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所文化:菸癮來了如何「鑽木取火」!附:獄中詩歌一首!

2020-12-05 百家號

天堂在哪裡?

如果有人問,天堂在哪裡?

人們會說,呸!哪裡有什麼天堂,那只不過是人們自欺欺人所編造出來的美麗的謊言罷了,相信有它的人真是個傻瓜。

如果有人問,天堂在哪裡?

人們會說,天堂當然是在天上啦!那是一個無與倫比令人神往的地方,瑰麗又神奇。那裡有豐盛的美餐,可口的仙桃,醉人的美酒,還有無數的美女……

如果有人問我,天堂在哪裡?

我就一定會告訴他,只要讓我走出這間牢房,外面的世界就是天堂,因為我擁有了自由,擁有了未來和希望。

朋友啊!請珍惜你們自由的人生吧!請珍惜你們走過的每一步吧!好好享受你們的天堂之樂。

鑽木取火

」鑽木取火」已成為遙遠的歷史,雖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是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對於現代人來說,它是落後和原始的象徵,已被世人遺棄淡忘。但在看守所這一特殊環境裡,」鑽木取火」的影子隨時存在,並且大有無法淘汰之勢。

在看守所裡,」鑽木取火」的基本方法是:把被子裡棉花先搓成捻,然後在水泥地上用鞋底來回搓動,直至棉花燃燒。方法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並不容易。棉花要選擇上好的,陳舊的很難為之。鞋底也很講究,以手工製作的千層底布鞋最為合適。運動鞋或塑料底鞋都很難搓動。這樣一來,誰的被子裡棉花好,誰就倒黴。

火種是在押人員的集體需要,棉花就如同」軍火物資」,誰都不能拒絕也不敢抗拒,而穿手工布鞋的多為家在深山區的貧窮戶,一雙布鞋本融匯著老娘或妻子的諸多功夫與心酸,但也只能忍痛割愛無償提供。這類人更無力抗拒」軍徵」。而搓火者又需要心靈手巧。先用手將棉花捻搓緊,用鞋底搓時起初速度要慢,並且只能朝一個方向搓動。有來無回。當棉花捻被完全搓緊後,要用力來回快速搓動,憑手感和嗅覺適時停止搓動,迅速將棉花捻拽成兩截,上下輕輕煽動,以便燃燒。此環節至關重要,也最難掌握。搓動速度變慢或時間短,棉花溫度達不到燃點。搓的速度過於快或時間過長,又會適得其反,將已燃著的棉花再搓滅。也就叫搓糊了。這裡所謂的快慢長短其實也就是三二下或一秒之分,由此可見,」鑽木取火」之難度,以至此技術只能掌握在個別人手裡,大多數人只能嘆為觀止,而無能為力。不過,若將古老原始的」鑽木取火」技術與現代人類文明結合到一起,則會事半功倍,輕鬆為之。

最初在押人員採用洗衣粉作為助燃劑卷到棉花捻裡邊搓火,但很快被看守所發現,洗衣粉被劃作禁品,而只供應洗衣膏。但在押人員中熟知化學常識的並不少見,他們採用醫生提供的高錳酸鉀作為助燃劑,則更為有效。只需搓上三兩下,聽到」啪」的一聲,迅速拽開棉花捻即可。一時間,別有用心的諸多皮膚病需要洗洗都在醫生面前產生,高錳酸鉀失去了它的藥效功能,同樣,時間不長,重蹈覆轍,高錳酸鉀停止供應。但人的智慧是無窮的,方法自然用之不竭。洗衣膏曬乾後,同樣可替代洗衣粉的功效,看守所內禁用洗衣膏恐怕是不現實的。

不過,」鑽木取火」如今只是偶爾應急用之,更多的時候,則是應付管教發現抽菸索要打火機時的一種措辭。在外邊,一元買好幾個打火機,但在看守所卻極為難得,若不是管教當場煙火俱抓,抽菸著都會千篇一律地說火是搓的,而讓管教心知肚明而又無可奈何。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鑽木取火,方法很多。

