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南京東路,每當夜幕降臨,五彩斑斕的霓虹燈就會悄然亮起,讓白天裡「素麵朝天」的街道仿佛經過「濃妝豔抹」般煥然一新。
誕生於上世紀的霓虹燈招牌已經走過了百年,在中國,它們曾經作為資產階級的產物被砸毀,隨著改革開發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霓虹燈在南京東路重新煥發生機,繼續為上海的夜景添加奪目的色彩。
不僅是在上海,在世界範圍內,從霓虹燈的誕生之日起,這種招牌就一直是繁華大都市的象徵,從拉斯維加斯到巴黎街頭、從東京的新宿到香港的旺角,霓虹燈招牌隨處可見,是暮色降臨后街邊店鋪最具個性的符號,也是摩登都市最迷人的夜景,歷經數次照明燈具的變革而屹立不倒。
相比百年傳奇的霓虹燈招牌,現在席捲全國的店鋪門頭招牌統一改造運動可以說是文化上的一刀切,如何保留城市商鋪的特色和風貌是擺在城市規劃者面前的難題,也許霓虹燈的變革史是個不錯的參考對象。
霓虹燈誕生於摩登都市的興起時期,是照明技術和經濟發展的產物
我們很多人可能不認識摩爾(Daniel McFarlan Moore),但是他於1898年發明的摩爾燈對世界照明技術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這種摩爾燈由直徑約2英寸的充氣玻璃管組成,兩端安裝電極,並抽走管中的空氣,然後注入少量的氣體,通常為氮氣或二氧化碳,最後用電流接通兩端的電極,燈管中氣體便會產生持續、明亮而穩定的放電光源,氣體放電的形式很多,其中最常用的輝光放電可形成霓虹燈和電器指示燈,另一種常用的弧光放電則可形成螢光燈、高壓汞燈和金滷燈等。
來自法國的電氣工程師及發明家喬治·克勞德(Georges Claude)改造了這種摩爾燈,在玻璃管內注入惰性氣體氖,也就是霓虹的發音Neon,氖在氣體放電中發出明亮的紅橙色,這便是最早的霓虹燈。克勞德在法國Air Liquide公司開始生產霓虹燈,並把這種霓虹帶到1910年的巴黎大皇宮車展上,2隻長12米的耀眼霓虹燈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1913年,克勞德開發了提純氖氣、氬氣等惰性氣體的技術,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電極衰減,使得霓虹燈的使用壽命和穩定性大大提高,霓虹燈得以大面積推廣。
同年,首個店鋪霓虹燈招牌照亮了巴黎的夜空,到1919年,巴黎歌劇院的入口也被霓虹燈裝飾,霓虹燈覆蓋了巴黎許多繁華街道的店鋪立面。
1926年,法國人雅克·裡斯勒(Jacques Risler)開發出了螢光塗層,這是霓虹燈技術的另一項重大突破。裡斯勒使用氬、汞等氣體混合物的霓虹燈,發電後發出大量紫外線光,這些紫外線激活玻璃燈管的螢光塗層,使其表面產生不同的色彩,由此增加了霓虹燈的色彩範圍。同時,各種螢光塗層的組合還可以形成一根燈管內呈現兩種以上的不同色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螢光粉塗層技術開始用於彩色電視機,彩色電視機螢光粉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霓虹燈色彩範圍的增加, 上世紀60年代,霓虹燈標誌設計人員可以使用大約二十種顏色進行設計,而如今已經有近100種可用的顏色。
並且,開發者通過使用分頻控制器,控制霓虹燈管的閃爍速度,產生了交替閃爍的效果,便形成了霓虹燈動畫,讓夜色中的霓虹燈更有吸引力。
霓虹燈在設計範圍內大流行,也隨著科技發展一度落寞
1923年,克勞德和他的法國公司克勞德·霓虹(Claude Neon)通過向洛杉磯的Packard汽車經銷店出售兩個霓虹燈標誌,將霓虹燈引入美國,霓虹燈迅速成為戶外廣告牌的熱門燈具。這個時間,霓虹燈雖然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流行,但是熱潮都沒有美國高。
