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了主要的甘藍品種群,還有個非常重要的旁支。話說野甘藍和野蕓薹在一起混了那麼久,不亂搞一下怎麼對得起蕓薹屬的血統?於是歐洲油菜 Brassica napus就此誕生了。一開始歐洲人是不太分蕓薹(或者蕪菁)和歐洲油菜的,只說它們一個根圓一個根長。於是就有好事者拿根圓的和根長的又雜了一下,搞出了蕪菁甘藍(Rutabaga,Brassica napus var. napobrassica)。總之是亂得不行……
蕪菁甘藍。圖片:davesgarden.com
歐洲油菜是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的油料作物,每年春天舉國觀賞的油菜花海就是它。近些年來歐洲油菜的嫩莖也出現在菜市場上,以「青油菜」之名售賣——據我觀察是四川人最先這麼幹的,命名上也與蜀地所謂「紅油菜」即紫菜薹呼應。青油菜是我最喜歡的蕓薹屬蔬菜,它略濃鬱的芥子油味道正適合加幹辣椒和花椒熗炒,下飯!
青油菜,其實就是歐洲油菜的嫩莖。圖片:jia19.cc
不過青油菜上市時間頗短,北方更是難得一見,農民種植歐洲油菜畢竟還是為了收穫種子榨油。菜籽油產量雖高,卻有個健康隱患——芥酸含量太高,吃了損害心機心肌。上世紀70年代,加拿大人培育出了低芥酸油菜品種,命名為Canola,即加拿大(Can)油(o)低(l)酸(a)。這油引進中國的時候翻譯成芥花油,其實還是菜籽油。現在美國要求菜籽油中芥酸含量低於2%,而傳統菜籽油中可以高達54%。我國油菜產量雖高,但低芥酸品種推廣晚,市面上的菜籽油還是以傳統的為主,購買時應注意分辨。四川人做紅油藤椒油特別講究好菜籽油,圖的是那一股香氣,吾輩吃貨權衡之下,經常也就拼著傷心吃下去了。長久來看,還是換成Canola的好。
順帶,油菜田也是個拍照聖地。圖片:panoramio.com
混亂的蕓薹家族,未完待續。圖片:kottk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