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歷史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15%的人口患有殘疾,而在我國,殘疾人總數超過8500萬,其中肢體殘疾人數近2500萬。如果技術的進步能幫助這部分肢殘人員恢復正常的身體運動機能,那對世界來說都將會是莫大的福報。
近幾年,世界頂尖科研學術水平的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媒體藝術實驗室就有眾多關於如何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及醫療狀況的項目,其中一個項目就是通過AI技術,將人的神經和機械義肢實現真正互聯感知,擺脫傳統義肢無法靈活操控的困境。
有別於傳統義肢,MIT設計的是一個基於生物工程學的仿生義肢(手或腿)。對於我們平時的肢體控制感知,可簡單理解歸結為身體各處神經元的電極信號的交互,每一個動作的感知,處理和傳遞都是通過電極信號來完成的。這就意味著,只要研究出傳導的電極背後代表的含義,不僅可以讓大腦的信號來控制義肢,同時義肢動作的反饋信號也可以傳回腦部,實現相互感知。
就是這樣,MIT實驗室通過算法製造出殘疾人缺失肢體的虛擬模型,將大腦傳導的控制信號模擬成一個電極信號,刺激機械肢體實現相應運動,並反饋大腦關於肢體的位置和動態的感覺。
目前,這個項目已經應用到真人測試階段。第一個成為志願者接受這項測試的是一名因攀巖事故導致左腳踝粉碎性骨折而無法正常走路的攀巖愛好者詹姆(Jim Ewing)。
第一位志願者Jim Ewing
雖然詹姆的左腳不算完全殘疾,但走路都要拄著拐杖的他,再也無法再進行攀巖運動。由於他的攀巖好友剛好是MIT實驗室負責人Hugh Herr,在Hugh以他自身的經歷勸說下,他決定將左腳截肢,換成機械義肢。
實驗室負責人Hugh(右)和Jim(左)
手術及機械調試均相當成功,截肢後詹姆換上的機械腿不僅沒有了平常左腳踝的痛楚,如今還可以活動自如,甚至可以重拾攀巖的愛好。
1. 關節數量和靈活性還有待技術突破
拿MIT目前的仿生機械腿來說,儘管從詹姆的人體實驗階段來看,機械腿的腳踝和腳板的靈活性已經完全可以支撐真人進行徒手攀爬等活動,但要進一步協調這些關節和機械義肢像真正的手腳一樣靈活轉動,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再者,目前的關節數量對真人來說只能支撐日常基本運動,如果義肢要真正仿生人的肢體,就得往裡面添加更過的活動機械關節(如指關節),而每一個關節的增多,也意味著需要對應模擬測試上成千萬個仿真信號組合,這考驗的是仿生建模的準確性和超高的運算能力,足見我們人體的奇妙之處。
2. 仿生義肢關節強度有待更多的材料測試和更新
詹姆通過機械腿進行攀巖運動也並非一次成功,在攀巖運動測試的過程中,機械腿就因為運動強度過大而發生斷裂。所以,仿生義肢除了在建模運算能力和關節數量上有待提高之外,要想幫助殘肢患者做相對複雜的運動,就需要對機械構造及材質進行不斷的測試和升級改造。
攀巖運動測試中機械腿支撐部位斷裂
儘管MIT的這個AI仿生義肢項目仍有很多完善的地方,但顯然,它幫助了像詹姆這樣,因意外導致無法運動的殘疾人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並重拾原屬於自己的運動愛好,給全球約15%的殘疾人帶去了真實可見並不遙遠的希望。
而我也相信,通過生物工程學對人體密碼的全面破譯,未來我們所有人都能因這個方向的研究而受益,比如高危作業的肢體輔助固定,機械對人體關節的輔助緩衝等,到時人人都變成鋼鐵俠或者綠巨人!
Ps:AI義肢部分內容整理自紀錄片《The Age of AI》,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可關注並私信回復【AI時代】四字,即可獲得高清全集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