新春看守所對聯

脫舊骨換舊臺素蛇隱退辭舊歲

樹新風做新人駿馬馳騁迎新春

鞭炮聲鼓吹聲車鳴聲喜天喜地

鐵門旁鐵窗前鐵網下思親思友

好學者學學好學壞

善思者思思善思惡

火樹銀花不夜天晝夜同歡

愁容哭臉不眠夜醒眠難樂

蹦跳跳跳蹦蹦蹦蹦跳跳

涼悽悽悽涼涼涼涼悽悽

地灰牆暗床板硬燈光朦朧

衣薄飯稀手足寒神情恍惚

二十號二十人二十心二十愁二十天難走

三十夜三十枕三十痕三十怨三十年不散

相關焦點

  • 把理性主義融入詩歌創作 粥沫:請聽我唱一首古老的歌
    原標題:粥沫:請聽我唱一首古老的歌( 來源:青島晚報)「我要唱一首歌 一首古老的歌 時光易流失 流逝入滄海……」伴著古老的《斯卡博羅集市》的腔調,粥沫深沉地朗誦一首《我想唱一首古老的歌》,獻給他所愛的民謠。
  • 菸癮分生理菸癮和心理菸癮,不要隱藏自己的心理菸癮
    毒品難戒,但是依然可以戒除,菸癮難戒,但是要比毒癮輕鬆很多。要想戒除菸癮不復吸,需要具備以下三點認知。第一點,戒菸其實很簡單,難的是如何消除戒菸後的問題。也就是說,戒菸後出現的各種戒斷症狀,頭暈、咳嗽、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心理上的強烈的吸菸欲望。
  • 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詩,以秋蟬高潔傲世的品格自況,耐人尋味
    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他是唐太宗的「十八學士」之一,其書法剛柔並重,外柔內剛,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書家。詩擅長五言,典雅雍容,有齊梁餘風。這一首《蟬》是他的託物言志之作,是唐代詠蟬詩中最早的一首,頗為後世所稱道,詩人以蟬來比喻君子,表面上是寫蟬的外形和棲高飲露的特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特徵:「流響」寫的是蟬聲清越,隱示君子的高標逸韻;最後兩句暗示君子品格高潔,無須憑藉外力的幫助,自然就能夠美名遠播,表達了詩人對高潔品格的嚮往和追求。
  •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來品讀古體詩歌
    古代的作品流傳後世,解讀雖然是必然的事情,但我們到底應該用什麼角度及眼光來解讀?我們要傳給後人什麼理念及現實意義?是讓詩歌走進大眾從而得到繼承和發展,還是讓她成為少數人玩得起的文字遊戲?實在值得我們思考和反省。
  • 裘小龍談詩歌、翻譯與偵探小說
    儘管我現在用英文寫作,寫的也並不是中國的章回體小說,但我考慮,能不能也把詩歌混雜進小說。我很喜歡莎士比亞將詩體和散文體交替使用的手法。在敘事的時候,必須有不同的抒情的強度,到了高潮部分,如果出現了詩歌,抒情的強度一下子就上去了。在這個意義上,我跟中國古典小說裡詩歌的用法是不一樣的。中國古典小說一般是每一章開頭有一首詩,結尾也有一首,算是一種慣例。
  • 應天文化圈 殷商之源流——燧人氏鑽木取火 與希臘神盜用天火的...
    應天文化圈 殷商之源流——燧人氏鑽木取火 與希臘神盜用天火的文化比較 2020-05-20 2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主啊,我情願》WTQ遇見一首詩歌101TH
    他生長在基督徒家庭,自幼認識主,在文化大學攻讀建築系時,與一群基督徒同學成立團契,他早有事奉心志,但因沒有講道的恩賜,所以只想帶職事奉。大學畢業後,他在金門服役。感到在這孤獨的島上,缺少神的忠僕。有一天,他聚會回來,發現在這短短的一個多小時內,一顆炮宣彈正擊中了他的營房。他看到了神對他的保守,事後又在崇拜和靈修時,一再感受到神的呼召。最後他順服神,進中華福音神學院就讀,一年後赴美國聖約神學院進修。
  • 《一小時人生》怎麼鑽木取火 鑽木取火流程及技巧分享
    鑽木取火需要兩種材料: 樹葉和火絨。 總結: 按照上面的步驟來,就能夠很輕鬆的生火啦!前提是大家需要收集到兩種材料哦!
  • 如何正確看待詩歌,詩歌與文學、人類文明的關係?
    朱光潛在《詩論》中談到:「詩是人生世相的返照」筆者深以為然,並作出如下分析:從歷史和考古學來分析:詩是最早以文字為形式的藝術種類,尤其是在初民時代,詩更像是一種形式,將人類遇到值得留傳的人物事跡或是學問經驗,以詩的形式寫下來,其中帶有藝術性質的文字,如原始歌謠,隨著人類文明的演變,最終發展成詩歌;
  • 現代詩歌需要新的「元白體」
    有一則故事流傳很廣,說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詩,都要先念給一位老婆婆聽,直到後者完全聽懂了,才定下來。這則故事雖不見於正史,但樂天居士與同時代另一位大詩人,寫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佳句和唐著名文人小說《鶯鶯傳》的元稹,一起倡導了「元白體」卻是事實。
