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宗睿(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輯中心副主任)
2020年6月,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上正式通過了新修訂的《宇宙基本計劃》,為日本未來十年的宇宙政策確定了方向。作為一份公開發布的政策文件,該計劃以軍用和民用為兩大立足點,面向全體日本國民,詳細闡述了太空開發事業在安全保障、國土防衛、科學研究、產業發展、防災救災、資源利用、人才培養、國際合作、國民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以期獲得民意支持和資金保障。
透過《宇宙基本計劃》可以看到,日本正試圖利用自身在經濟、科技、教育方面的傳統優勢,全力以赴要在未來世界各國的太空開發競賽中牢牢佔據前列。同時,日本因目前在探月、火星探測、深空探測等太空開發領域落後於其他國家而產生的焦慮感和緊迫感,也在該計劃中體現無遺。
太空軍事化動向令人擔憂
日本在2009年首次制定《宇宙基本計劃》,2013年和2015年曾兩次進行修訂。對於這次最新修訂,日本媒體直言不諱地指出,正是鑑於宇宙空間在安全保障領域的重要性不斷提高,日本政府時隔5年再次對該計劃進行了修訂。
在《宇宙基本計劃》中,第一部分的第一個小標題就是《在安全保障領域,宇宙空間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這一部分,日本明確提出,「如果缺少對太空的利用,現代的安全保障將無從談起。」為了對標美國,該計劃多次提到,美國已經將太空定義為「戰鬥領域」,並於2019年12月創設組建了獨立於傳統的海陸空及海軍陸戰隊之外的全新軍種——太空軍。
而事實上,日本政府在2018年12月敲定的最新版《防衛計劃大綱》中,不僅使用了「事關生死存亡」這一措辭,來強調「在宇宙空間獲得優勢地位」的重要性,而且提出「要在太空領域,擁有幹擾敵方指揮控制、信息通信的能力。」為此,該計劃宣布,要在航空自衛隊內部新編一支所謂的「宇宙作戰隊」。
2020年2月,日本成功發射了一顆新型光學偵察衛星,使目前在軌的光學、雷達偵察衛星增至8顆。日本計劃在未來形成包括2顆數據中繼衛星在內的10星組網系統。
另一方面,為自衛隊打造的專屬軍事通信衛星「煌」系列,已完成2顆衛星組網,計劃2022年發射第3顆。為進一步提升日本及周邊地區的導航定位精度而研發的「準天頂」定位衛星系統,日本已於2018年年底實現4星組網並投入應用,目前正逐步在自衛隊的艦機上安裝信號接收機。按照相關計劃,這一系統將於2023年實現7星組網,屆時日本將建成獨立的區域衛星定位系統。下一步,日本還計劃發射自己的預警衛星。
2020年5月18日,日本自衛隊首支「宇宙作戰隊」在航空自衛隊府中基地正式組建,其主要任務是監視他國衛星以及可能撞擊人造衛星的太空垃圾的動向,推進部署雷達等軍事設施。
為了實現《防衛計劃大綱》提出的「在從平時到戰時的所有階段,都必須在宇宙利用領域確保優勢地位」這一目標,日本在《宇宙基本計劃》中提出了一整套提升太空軍備力量的方案。其中,構建「小型衛星星座」這一舉措尤其值得關注。「小型衛星星座」是指通過發射多顆小型衛星來組建的通信網。《宇宙基本計劃》提到,在飛彈早期探測方面,日本一直依賴美國。如「小型衛星星座」得以實現,日本將擁有早期探測能力。由於使用多顆衛星追蹤飛彈的動向,所以監視精度很高。而且,即使某顆衛星發生故障,也可以用其他衛星來彌補。
近年來,日本在太空軍事化方面動作頻頻,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擔憂。《衝繩時報》曾發表社論,對於日本成立「宇宙作戰隊」表示擔憂,希望日本不要忘記作為其安全保障基本方針的「專守防衛」原則。瑞典空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山內正敏也曾在日本一家網站刊文指出,新修訂的《宇宙基本計劃》優先考慮防衛省的意向,把軍事用途作為太空開發的最優先考慮事項,這種傾向令人擔憂。
充分調動民間力量
《宇宙基本計劃》的前言開宗明義地提出,目前,太空開發事業對於日本的安全保障和經濟社會,具有越來越重大的意義。太空開發事業也迎來了由官方主導向「官民共創」轉變的新時代。太空開發事業不僅代表著科學技術的巔峰,也是經濟成長的動力。