芝加哥世紀進步博覽會(1933–1934)、巴黎世界博覽會(1937)和紐約世界博覽會(1939)等活動因為把霓虹燈作為場館的建築特色而引發關注。二戰後到50年代的霓虹燈大發展期也被稱為黃金時期,這個階段霓虹燈的安裝熱潮席捲全美,紐約時代廣場因使用領先時代的霓虹燈新技術而聞名。
而作為度假城市的拉斯維加斯的發展與霓虹燈標誌更是密不可分,美國著名作家湯姆·沃爾夫於1965年寫道:「拉斯維加斯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天際線既不是由紐約這樣的建築群也不是由麻薩諸塞州威爾布拉漢姆這樣的樹林組成的城市,而只有招牌。人們從一英裡遠的地方看91號公路上的拉斯維加斯,看不到建築物,看不到樹木,只有招牌。但是,這樣的招牌,它們聳立、旋轉、擺動、形狀飛揚,窮盡詞彙也無法形容它們的魅力。」
除此之外,美國有多家博物館和藝術家也致力於霓虹燈照明和藝術的推廣,包括由霓虹燈藝術家Lili Lakich於1996年在洛杉磯創建的霓虹燈藝術博物館,同年在拉斯維加斯建的霓虹燈博物館、1999年在辛辛那提建的美國招牌博物館等。這些博物館除了展示霓虹燈藝術展品外,還展示最初的霓虹燈標牌,並出版多本關於霓虹燈的攝影書籍,以引起人們對霓虹燈照明的關注。
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進步,螢光燈逐漸開始普及,霓虹燈招牌的使用率在達到頂峰後逐漸下降,慢慢被更明亮而且節能的螢光燈招牌所取代,現在,LED被公認為最高效的照明光源,它們逐步成為招牌照明的主流。根據《商業時報》(Signs of the Times)的一項調查,2007年,美國霓虹燈照明的招牌佔33%,LED照明招牌佔23%。到現在只有18%的招牌使用霓虹燈。霓虹燈變得不再時尚,只有那些希望喚起40、50年代懷舊之情的店鋪依舊選擇霓虹燈作為招牌。
霓虹燈是上海都市發展的見證者,歷經大起大落而重新煥發生機
從20世紀30年代起,霓虹燈的熱潮也來到了東方,曾經的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成為霓虹燈在東方的舞臺中心。
舊上海灘是冒險家和資本家的樂園,這裡的繁華經濟讓霓虹燈的發展如魚得水。1926年,上海街頭第一次出現霓虹燈,在南京路的伊文思圖書公司櫥窗內,來自國外的霓虹燈英文字「ROYAL」率先展示在上海市民面前,這幾乎與霓虹燈進入美國的時間同步。
同年,上海第一家霓虹電器廠—遠東化學製造廠成立,它們之後生產出上海首個霓虹燈招牌,位於南京路先施公司的「先施「立體字招牌,以及安裝在大世界屋頂上的多個霓虹燈招牌。
1928年,由美國商人斯威茲和海納開設的麗安電器公司生產出解放前上海最大的霓虹燈廣告—紅錫包香菸,廣告牌上的這些香菸依次呈現,最後一支被點燃,菸頭上還環繞著青煙,引人注目。
在香菸廣告期滿後,這塊招牌被改裝成為的蜂房牌絨線廣告後更具特色,商標的外面布滿了許多來回飛舞的蜜蜂,通過點亮和熄滅模擬進入蜂房的場景,極具視覺震撼力。
這些裝飾效果極佳的霓虹燈招牌使得東方的上海灘夜色不輸於同期的巴黎、紐約等大都市。整個30年代,上海不但有外商獨資、中外合資的霓虹燈製造商、還有國人開設的數家大廠,到解放前,上海有國人自辦的霓虹燈廠達到了32家。
抗日戰爭期間,上海各行各業一片蕭條,廣告業衰敗,許多廣告公司解散,廣告畫家轉業,市區燈光管制,夜間不允許開放霓虹燈,直到抗戰勝利。
上海解放後,經濟復甦,上海對大量路牌、招牌、霓虹燈、櫥窗廣告進行清理和整頓,各商業街面貌煥然一新。
但是,從50年代開始的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到文化大革命,霓虹燈作為「資本主義產物」,「燈紅酒綠」的代表被拆除、替換,只剩下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豫園商場等商業區留有少量的霓虹燈。
