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微塑料」一詞開始頻繁見諸報端。山川、冰原、河流、海洋……很多地方都有微塑料的蹤跡,它似乎已經遍布自然界,研究人員甚至在飲用水樣品和人類糞便中發現了它。
微塑料是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而大量微塑料的直徑小於10微米,遠低於人眼可見的最小值100微米。看上去清澈見底的海水中,微塑料濃度可能高達830萬/立方米!它已經與自然界的各種循環融為一體。它可能來源於日化用品和衣物纖維,也可能由較大的塑料垃圾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分解而成。即使從不亂扔塑料垃圾,微塑料依然會跟著生活汙水流向江河湖海——因為它很難被汙水處理廠徹底攔截或處置。關於微塑料的危害目前尚無定論,但從已有的研究結果來看,形勢並不樂觀。微塑料已經表現出對動物大腦的毒害作用,可能在血管中聚集導致血液凝塊,還可能導致器官物理性損傷,甚至會降低生育能力,其危害不可小覷。
不幸的是,人類已經離不開塑料了,這個時代甚至被稱為「塑料時代」,就像歷史課本中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一樣。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發現,塑料已經進入了沉積層。論文作者認為,塑料層可被用作「人類世」開始的標誌。
未來每人每周可能要吃掉一張普通塑料信用卡,新冠肺炎疫情似乎正在使這個後果變得更加嚴重。法國清潔海洋行動組織的潛水員曾在法國東南部的地中海裡發現了數十種口罩、一次性手套和消毒劑瓶。這些防護用品大部分都是塑料製品,熔噴布可能需要四五百年才能完全降解,在這之前,它的微小碎片可能跟著海風被人類吸入身體。每年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有大約1300萬噸,這些垃圾中的大部分最終將進入人體。
至於土壤塑料汙染,可能比海洋更加嚴重,根據具體環境的不同,大概比海洋要高出4-23倍,但人們對土壤塑料汙染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知之甚少。簡而言之,隨著土壤中微塑料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的整體代謝活動會下降;微塑料還可以與土壤動物相互作用,影響它們的健康和土壤的功能。而當微塑料進一步分解時,又會獲得新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增加對生物體產生有毒影響的風險。毒性作用發生的可能性越大,潛在受影響物種的數量和生態功能就越大。
如今,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面對複雜的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塑料汙染問題無疑是一個棘手的全球性問題,需要全世界的通力合作,才有希望解決。我們或許需要一個類似《巴黎協定》的全球性條約,像應對氣候變化一樣,推進塑料汙染的治理進程。
一言以蔽之,減塑限塑,刻不容緩。
來源:中國環境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