隨著以美國企業為代表的民間資本大舉進入宇宙空間開發領域,日本各界也開始逐步認識到該領域的巨大商業價值。《宇宙基本計劃》列舉數據稱,日本民間企業已連續3年向宇宙開發領域投入了100~200億日元的資金,而且原本各處於不同賽道的玩家也紛紛入局。為了讓該領域的新老玩家實現聯動發展,日本將在研究、開發、實證等方面,全力構建產學官一體模式,打造良好的事業發展環境。
目前,日本國內航天產業的規模為1.2萬億日元。《宇宙基本計劃》提出,日本將改變以政府為主導的宇宙開發計劃,積極鼓勵民間企業參與其中,力爭在本世紀30年代早期實現翻一番的目標。
《宇宙基本計劃》還提出,在歐美國家,許多尖端科技都是應安全保障所需而得以開發和應用的。但隨後這些尖端科技在提高歐美國家宇宙產業和相關行業的競爭力方面,也發揮出重要作用。而在這方面,日本並未形成相應的機制。因此,日本的當務之急在於找出對策,強化民用轉化機制,從而讓日本在宇宙科學、空間探測等領域尖端科學技術儘快實現民用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激發民間的活力,日本在具體的宇宙開發項目中,將遵循「能夠由民間擔負的部分,就儘量交由民間來組織籌措」的原則,同時,日本將致力於提高民間投資的「預見可能性」,讓民間資本對於投資宇宙開發領域能夠持有相對合理和穩定的預期,進而促進更多不同行業的企業和初創企業參與到宇宙開發產業中。
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在《宇宙基本計劃》中也有所提及。該計劃指出,宇宙空間系統能夠精確提供位置、時間、圖像信息,保障通信暢通,這些都是未來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石。另一方面,在經濟社會因疫情陷入危機的背景下,日本的宇宙開發產業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越是如此,就越有必要對於宇宙開發事業提供大力支持。
培養國民太空意識
未來的太空開發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想要打造一支在太空開發領域具有世界頂尖水平的人才隊伍,則同樣需要從娃娃抓起、從培養廣大普通國民對太空的興趣做起。因此,《宇宙基本計劃》專門將「增進國民對太空開發事業的理解」和「夯實太空開發事業的人才基礎」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並為此制定了全面而長遠的規劃。
例如,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太空開發領域主要是太空人、宇宙科學家、航空航天工程師等理工科人才的天下。然而,《宇宙基本計劃》特別提到,未來需要重點培養的太空人才還包括:「既具備太空領域專業知識,又能成為太空領域與其他領域之間溝通橋梁的人才」「善於制定太空國際規則的人才」「促進國際太空合作的人才」「開拓太空產業市場的人才」「能夠分析太空開發事業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果的人才」「能夠通過太空開發事業創造出新產業的人才」等。該計劃指出,上述這些人才都必須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具有深厚的造詣。只有發掘和培養出這樣的人才,才能牽引太空開發事業不斷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為了獲得國民對太空開發事業的廣泛理解和大力支持,《宇宙基本計劃》提出,要通過各種傳播途徑,以適當方式向全體國民宣傳宇宙開發利用的意義、成果、價值及重要性。
「日本太空人活躍在太空中的身影,既可以激發廣大國民對太空開發利用事業的理解和支持,同時也能夠帶給人們以夢想和希望。今後還需進一步發掘利用其中的巨大價值」,《宇宙基本計劃》最後這樣說。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05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