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衰變的第三種產物是什麼?會產生什麼影響?

2020-12-03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從對中微子的研究看科學研究撥雲見日的過程

首先,回憶起中微子是什麼是很重要的。早期放射性研究表明,中子會衰變,其衰變產物似乎只是質子和電子。但如果衰變產物僅僅是這些,則會產生一個令人不快的問題——如果一個中子是靜止的,那它會帶有一定的能量。(由於E =mc ^ 2,它的質量等於靜止能量。)由於衰變產物的能量總和——質子和電子的質量與動能——與中子的剩餘能量無法相等,兩個可能由此被提出:能量不守恆,或是存在第三種衰變產物。

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Pauli)認為放棄能量守恆定律是不合適的,因此他在1930年提出中子衰變會產生第三種微粒(恩裡科·費米(Enrico Fermi)稱其為「小中子」或中微子)。鑑於中子是中性的,而電子的電荷為-1,質子的電荷為+1,這種微粒必須保持中性,即不帶電荷或電荷為0。1956年,科溫(C.Cowan)和萊因斯(F.Reines)直接檢測到中微子,證實了泡利和費米的理論。(由於他的實驗工作,Reines榮獲199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同於可以通過電磁力相互作用的電子和質子,中微子的相互作用只能依靠弱相互作用力(電子也可以通過弱相互作用力進行相互作用),這就導致泡利的理論提出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微子才被發現。顧名思義,弱相互作用力是很微弱的。一個中微子可以毫不費力地穿過我們的星球,事實上,當你閱讀本文時,就有數十億個中微子正在通過你的身體。這就可以想像,建造一個用來檢測中微子的實驗裝置十分具有挑戰性的。

自1956年以來,又發現了其他類型的中微子。電子,以及比電子大很多的μ子和τ子,這三種粒子都有各自的相關中微子,即電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此外,這三種粒子也都有自己的反粒子,即電子反中微子,μ子反中微子和τ子反中微子。此外,中子的衰變實際上會產生一個電子,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反中微子,這也實現了方程兩邊的平衡。)早期的工作假設中微子沒有質量,而很快就有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只要電子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具有質量,那它一定非常非常小。

20世紀60年代,小雷蒙德·戴維斯(Raymond Davis)意識到,如果太陽通過核聚變發光,那它應該是中微子的豐富來源,。這些在在太陽核心產生的、被認為是重要的能量產生過程的各種聚變反應會產生中微子作為副產物。在霍姆斯特克礦場的一個著名的實驗中,他著手檢測部分太陽中微子。 約翰· 巴赫恰勒(John Bahcall)與戴維斯(Davis)合作,並在sns.ias寫下此實驗的歷史記錄。 儘管此事如此艱難——幾年來,實驗結果與預期的差異都是顯而易見的:在霍姆斯特克發現的中微子的數量遠低於以太陽為模型的預期。此外,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新實驗的出現,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中微子的數量不僅比預期少,它們的能量也與預期不符。

對這個問題的解釋有三種:

(1)我們的太陽模型是錯的。特別是當太陽核心的溫度略低於預測值時,聚變反應率會降低,地球上能夠檢測到的中微子數量也繼而降低;

(2)我們對中微子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即中微子具有質量;

(3)兩者皆有。

天文學家對解釋(1)並不滿意。 太陽核心的聚變反應對它的溫度十分敏感。採用解釋(1)似乎需要對模型進行一些精細的微調。 (20世紀90年代對太陽的觀測證實了天文學家們最初的不滿意。天文學家們利用日震學apod,找到了第二種方法來探測太陽表面以下的溫度,結果顯示太陽核心的溫度與最好的模型預測結果是一致的。)

正相反,解釋(2)似乎是合理的。別忘了,僅僅是檢測到中微子都是具有挑戰性的。中微子有質量的可能並非不合理。在20世紀70年代,維拉·魯賓(Vera Rubin)和她合作者也證明了旋渦星雲裡似乎有許多看不見的物質。如果中微子有質量,則兩個問題可能能夠被一次性解決,不僅可以和太陽中微子的觀測結果相匹配,還能夠對一些「遺漏物」或暗物質做出解釋。

解釋(2)是這樣的:假設中微子有質量,那麼我們觀察到的電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中微子。我們稱真正的中微子為nu1,nu2和nu3,它們將以各種方式結合產生可觀察到的中微子。除此之外,量子力學的各種性質也使得這些可觀測的中微子在各種特點間「震蕩」。因此,一個在太陽核心產生的中微子,會在到達地球的時候振蕩成為一個μ子中微子。由於早期的實驗只檢測到了電子中微子,如果電子中微子變成了不同種類的中微子這種明顯的差異就會被解決。這個解釋被稱作MSW效應,由Mikheyev, Smirnov和Wolfenstein三位物理學家首先提出。