改革開放後,上海作為經濟發展橋頭堡,各行各業重新繁榮,隨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上海各大商業街的夜景從新被點亮,雖然黃浦江兩岸增加了不少大型電子顯示屏,但是唯有南京路的霓虹燈招牌最能展現上海的繁榮和底蘊。
可以說,霓虹燈招牌是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的身份符號。
現代社會中,霓虹燈沒有掉隊,它們已經華麗轉型,依舊代表著繁華都市的魅力
現代社會中,霓虹燈已經不能代表照明的前沿技術,因為它們不節能,維護成本高,生產環境中工人容易吸入含汞玻璃的粉末和螢光粉而導致重金屬中毒,而且使用高壓電的霓虹燈一旦因暴力破壞或者自然災害的侵襲導致破損,容易引發火災和觸電的危險。
當更節能、環保和安全的LED照明開始全面普及的時候,霓虹燈的發展道路看起來到頭了,各國政府出於消防安全,環境汙染問題等原因也在加強對霓虹燈的管制,許多商業區明令禁止使用霓虹燈。這種耗電、危險的燈具看起來即將推出歷史舞臺。
但是,正如上文的數據中提到的那樣,即使在LED大量普及的美國,現在仍然有18%的招牌使用霓虹燈,原因除了美國人太愛霓虹燈外,霓虹燈鮮豔的色彩,迷人的線條,夜色中五彩斑斕的氛圍不是其他電子燈具能替代的。
同時,隨著室內裝飾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喜歡將這種具有時代感的發光標識導入到室內設計中,無論是工業風還是現代風,霓虹燈立體字都是不可或缺的設計素材。
既要霓虹燈的裝飾效果,又要節能、安全,LED霓虹燈應運而生。和傳統霓虹燈相比,LED霓虹燈在安全性和發光色彩上有著巨大的進步。LED霓虹燈在低電壓環境中發光,使其無論是火災還是觸電的危險性都大大地降低。另一方面,雖然傳統霓虹燈有將近100種色彩,但是相比LED燈的全域色彩還是少了很多。而且,LED燈的超長壽命是傳統霓虹燈所不能比擬的,一旦安裝上去後可以長時間不需要維護,價格也比傳統霓虹燈低很多。
當然,LED霓虹燈也並非沒有缺點,相比傳統霓虹燈管360度全方位發光,LED霓虹燈只能朝正面發光,這也模擬霓虹燈效果上LED燈管最失真的地方,從非正面的角度就能看得出來。
但是,瑕不掩瑜,LED霓虹燈環保、節能,安全和高品質的特性註定使其成為傳統霓虹燈的有效替代者。
現在除了一些追求傳統霓虹燈效果的室外招牌外,大部分位置都開始使用LED霓虹燈作立體發光標識,使得霓虹燈招牌這種摩登時代最具有特色的燈具在現代社會中延續自己的魅力,並滲透到室內設計等領域中。
百年霓虹燈告訴全國的招牌統一改造運動,什麼才是城市的個性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當前國內招牌「統一化」的改造運動,不少網友曬出一些地方的招牌「被統一」,整條街上的商戶招牌的字體、顏色、大小一模一樣,除了內容以外,店鋪的標識之間沒有區別,而且因為管理者審美的缺失,出現各種「清明風」、「殯葬風」,非但起不到「美化市容」的作用,反而丟失了各種店鋪該有的獨特個性,甚至讓城市的文化和記憶丟失。
縱觀世界各地的歷史名城,無論是繁花似錦的巴黎街頭,還是東京街頭的小店,沒有一種市容是靠抹掉店鋪外立面的個性來實現文化傳承的。
上海南京路上的大型霓虹燈招牌在百年前聳立在夜空中,成為上海的地標,帶來繁華的景象,也使上海有了與倫敦、巴黎和紐約等國際大都市相提並論的文化內涵。
物質文明建設不斷進步的今天,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也應該同步推進,在城市文化的管理上避免一刀切,留住城市的個性,店鋪的特色和建築的風格,這樣文化的根脈才能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