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一消費者因從品牌水餃中吃出蟑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當事人萬先生自述,他從某便利店購買了一袋速凍水餃,吃的時候感覺有異物,吐出來一看,竟然是一個蟑螂翅膀,再仔細一看水餃中竟然還有蟑螂屍體。他一怒之下去店裡維權,將其水果攤給掀了,店裡員工看到這一幕,說要報警,他認為就認為"店裡的員工太兇了",一定要求便利店道歉。
事後,該水餃品牌商派了代表跟萬先生交涉,承諾賠償他10袋水餃,被他斷然拒絕。萬先生要求賠償20000元,而且承諾這個錢捐出給部隊或者需要的老人做慈善,他不取一文。
而便利店主管覃先生表示,"不能憑對方的一面之詞確定水餃就有問題,加上他(萬先生)的其他一些行為,已經沒有進一步協商的必要",並怒懟"此人不正常"。萬先生對此回復稱,"不排除採取其他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可能"。
此前,這一品牌的水餃也曾出現過問題。一名5歲女童曾在吃水餃的時候,吃到了塑料片,還差點被劃傷口腔。孩子母親撥打客服電話的時候,品牌服務的客服還稱,"不能憑一個圖片就證明餃子有問題"。
餃子作為中國人的傳統美食,是中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但因為製作環節複雜,很多消費者擔心其質量,所以大多都選擇品牌水餃。因為在消費者眼中,品牌就意味著質量,意味著管理環節毫無紕漏。
食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確保質量是廠家的責任,如果面對事實存在的東西都拒絕承認,那這個廠家的信譽該如何確保?
廠家應該引起警醒的是,類似事件的重複發生的背後原因是什麼,究竟是哪個環節的掌控上出現了漏洞。對於這種品牌企業來說,在食品安全上怎麼要求都不為過,不僅僅是為了消費者負責,更是為了品牌自己的生存。
品牌意味著消費者對該產品的信賴,但不能說成為品牌了就進了"保險箱"。如果沒有嚴密的管理機制,那麼廠家的優勢不知如何確保。
同樣出現問題的品牌冷凍產品不止這一家,佔據國內冷凍速食產品銷售份額20%左右的另一著名品牌也曾被爆出質量問題。
就在今年6月,消費者從一款含蝦水餃中吃出了"5毫米長的蟑螂",而品牌客服的反饋也僅僅是輕描淡寫的"賠償同樣品牌水餃10袋"。對於這一回應,用消費者的話來說,就是"我這輩子都不吃你這個牌子的東西了"。
一個品牌需要通過消費者口口相傳,才能建立起信任度。品牌建立過程是何其不易,而被輕描淡寫的"賠償10"毀掉了,是多麼的可惜。承擔錯誤,並將同批次的產品下架,才是合格的品牌方對消費者的切實行動。
"品牌方"依仗著自己的實力無視消費者的權益,最終只會被消費者所唾棄,是不是品牌,最終還是應該由每個消費者的信任決定的。
在不發達的年代,出現問題還容易掩飾,而網絡年代,這一事件對企業形象的抹黑是難以彌補的。關鍵是廠家的反應態度,如果廠家首先想到的不是整改自己的問題、下架有問題批次的產品,而是怒斥消費者"有問題",這樣的態度,讓任何消費者都沒法繼續信任這個品牌。
國家對相關涉及食品安全也是不斷升級標準,但從根源上來說,不出現問題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食品企業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確保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認真對待消費者的監督和反饋才能保證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品牌不會倒下。
可以說,在保障食品安全這件事上,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在人們記憶深處無法消除的毒奶粉、蘇丹紅、地溝油等等食品安全事件,已經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活。
親愛的朋友,你對這件事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