現在看來,第二種解釋似乎是正確的。各種地面實驗,例如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超級神岡天文臺,液體閃爍體中微子探測器(LSND)實驗和主注入器中微子振蕩搜索(MINOS)似乎能夠直接檢測到中微子的振蕩。

解釋中微子振蕩所需的質量確實很小。這個質量足夠小,以至於宇宙裡的全部中微子都不可能對宇宙密度產生很大影響。儘管如此,它似乎的確足以解決太陽中微子問題。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translate: Autumn Dream

author: Joseph Lazio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它的存在對我們的宇宙又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對放射性的早期研究中,人們發現中子會衰變。衰變產物似乎只有質子和電子。然而,如果衰變的產物只有質子和電子,就會導致另一個奇怪的結果產生。如果一個中子處於靜止狀態,它會具有一定的能量(E=mc^2)。如果把衰變產物質子和中子的質量,以及它們的動能加起來,你會發現這個結果總是小於它靜止時候的能量。因此,矛盾點產生了,要麼發生了能量不守恆,要麼還有第三個沒有被發現的衰變產物。
  • 中子和質子的夸克有何不同,中微子雙β衰變意味著什麼?
    中微子雙β衰變的重要性只有跟著時間的線索進行追溯,我們才可以了解中微子雙β衰變的重要性。當時間回到19世紀末,能夠知道放射性衰變最初是什麼:Ernest Rutherford(歐內斯特·盧瑟福)發現了α,β和γ,這是三種不同的衰變,但它們之中的每一個都導致了不同類型的能量發射。
  • 是什麼原因導致粒子衰變?
    請點擊輸入圖片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基本粒子(例如:兩個夸克中較重的那個)「衰變」成其他基本粒子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粒子會因為他們具有惰性而衰變,它們希望維持可達到的能量最低的狀態。因此,如果衰變後產物的能量比初始粒子能量小,衰變就可以自發產生。這也意味著粒子可以在沒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處於任何一種中間的狀態,而且它將一直持續衰變。雖然無法預測衰變發生的確切時間,但是粒子通常都會具有一個特定的壽命。
  • 宇宙起源於中子的衰變
    今天的文章題目是:宇宙起源於中子的衰變原始零性態空間正負性分化產生的質量能量,經過兩儀、八卦、河圖洛書三個層次的全方位無遺漏組合,形成為中子與氕原子。中子衰變就是宇宙分化實體與虛空的起點。在中子產生衰變以前的宇宙,就是沒有對立性態的原始零性態宇宙。中子衰變等同於生命的生兒育女,生命都因兩性交合而誕生新的生命。
  • 美科學家提出中子能衰變成暗物質粒子
    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 作為一種最尋常的基本粒子,中子可能有著不同尋常的黑暗秘密。美國科學家新近提出,中子會衰變成暗物質粒子,這種中子「暗衰變」可以解釋中子壽命「測不準」的原因。被束縛在原子核裡的中子很穩定,但自由中子的壽命大約只有15分鐘,它會進行貝塔衰變,產生一個質子、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測量自由中子的壽命有兩種主要方法,一種是根據衰變產物來推算,另一種是把中子束縛在容器裡,統計特定時間後剩下的中子數量。
  • 尋找宇宙中最難捉摸的「無中子雙β衰變」努力失敗了!
    它被稱為無中子雙β衰變,這意味著放射性元素只會釋放出兩個電子,而不會產生其他任何東西(甚至不會產生幽靈般、無電荷、幾乎不存在的粒子,即中微子)。放射性剩餘物要了解無中子雙β衰變的重要性,必須追溯到一個多世紀以前,即19世紀末,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放射性衰變。技術高超的歐內斯特·盧瑟福發現了三種不同的衰變類型,他把它們稱為α、β和γ(為什麼不呢)。
  • 粒子的衰變與湮滅
    一文中提到的衰變和湮滅的概念並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再來講一講。首先,什麼是衰變?在原子核的衰變中,原子核會分裂成更小的核子,一大群質子和中子被分成更小群的質子和中子,這很容易理解。但是基本粒子的衰變不是指分裂成它的單位要素,因為「基本」意指它沒有單位要素。
  • 暗物質或因中子衰變露出馬腳
    中子約在14.5 min 內衰變,但其確切壽命仍有爭議,原因是兩類中子衰變實驗給出了相互矛盾的測量結果。
  • 一小塊中子星物質在地球上會怎樣?會衰變出黃金,還是會爆炸?
    但它無法穿透地球,因為最大的極限也就只能掉落地心,這個位置是引力勢能最低的位置,中子星物質如果不變的話它會一直呆在那裡,當然它也不會對地球造成任何影響,畢竟8億噸物質對於地球如此龐大的質量來說,其實也沒什麼。一立方釐米中子星物質會開始「解壓縮」嗎?很多朋友認為中子星物質是被引力高度壓縮的物質,那麼在撤除引力之後會這些物質會反彈,理論上是這樣嗎?
  • 美科學家提出中子能衰變成暗物質粒子理論,迄今尚無確切證據
    打開APP 美科學家提出中子能衰變成暗物質粒子理論,迄今尚無確切證據 發表於 2018-01-15 05:05:07     新華社北京
  • 美科學家提出新理論,中子衰變產生暗物質,或解決物理學兩大難題
