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舊時招牌,出自名家手筆,逛街如看書法展
那時沒有電腦特效,滿大街掛著的都是手寫的招幌。
一個老手藝人的名字,就是一塊金字招牌。
某某藥店,某某飯莊,認準一個人的手藝,就是認準了這塊牌子。
經過公有化的改造,我們很難在大陸上見到舊時招牌的境況。品牌的兼併,個體經營走向連鎖經營,固然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同時改變的,還有命名方式,「地區/小區+商店」的命名方式,也將那些驕傲十足的老牌子逼到了巷子深處。
招牌演化為具有功能實用意義的廣告位置。
馮唐在一次聊書法的時候就說起,你看到那些舊時招牌上的手寫字體,也許不會想起是某種書法體,卻讓人覺得溫暖,有回家的感覺,就是所謂的人氣。
01
酒旗是最初的招幌
「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貪杯的詩人,循著酒旗的招引,走向醉酒的誘惑。酒旗,是最早的招幌。
招幌,指的是招牌加幌子。招牌上寫有店鋪的名稱、字號,而幌子上會寫有店鋪裡出售的物品和服務項目,充斥著生動的細節。沒有報紙、電視的古時候,開門做生意的古人們,只能通過店鋪上掛的招幌來招攬顧客。
《金陵繁盛圖》局部
明代著名畫作《金陵繁盛圖》所描繪的滿目盛景中,五光十色的招幌格外醒目。藥鋪、茶莊、酒家、帽店、米局所懸掛的幌子有單字的、雙字的、四字的、六字幾種不同形式,直觀明了。
到了明清時期,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商業就更加發達了。北京的商鋪、字號也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招幌文化。
02
手寫招牌裡的人情味
民國時期街景
追溯到一個世紀前的民國時期,那時店鋪招牌卻是別出心裁,耐人尋味。
老北京有句順口溜:「看玩意上天橋,買東西到大柵欄。」 民國時期北京的大柵欄街,是北京的中心地段,全長不過兩百多米,卻是商賈雲集,招牌林立的地方,36家店鋪,幾乎每家都有一個關於招牌的故事。
19世紀20年代老北京人買年貨,街上的店招隨風飄揚
大街小巷上手寫的招牌,帶著不同人的風格,充滿人情味。寫得一手漂亮的字,是讀書人引以為豪的資本,名家或顯貴的墨跡,更被認為是商家的「鎮店之寶」。
知名的書畫店寶古齋的招牌,清光緒的老師翁同龢來題寫。老北京最有名氣的店全聚德,開店之初找了一位秀才為招牌題字,一塊招牌掛了100多年。
手寫招牌,是在清朝榜書基礎上演化而來的,以楷書為主。招牌字體始終要「肥一點,要有力」,才顯得沉穩,讓人看了舒服,流露出與時代相符的奮進朝氣和鏗鏘風骨。
永安堂藥店門前掛著兩個幌子上寫著:「永安堂遵古炮製飲片丸散膏丹;永安堂自運川廣雲貴生熟藥材。」
並不滿足在招牌上只寫經營項目和店鋪名號的人們,開始尋求別致的表達。
林語堂這樣觀察過:「北京的店鋪,過去都用八個字標明其特點。有的刻在匾上,有的用黑漆漆在店面兩旁的粉牆上,都非常貼切。『塵飛白雪,品重紅綾』,這是點心鋪。
『味珍雞蹠,香漬豚蹄』,是桂香村。煤鋪的門額上寫著『烏金墨玉,石火光恆』,很美。八面槽有一家『老娘』(接生婆)的門口寫的是:『輕車快馬,吉祥姥姥』,這是詩。 」
招牌曾經是店家著力經營的一小塊天地,既要言簡意賅,又要體現獨特之處。那時候,招牌上的文字,語言都那麼美。
03
街上的每塊幌子,都在和你打招呼
古代店鋪的創造性,還體現在形形色色的幌子上。
從前的招幌辨識度高,店家根據店鋪的經營風格,設計出種種活色生香的幌子,人在遠處就可以知道「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手巾店招幌是在鐵絲彎成的捲雲弓形幌架上搭放一條白布手巾,兩側加一紅一綠飾帶;氈子鋪幌子,是在氈片上下用一橫木固定,下系紅布幌墜,上寫字號名稱和「清水高氈」字樣。
