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日本內閣近日通過《宇宙基本計劃》修訂案,標誌日本未來10年太空大計劃正式形成。新版計劃包括增加與美聯合研發低軌小衛星、推動航天工業發展等內容,瞄準「自立航天大國」。
在新版《宇宙基本計劃》的序言中,日本開宗明義地表明了航天活動在國家安全、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重要性。日本認識到,航天在科技創新和經濟增長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甚至可以成為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推手。
據報導,根據新的《宇宙基本計劃》,日本將改變過去由政府主導的航天事業,放寬民間企業參與的限制,在未來10年,把日本航天產業的市場規模從當前的約1.2萬億日元擴大數倍。
展示的日本「宇宙作戰隊」旗幟。(日本防衛省官網)
《宇宙基本計劃》是日本政府依據「宇宙基本法」制定的日本航天領域長期戰略計劃,自2009年制定以來,歷經多次修訂。今年6月,日本「宇宙開發戰略本部」再次推出修訂案,提交內閣審議。6月30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修訂案。
新版《宇宙基本計劃》強調,光通信、量子通信等航天領域技術飛速進步,環境的巨大變化使日本必須重新審視其發展戰略,作出相應調整。按照計劃,日本未來10年的航天領域發展目標是「建設自立的航天大國」。
日媒報導援引安倍晉三6月29日的話表示:「日本將在自身具備優勢的太空垃圾處理和量子通信等方面大膽投資,希望能夠全力以赴推進計劃的快速落實。」
為實現這一目標,文件要求日本未來緊跟世界趨勢,深研航天技術,推動技術及相關驗證成果出口,充分發揮政策和引導作用,最大限度激發民營資本和技術力量,同時強化與同盟、友好國家在航天開發上的合作,進一步提升「自立」能力。
資料圖片:日本從種子島宇航中心發射H-2運載火箭資料圖。(日本防衛省官網)
與以往版本相比,新版《宇宙基本計劃》更重視安全,全文40多次提及「安全保障」,明確提出未來將強力推進「準天頂」衛星系統、X頻段軍事衛星通信網等項目建設,同時打造綜合性系統性衛星網絡,進一步提升定位、通信等能力。
此外,未來日本將在與美合作基礎上,研發能快速響應的小衛星進行組網,搭載複合傳感器。根據研發要求,這種小衛星質量約100千克,在軌高度約200千米,解析度高於0.4米,無需執行長期任務,需要時可迅速發射升空。
報導稱,「使用多顆衛星追蹤飛彈動向,可提高監視精度,即使某顆衛星發生故障,也可用其他衛星彌補」。日防衛省未來將就衛星發射和地面站的建設展開進一步研究。
NASA局長與日本文教科技大臣在雲籤署合作(圖片來自NASA官網)
另外,新版《宇宙基本計劃》特別強調日本將繼續深度參加美 「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重點發揮日本在航空器載人及空間站補給領域領先技術。
實際上,去年9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負責人就曾向日方拋出「橄欖枝」,鼓勵其參與美重返月球計劃,得到日方高層積極回應。目前,日本已確定參加美登月第一階段計劃,為美「門戶」空間站提供機器設備、燃料補給,以及共享月球表面信息數據等技術支持。
值得關注的是,7月9日,美日兩國政府發表了有關探月合作的共同宣言,其中包括了允許日本太空人首次登月的內容。登陸預計將在2020年代的後半段實現。
報導稱,美日共同宣言明確指出,美國將在繞月基地和月球表面「制定使日本太空人能夠有活動機會的安排」,將來會對著陸時間、人數、活動內容等進行詳細說明。
值得關注的是,新版《宇宙基本計劃》明確未來將採取建立出口主導市場機制、扶持民營航天研發等各種舉措,進一步擴大日本航天產業規模,在目前1.2兆日元(約786億元人民幣)規模基礎上實現翻番,藉以推動日本航天工業發展。
搶佔世界航天大市場的蛋糕,怎麼會少了日本?在新版《宇宙基本計劃》的序言中特別強調了新冠疫情對日本社會的衝擊,將新冠肺炎視為戰後最嚴重的社會經濟挑戰之一。在應對新冠的工作中,空間系統提供的定位、授時、遙感、通信等服務確實為日本的社會經濟做出了很大貢獻。
從日本航天技術的發展來看,在民用和商業通信衛星技術方面,日本也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但整體上還是在歐美之後。日本的導航衛星是區域導航衛星系統,還沒有實現全球覆蓋,比美國的GPS系統和歐洲的伽利略系統還有不足。
在偵察衛星方面,日本著力建設本國的光學和雷達情報搜集衛星系統,能力不斷提高,但其實與美國和歐洲相比在衛星性能、處理能力等方面,還有不足。
總體而言,日本一直想發展航天產業、擴大市場規模,獲得更多的收益,也是為本國航天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
本圖製作信息來自於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