    近日,美國科學家提出新的理論"中子會衰變成暗物質",或許能解開困擾物理學界幾十年的難題——"中子衰變時間之謎"和"暗物質之謎"。原子核由更基本的中子和質子組成,質子帶一個負電荷,中子不帶電。(2)、中子:在原子核中非常穩定;但自由中子的壽命非常短,只有大約15分鐘(881.5±1.5秒),這個衰變時間,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得到的數據有差別,這個差異一直困擾著物理學界,稱之為"中子衰變時間之謎"。最後中子衰變成一個質子、電子和反中微子。
  • 地球上的黃金全部為中子星碰撞爆炸產物
    美國研究人員說,地球上所有金子可能都是中子星碰撞爆炸的產物。金子不僅在地球上罕見,在宇宙中同樣罕見。科學家此前已知道,恆星內部的聚變反應可產生碳與氧等輕元素,卻無法產生金這樣的重元素。美國研究人員的一項天文觀測則揭開了金子這一重元素的身世。中子星是巨大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後留下的密度超大核心,兩顆中子星的碰撞會產生伽馬射線暴。
  • 天然放射衰變核能
    下面有關核輻射的知識,說法正確的是 ( ) A.核洩漏中放射性物質放射出α、β、γ三種射線,其中α射線的穿透能力最強 B.β衰變所釋放的電子是原子核內的中子轉變為質子時所產生的 C.若使放射性物質的溫度降低,其半衰期將減小 D.鈾核()衰變為鉛核
  • 暗物質之謎漸漸揭開:中子衰變而成?
    研究人員現在提出,在中子衰變的時間裡,大約有1%的時間,隨著分解成一些已知的粒子,它們也會產生暗物質粒子。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科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暗物質粒子的存在被用來解釋各種各樣的宇宙謎題,比如為什麼星系可以像人們看到的那樣快速旋轉而不被撕裂。
  • 鈾衰變是什麼原理?鈾一直在衰變,為何在46億年後地球上還有鈾?
    由於同性相斥,電磁力一直在努力地將原子核內帶正電的質子分開,而強相互作用力起的作用,則是將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合併在一起,與此同時,弱相互作用力又一直在尋找機會將中子和質子互相轉換。需要說明的是,萬有引力在原子內部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它與其他三種力相比,實在是太弱了。
  • 什麼是同位素?同位素的關鍵是中子變異
    但是在我們解釋什麼是同位素或它們為什麼如此重要之前,我們需要退後一步,並從整體上看待原子。原子世界您可能知道,原子有三個主要成分,其中兩個位於原子核中。原子核位於原子的中心,是一個緊密堆積的粒子簇。其中一些粒子是質子,它們具有正電荷。有充分文件證明,帶相反電荷的物質會相互吸引。
  • 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軟著陸到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恆星發生核聚變演化到生命的後期會變成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至於最終的結果是什麼要看恆星的質量大小。這三類天體都屬於緻密星,簡單來說就是密度大。黑洞這種特殊的天體自不必說,已經達到了特殊的狀態。中子星的密度比黑洞稍小,一立方釐米至少可以達到幾億噸,但是這種特殊的物質結構需要有足夠的壓力才能維持,單獨出來的中子星碎片並不能維持下去。這樣大質量小體積的碎片掉落在地球之上,會產生兩方面的作用,首先來說這個碎片在和地球之間的引力作用下會被加速,最終在地球上,甚至會穿過地球最終停到地球的中心,這樣地球很可能就分崩離析了。
  • 自由中子容易衰變的原因
    1.自由中子中三個夸克表現為中性,庫倫斥力消失,庫倫引力增大(因為兩個下夸克的電荷等於一個上夸克的電荷,所以三個夸克表現為中性,異性相吸),強作用力已難以調節。強力、庫倫引力和引力三力之間大小應為以下關係——庫倫引力+引力之>強作用力>引力或庫倫引力。
  • 核科學家計算驅動中子衰變的關鍵性質價值
    這個量決定了激發中子衰變為質子的相互作用的強度,因此可以用來更準確地預測中子的壽命,結果發表在《自然》上。美國能源部(DOE)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裡肯BNL研究中心(RIKEN BNL Research Center)的博士後研究員恩裡科裡納爾迪(Enrico Rinaldi)說:中子衰變為質子這一事實在宇宙中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事實。
  •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把它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就來了: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輕輕地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呢?中子星的半徑一般在10公裡到20公裡之間,半徑越大密度就越大,理論上來講,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大約為8000萬噸/立方釐米,而最大密度則可以達到20億噸/立方釐米,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取一個容易計算的中間值,即10億噸/立方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