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說下促使文明萌芽的兩大自然條件:第一,要有熱量和降水,並且人類要能夠以最佳的方式支配這些自然能量;第二,要有分明的季節變化。
我們來解釋一下。第一個條件是,要舒服,但又不能太舒服。首先得有合適的溫度,南極北極這樣的寒帶地區肯定不行;要有豐沛的降水,撒哈拉沙漠這樣的地方肯定不行。但同時,又不能太舒服了。比如熱帶,從熱量和降雨上來說,最適合生物生存,你看熱帶地區的動植物都是最豐富的。但是,公認的人類最早的幾大文明,沒有一個是在熱帶地區誕生的。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在熱帶地區太容易生存,很輕易就能獲得維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和水,而且也不用考慮穿衣服,因為溫度高。這種環境下,人很容易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不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來獲取其他東西。而離開赤道越遠,生活也越艱難,想要繼續生活下去,就要做更多的事情,嘗試更多的努力,這樣人就會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智慧。超越生存本能的文明,就是這麼發展出來的。
第二個條件是季節。這個觀點比較新穎,作者解釋說,在赤道地區每一天都很像,四季變化並不分明。而溫帶地區卻不是這樣,因為季節的變化而有了夏天和冬天之分,這就導致,住在這些地方的人類,必然要面對缺乏食物的冬季。所以說,在熱帶地區,日子是以天來計算的,那裡的種族和個人都習慣於不用想太遠,只需活在當下就夠了。但是生活在溫帶的人卻不能這麼想,因為溫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吃的。在食物充足的時候,他們必須為食物匱乏的時候做打算,所以他們的日子是以年來計算的,他們也習慣為未來操心。同時這樣的環境也更有利於促進人類思考人與自然、時間和宇宙的關係。最早的哲學、宗教這些文明的必需品就是這麼發展出來的。
世界上主要的古文明,都發源於北緯30°到60°之間的溫帶,就是這個原因,埃及、兩河文明、印度河、中國、希臘,都是在這個區域,或許就是這個原因。用一句我們更熟悉的中國古話來說,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自然環境太嚴酷了固然不行,但太舒服了,也不行,必須要適度。
說清了這個大前提,我們現在來看看埃及這個地方。
埃及在非洲東北部,有溫和的氣候,適合人居,也適合農作物生長。儘管雨量稀少,但是卻擁有尼羅河的持續穩定的水源。古埃及佔據了尼羅河三角洲和尼羅河下遊河谷約700英裡長的地帶。這是一個狹長的帶狀地區,大部分地方只有十英裡寬,沿河道向北一直延伸到地中海,這片土地都能享受到尼羅河水帶來的灌溉的便利。
同時埃及的北邊是大海,西邊是廣闊的沙漠,東南是東非高原。這三面對古代的人類來說,都是難以逾越的自然屏障,為埃及提供了巨大的保護,但同時又不完全與世隔絕,還有西奈半島跟亞洲相連,可以和其他文明實現交流。這麼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整個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個,這讓埃及文明可以長時間在相對安全的環境裡發展。,從尼羅河下遊谷地有人類居住,到文明出現,再到我們熟悉的那個修建金字塔的埃及文明繁盛,前後經歷了四千多年。這麼長的時間裡,埃及一直在地理環境的保護下,很少遭到外來入侵,文明休養生息的周期足夠長,所以埃及文明和埃及社會的組織程度,才能那麼高,能辦成建造金字塔這樣需要耗費極大人力物力的事。
埃及文明的成熟,並非得益於這裡的居民有什麼與生俱來的優點,而是地理條件發揮作用的結果。尤其是完善的保護促成的結果。沙漠環繞,北邊是大海,儘管有外來入侵的發生,但是次數非常稀少,給文明的休養生息足夠的周期長度。
但是,在長達4000多年的時間裡,埃及人對地理條件提供的保護已經養成了嚴重依賴,以至於他們自身的力量越來越弱。當其他文明發展出能夠克服這些地理障礙的實力,埃及文明暴露在他們目光之下的時候,埃及人就沒有足夠的能力抵抗了。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埃及的一些鄰國,亞述、巴比倫、波斯、馬其頓等等,先後統治埃及。在近代,埃及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一部分,後來又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在作者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沒有獨立。
我們通過對埃及的簡要介紹,探討了地理因素對文明誕生的重要作用,可以說,埃及集齊了促進文明的一切有利因素,但最終這些地理上的優勢,也限制了埃及的發展,決定了埃及近三千年來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