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南投日月老茶廠前身為魚池茶廠,曾是臺灣有名的紅茶生產基地。
自20世紀70年代後,臺灣紅茶產業逐漸沒落,茶農改種檳榔,茶株流失嚴重,茶廠面臨存費問題,魚池茶廠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而在臺灣「9·21」大地震後,臺灣農林公司整建老茶廠,改名「日月老茶廠」,這使得老茶廠重獲新生。
老茶廠的發展軌跡
鼎盛時期是臺灣的茶葉生產基地。在隨著產業沒落的同時,結合時代新的需求變化,尋找到了新的發展突破口,賦予傳統行業新的元素。
轉型後老茶廠的主旨與特色
日月老茶廠在重新整建後,以「無機」為主要特點,同時突破傳統茶廠額採茶只差功能,轉變為「生產、有機農業、生態教育推廣、體驗樂活舒食「的觀光休閒綜合區。
老茶廠功能板塊規劃
功能板塊一
種植基地
老茶廠門口處為大面積的茶樹種植基地,面積約5公頃,並以各種告示牌展示茶樹的種植年限,讓遊客對茶葉品質有直觀認知。
功能板塊二
老廠房(第一層)
老茶廠改建原則為「儘量保留老廠房外觀原貌,不做多餘的裝飾」。因此,一樓規劃為產品展示區及制茶區,遊客可直接參觀整個制茶過程。
功能板塊二
老廠房(第二層)
老廠房的二樓保留著原有的萎凋室。同時闢部分空間作為素食用餐區,並輔以制茶文化與公益文化的展示區,令原有的老茶坊更富有人文色彩。
功能板塊三
倉庫
老廠房的倉庫被改造為洗手間,但要求「堅持換拖鞋」。以此方式向遊客闡述老茶廠所傳遞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概念,印證老茶廠的「無機」理念。
老茶廠的軟性功能與溢價提升
老茶廠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品嘗、習作、農事體驗,以此增加產品溢價。
廠區的細節打造
圍繞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將與之相關的元素貫穿在老茶廠的設計細節之中。如牆面保留著的藤蔓、刨除柏油路面等細節。
案例啟示
啟示一:積極探索轉型
老茶廠自1999年臺灣「9·21」大地震後,通過魚池鄉公所積極推動紅茶產業的復興,老茶廠迎來了轉型的機遇,由「無機茶」轉型為「有機茶」。
啟示二:積極面對轉型後困境
轉型「無機茶」後,由於不能使用農藥和化肥,老茶廠的茶葉產量減少了一半。為解決由產品數量減少導致的收入降低這個問題,老茶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由傳統制茶廠轉型為「觀光休閒茶廠」。
啟示三:重視品牌效應
老茶廠複合周邊的「民宿」功能,做強觀光休閒的概念,增強老茶廠的對外品牌影響潛力,同時也增強了自身的競爭力。
啟示四:堅持企業文化的提煉
老茶廠通過將「有機」概念做到極致,通過「茶廠」形式,將保護土地與人類的公益傳播,環境教育等課程的提供,有效地傳播了企業文化。
啟示五: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兼顧
「有機種植」看似 是對環境保護而在經濟上做出妥協,實則在「有機種植「背後,隱藏著更大的經濟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