  • 多民族今過火把節:你知道鑽木取火有多難嗎
    火對於人類的意義怎麼估計都不過分,火在古代文化中也有著崇高的地位。或許因為它在今天已經是如此唾手可得,火在人們心中的重要性似乎也在日漸降低。然而就像歌裡唱的那樣,「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火就是人類這樣的夥伴。
  • 古代一乞丐在凍死前,寫下一首世人皆知的絕命詩,道出了人情冷暖
    嘉慶年間,一位乞丐在凍死前就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絕命詩,其精妙深奧程度讓很多士大夫都感到羞愧。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存在,文化顯得毫無意義。在很多人眼中,詩歌就只是詩歌,但是在某些人眼中,詩歌作用非常大,不僅能寄託感情,還能傳遞信息。在我國,詩歌最早被記錄於《詩經》,一般都是由士大夫進行記載。詩歌特點很明顯,直擊問題深處,直抒心中感情。
  • 「世界地球日」,說說中國最早寫了「地球」的詩歌是哪一首
    太白雪峰詩歌首聯就點明了環境,風聲呼嘯,大雪不息。頷聯緊接著寫,要看雪,就要到山的最高處去,而看雪吟詩,環境清冷,自己的詩歌也似乎受了天地之氣,清靈了起來。頸聯裡一上來就是那句「大地球」,讓現在人一讀似乎還有點感覺搞笑。但這個「大地球」到底是什麼呢,我們還是先看下一句,「空林鳥雀驚」,空寂的山林鳥雀都受驚了。
  • 鑽木取火的發明者竟然是他?
    今天來跟大家聊聊華夏文明的開創者,同時也是鑽木取火的發明者~~~燧人氏。燧人氏,風姓,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出生時間不詳,死於公元前4354年,屬於河南仰韶文化時期。妻子華胥氏,弇茲氏(yanzi),尊稱燧皇,伏羲與女媧之父。
  • 兒童詩創作:尋找中國詩歌的童心
    中國自古就有詩教傳統,兒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從詩歌開始,詩歌裡保存著中國文化的基因,在孔子看來,以詩的形式來教化兒童是最適宜的,我們應當將詩教傳統弘揚下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首先要提高文化素養,文化需要從兒童抓起。好的童詩需要具備哪些特質?《詩探索》主編吳思敬提出,童詩要把詩性放在第一位,有詩人獨特的發現和想像力,發出詩人自己的聲音。
  • 和珅死前,在獄中寫下一首絕命詩,嘉慶看後只說一句話
    比如,他是中歷史上詩歌寫得最多的皇帝,一生寫了4萬首詩,雖然沒有一首流傳下來,但能夠寫這麼多,足夠證明他那份自視有多麼的甚高了。 銅錫等物七千三百餘件,紋銀一百零七萬五千兩,赤金八萬三千七百兩,錢六千吊,房屋一千五百三十間,花園一所,房地契文五箱,借票二箱,雜物不計。 統共一百零九號,除金銀銅錢外,有二十六號,當時估起價來,已值銀二萬二千三百八十九萬餘兩。另外八十三號,還未曾估價。若照樣計算,差不多有八九萬萬兩。
  • 古人鑽木取火到現代確難如登天,為什麼?
    在中國神話故事中燧人氏鑽木取火,教化人類食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原來把肉燒熟了這麼好吃。遠古人靠鑽木來取火,據傳說是在用石頭投擊獵物的時候,石頭擊打在了石頭上,冒出火星,因此遠古人就想到了碰撞可以產生火,最後發展到鑽木取火。
  • 英語世界詩歌的發展歷程
    儘管詩歌是一種正規的文學形式,但是,詩歌始終也無法擺脫說唱藝術的傳統。因此很多的時候,讀者衡量一首詩歌作品的好壞,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說唱藝術所具有的美學元素,思想、意象、韻律和格式。明白這些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詩歌在歷史上經歷大大小小的變革,但始終不能改變詩歌的說唱屬性,詩人們始終為之優化的是如何使詩歌的建築模塊更具樂感。
  • 西方英文詩歌詩體縱覽
    英文詩歌固定格式詩體的誕生、發展和成型受了許多文化的影響。比如,義大利旅遊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曾在中國宋朝時期來中國遊學,並接觸和了解了當時宋朝的「長短句」(宋詞),據說馬可波羅曾經得到過當時著名詞人蘇軾(蘇東坡)的詞卷(當時的詞作品以捲軸形式裝訂成冊),後來傳到古希臘。部分遷居到法國東南部普羅旺斯(法國歷史上東南部的一個地區和以前法國的一個省,臨近地中海。
  • 國產大片《一九四二》選小敏詩歌片尾曲 音樂事工不容忽視
    (圖:資料圖片) 馮小剛導演今日在微博公布新片《一九四二》的片尾歌,歌詞為小敏詩歌《生命的河》(唱一首天上的歌)。馮導稱此為聖歌,並贊到「好聽」、「都對」,卻並不知取自迦南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