酒店會在門口掛一個葫蘆形幌子,系上一塊紅布;茶館幌子是掛上幾塊木牌,上書毛尖、雨前、龍井、大方等字樣;出售各種菸葉的老煙鋪,則在門口掛一支巨大的菸袋。
幌子承載的信息還可以更多。
蠟燭店、襪店、鞭炮店的招幌
同樣是飯館,大飯莊與小飯鋪掛的幌子也不同。掛雙幌的是大飯莊,表示手藝高超,能包辦酒席;掛單幌的是小飯鋪,表示只經營簡單飯食,類似今天的快餐店。
店鋪把幌子掛出來,表明開始正式開始營業了。若是幌子收起來,「客官抱歉了,您下回再來吧。」
刀劍店
麵館
招幌裡隱藏著無數訊息,仿佛有好多人跟你說話,說著:『來我這邊、來我這邊。』」而傳達出「來我這邊」信息的,正是滿眼的招幌。
麻線店
軍事刀劍和馬鬃流蘇店鋪
從前的招幌,不止掛在自家門臉上,地面、街心、空中,都是店家的發揮空間。在一整條商業街上,從遠處看層層疊疊,字體繁多,形態各異,好不熱鬧,一直延伸到道路盡頭。
麵店
賣小手鏡子的店鋪
這些從建築立面向外懸挑、伸展或直接落地的招牌,始終處在人的視線範圍之內。往來的人們,不用仰頭或轉頭,由近及遠,整條街道的店招都能一覽無餘。
我要在哪裡吃飯,要去張家買米,李家買油,需要什麼東西,一目了然。那時人們對生活最本質的關心,全都攤在了外面。
04
制霸街頭的快印店美工款招牌
如果舊時的招牌是生猛的老虎,那麼到了今天,便只剩下乖巧賣萌的小貓和偶爾撒潑的野貓了。
招牌聲勢漸微。
大規模街道整治,新的街道裡面整齊劃一,舊的招牌全部連根剷除。招牌只能平貼於店外,不能懸於街道上,招牌的高度、方向、大小都被強制格式化。繁密的招牌所代表的,街道旺盛的生命力,卻也因此遭到政府管制。
手寫的招牌幾乎消失,退縮到零星小攤上偶爾一見。招牌不再是一個品牌的載體,需要選材精細,描金繪銀。它的功能也僅僅是一塊廣告位,為了在極為有限的空間中儘可能塞下菜名、手機號等實用信息。
缺乏品牌意識的店家,不再願意花心思琢磨。街邊快印店批量生產的招牌,開始統一霸佔了街道。
並且當中文書寫進入電腦時代之後,現代的電腦字庫之中,缺少一款具有民國氣息的楷書字體。招牌可選的字體就陷入了僵局,能拿得出手的只有黑體、宋體、楷體和仿宋四種簡體字字形。快印店的年輕美工只能在有限的字體列表中,單曲循環。
噴繪布、KT板,彩色點陣字燈片,低像素電子屏幕,現代招牌幾大巨頭,霸佔街道。再也見不著那個執大筆,在黑漆木板上,一筆一畫細細描摹招牌的身影。
走上街頭,我們有時候會發現,相鄰的店鋪甚至會使用同樣的字體。而當背景色被統一時,你簡直分不清楚,這一家到底賣的是餛燉,還是房子。
我們開始懷念上一個時代的招牌風景。
05
招牌的底子是生活
如今,臺灣、澳門等地的沿街騎樓,還留有招牌大展身手的空間。香港的街頭依然招牌林立。「名人夜總會」、「烈唇酒吧」、「百老匯海鮮酒家」,「鑽石皇宮桑拿」,琳琅滿目的招牌向街道大幅伸出,再也沒有比霓虹燈招牌更能代表香港的了。它提醒著你這是哪裡,背後生活著怎樣一群人,他們想要些什麼。
香港學者譚智恆寫道:「從前,五花八門的霓虹燈招牌,代表著獨立經營、風格迥異的個體小商戶,如今已漸漸被連鎖店與國際品牌取代。新的招牌往往是了無生趣的巨型噴畫廣告,上面滿是超寫實的人像與消費品,覆蓋著建築物的整堵外牆,在泛光燈照耀下,晝夜不分,沒留下半點想像空間。」
個性化設計的招幌,能夠表現一個城市的個性,看見不同的人是如何按照自己的需求去改造生活、表達自己。而當這一切轉向規範、完整漂亮時,它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就消失了。
曾經,招牌是城市的一種另類視覺語言。成千上萬的招牌擁抱著街道,以獨有的精緻古樸傳遞著各種訊息:每一塊牌子,都蘊含著人情的氣息。在這樣的街上,你的欲望和城市糾纏在一起。
舊時招牌的底色,是活色生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