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仁懷市山寨LV店(圖片來源:Inkstone)
據《南華早報》旗下媒體Inkstone消息,今年8月,貴州省縣級市仁懷市一新樓盤下出現了法國奢侈品牌Louis Vuitton(中文音譯:路易威登)的山寨店鋪。該店裝修風格高端,黑白相間的色調搭配幾張大海報,一眼難辨真假。但細看品牌名稱,會發現其實是調換過字母順序的「Loius Vuitton(中文音譯:路瓦威登)」。海報字母未變,可能是直接從LV處挪用而來。
Inkstone向LV上海辦公室舉報此事後,「真LV」對該店鋪發出侵權起訴警告,目前這家山寨店已經摘牌關閉。
貴州仁懷市山寨LV店已撤店。(圖片來源:Inkstone)故意給品牌改名蹭熱度的惡意營銷方式在中國商業街上屢見不鮮。比利時巧克力品牌Godiva變成了「 Codiva」、肯德基KFC變成「KLG」、星巴克Starbucks變成「Srutbucsk「、運動品牌New Balance變成「New Bylenera」……更甚者還會改動品牌Logo。
而奢侈品山寨店通常出現在新樓盤的一層,目的是利用品牌名氣營造高端氛圍,便於招商。
這一招數出現的很早,2013年新華網就報導過新建成後的瀋陽奧體萬達廣場商鋪亂象。在一條歐式精品街上,「香奈兒」Cnanel(原名為Chanel)、「愛馬仕」Herwes(原名為Hermes)、「普拉達」Pr∧d∧(原名為Prada)、「卡地亞」Cairter(原名為Cartier)、「哈根達斯」Haagen-Dezs(原名為Haagen-Dazs)等幾十間山寨奢侈品商鋪緊緊挨著,每家店鋪只有十幾平米空間,沒有營業。當時有員工對記者表示「商鋪招牌都是假的,為推廣招商弄的」。
2016年這一現象還在發生。《北京晨報》那一年曝光過北京朝陽門橋附近一新商業樓盤的山寨一條街。Diior(原名為Dior)和GUGCI(原名為GUCCI)等品牌標識以假亂真,而附近還分布著30多家這樣的商鋪。該樓盤售樓處員工坦言,並未得到這些名店要入駐的消息,掛山寨招牌只因「這樣看起來更好看點兒」。
瀋陽奧體萬達廣場商鋪(圖片來源:人民網)貴州山寨店被曝光後,一位LV員工向Inkstone表示:「這些假店的數量超乎想像,幾乎都在三四線城市出現。」
這是由於奢侈品牌在中國幾乎都布局在一二線城市,而三四線城市消費者對它們還不夠熟悉,因此只需對品牌名稱稍加修改,便可以唬住一大批人。「它們的存在傷害了原品牌的聲譽,還會讓消費者失去對品牌的信任。」該員工說道。諷刺的是,奢侈品牌即便知道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卻難以精準而及時地處理,只能靠民眾和媒體舉報。
如今在中國,奢侈品牌為店鋪選址時通常會優先考慮一二線及新一線城市。麥肯錫在2017年發布的《中國奢侈品報告》指出,80%的奢侈品店鋪都集中在中國GDP總量前15名的城市裡。即便市場下沉,也會選擇當地的高端商場。例如今年5月開張的西安SKP中擠滿了國際一線奢侈品牌,這是西北地區其他商場難以做到的。
而奢侈品通常也十分注重店鋪裝修和櫥窗陳列,例如上述「山寨奢侈品一條街」中,門店風格簡陋、統一且面積狹小的情況幾乎不會出現。除了核對名稱外,消費者也可以根據這一點中辨別店鋪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