J· 沃森研究中心的多位科學家,論文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LED 亮度的大幅提高以及產生雷射的能力等特性,都有望使該技術產生更多衍生價值。
  • 綠色螢光蛋白負責水母的生物發光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綠色螢光蛋白負責水母的生物發光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研究將促使科學家更好地理解生物學,也為生物學工具通過量子力學獲得新功能打開了大門。&nbsp&nbsp&nbsp&nbsp早在75年前,諾貝爾獎得主埃爾溫·薛丁格就好奇,量子力學在生物學領域是否也發揮作用?
  • 黑洞周圍能發光?來看看天文臺的科學家們怎麼說
    目前科學家們根據質量,把宇宙當中的黑洞分成了三大類:恆星級質量黑洞、中等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而在剛過去不久的11月,中國科學家主導的一項研究,發現的就是銀河系中的「恆星級黑洞之王」,是太陽質量的70倍,非常罕見。那麼,連光都無法逃離其中的黑洞,是如何被科學家們捕捉到畫面的?
  • Nature:一種獨特的蛋白設計可誘導包含蛋白納米籠(nanocages)的...
    針對核酸或蛋白質的自組裝結構設計已經開發出了很多方法,但是用於工程化雜交生物材料的策略才開始出現。來自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的Nature上發表文章報導了自組裝蛋白質納米籠(nanocages)的設計,它們以一種類似於一些病毒的方式從人類細胞釋放到小囊泡中。研究人員將這種生物材料稱為「包膜蛋白納米籠」(EPNs)。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發光真菌
    發光生物是自然界的奇妙創造,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界均有一些發光的種類。海洋中發光水母已為人們所熟知,且水母發光蛋白原理已見科學報導。全球已知有97種生物發光真菌類群。發光真菌依靠螢光素酶而發光,當螢光素在有氧的情況下被螢光素酶催化而發生反應時,會從其子實體或菌絲髮出光。由於在醫學、農業與生態環境傳感器等領域有廣泛應用,生物發光真菌受到關注。
  • 生物發光LED照亮未來 研究人員從水母提取穩定螢光蛋白為燈供電
    Costa躋身MIT Technology Review 35歲以下創新者榜單中,開創性地將水母中發現的發光蛋白在水溶液外呈穩定狀態,以創造生物LED。「我猶記得這個時刻,當我們能夠從玻璃上剝下橡膠,把它放在紫外線上,它仍然是綠色的。」他談到「燈泡」在2015年的時刻,當時製備的螢光蛋白細菌「幾乎能夠在無水的培養基中存活」,保持結構和功能發光。
  • 化學發光底物魯米諾應用於蛋白印跡WB
    魯米諾luminol,也叫發光氨,可以檢測處極少量的過氧化氫,通常作為過氧化物酶的底物用於各類生化檢測,靈敏度非常高且易於自動化,其中蛋白質印跡WB實驗就經常使用魯米諾製成的ECL發光液。在蛋白質印跡法(Western Blot)即蛋白質免疫印跡試驗,使用的ECL發光液就是由魯米諾製作而成的。魯米諾發光免疫分析通常是Western Blot的最後一步,加入1:1的溶液A和溶液B,覆蓋pvdf膜,可以通過發光來觀察實驗結果。這裡的發光液A和B分別就是由魯米諾和過氧化氫製成的溶液。
  • 那隻發光的水母
    水母為什麼會發光,因為研究水母發光原理的日本學者下村修和美國學者馬丁·查爾菲、錢永健為什麼會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裡面有多少因緣際會,又有多少唏噓感嘆!自此之後,科學家們能夠很方便地觀察到活細胞的細微結構和生理過程,之前難以觀察及研究的例如胚胎的發育過程、癌細胞的擴散方式等,如今變得輕而易舉。對於有些研究來說,螢光蛋白的作用可以形容為「起死回生」,原來有些方法,需要把生物變成死物才能研究一些現象和過程,而螢光蛋白為主要支柱之一的現代成像技術,使科學家在活的細胞中觀察和研究這些過程,使一部分「死物學」變成「生物學」。
  • 「綠色螢光蛋白」讓未知世界顯影
    生物化學家們的研究對象常常是細胞、分子、基因等在顯微鏡下才會「現形」的物質。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與我們看到的宏觀世界極為不同,而GFP的作用是在微觀與宏觀間架起一座橋梁,讓科學家通過觀察發光效應推測出分子水平上的活動。這3位發現GFP的科學家最終獲獎,也說明了這一成果的重要性。
  • 科學家創造出可發光的植物
    而如今,會自發光的植物已經被科學家從大熒幕帶到了現實生活當中。電影《阿凡達》據外媒報導,近日英國《自然·生物技術》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由27 位科學家參與研究人員稱,他們在某些蘑菇中發現的生物發光在代謝上類似於植物中常見的自然過程,因此他們構思通過插入從蘑菇中獲得的DNA,創造出比以前亮,且持續發光的植物。
  • 我國科學家設計出新型量子點發光二極體 在照明與顯示產業有重要作用
    【去年10月,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發明藍光發光二極體的數位日裔科學家,「白熾燈點亮了20世紀,LED點亮了21世紀」,從頒獎詞看出,發光二極體即LED是公認的下一代顯示與照明技術的核心器件。幾十天後,一篇來自中國科學家的論文在《自然》上發表,報導了在量子點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 不止螢火蟲,兩棲動物也會發光,科學家發現「螢光蛙」
    螢火蟲會發光,屬於一種生物螢光現象。何為生物螢光?當生物體吸收光能之後發出螢光,這種現象便是生物螢光。生物螢光的潛在機制可能包括皮膚、分泌物和骨骼中存在螢光蛋白和化合物,也有可能與某些生物體中色素細胞的化學結構有關。而且不僅螢火蟲會產生生物螢光現象,個別兩棲動物同樣存在生物螢光。
  • 馬丁·查爾菲: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
    http://www.yunnan.cn 發布時間 2012-06-25 20:49:08 星期一 來源:雲南網 大中小雲南網訊(記者 王海龍)25日,雲南科學大講壇迎來第36場講座(2012年第3講),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馬丁·查爾菲博士作為題為《綠色螢光蛋白:照亮生命》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