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材料,能否續寫摩爾定律「傳奇」?| 周末特別策劃

2021-01-19 科技日報

摩爾定律不靈了。

這個定律說,當價格不變時,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18-24個月就會翻倍,性能也隨之翻倍。過去半個世紀,它一直是對的。

但隨著晶片進入納米尺度,晶片上電晶體數量開始挑戰極限。比如,上個月英特爾公布的10納米級晶片,每平方毫米就有超1億個電晶體。

繼續「噌噌」翻倍或許仍有希望,但難度在陡增。因為再這麼下去,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能將發生質的變化,現行製造工藝也將「撂挑子」。



二維材料是第608次香山科學會議關注的熱點之一


近日,國內外科學家相聚蘇州舉行香山科學會議,為下一代半導體技術尋找對策,二維材料就是備受關注的熱點之一。

    


Nano-X二期效果圖


說起二維材料,名氣最大的當屬石墨烯。2004年英國科學家製備出這種由單層碳原子構成的超薄片,後來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此,二維材料迎來研發熱潮,越來越多的二維材料正被發掘出來。比如由單層原子構成的錫烯、二硫化鉬和黑磷等等。


「二維材料是個大家族。理論上講,有多少種三維材料,就有可能製備出種類相當甚至更多的二維材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張華教授說,如果擁有成熟的技術,同樣可以製備出單原子層的金子,雖然眼下這種材料還沒出現。


同一種物質,從傳統的三維世界,進入二維國度後,便出現許多令科學家為之稱奇的物理、化學性質。


比如,大部分三維半導體材料表面具有懸空鍵,很多電子被束縛住了。而二維半導體材料表面具有原子級的光滑,電子可以更好地自由移動。這就使它們在極薄的狀態下也具有優異的電學性能。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特點。正如張華所說,和三維材料一樣,每一種二維材料都有自己的「個性」。比如奇特的磁學性能、光學性能或催化性能等等。


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王業亮研究員看來,二維材料種種新奇的特性,讓研究人員看到了新的機遇:或許可以用它們來研發新一代元器件,為未來信息科技的發展注入更大潛能。  

    


Nano-X一期效果圖


儘管對二維材料的關注越來越多,這個領域整體還處於基礎研究階段。


「即使有用二維材料製成的元器件,也只是單個器件的演示,離大規模應用還遠得很。」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二維材料的製備也有很多需要優化的地方。段鑲鋒介紹,由於合成技術不夠成熟,目前依然難以穩定地合成理想的二維材料。所以大部分實驗室採用的是所謂的機械剝離法:說白了,就是用特殊的膠帶紙粘到三維材料上,撕下一層薄薄的二維材料。石墨烯當年就是這麼發現的。


「這種方法簡單易行,用於基礎研究沒問題,但是肯定不能滿足未來產業化的需求。」段鑲鋒說。


二維材料的加工工藝也是一個巨大挑戰。有科學家就提出,二維材料太薄了,對加工工藝的要求實在太高,所以可能不適合做晶片,而更適合做柔性屏幕或者柔性可穿戴電路。


這確實是個世界性的難題。


三維材料有比較多的原子層,加工時即使表面的原子層受到損傷,對器件的性能也不會造成明顯影響。而對只擁有單原子層的二維材料來說,損傷了一層,就意味著致命的破壞。這意味著,對它進行加工的工藝,也要達到原子精度才行。

    


小型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系統


儘管如此,王業亮依然對二維材料的前景持樂觀態度:「它肯定可以用於製造晶片,只是要走的路還很長。」


段鑲鋒則認為,二維材料能否續寫摩爾定律的傳奇,誰也不敢打包票。但在他看來,二維材料確實為半導體行業提供了新的可能。


這種可能性或許不在於使晶片上電晶體的數目不斷翻倍,而在於使晶片擁有更多、更好的功能,甚至帶來全新概念的晶片。


比如現在的晶片是一個平面,它的功能也是在二維的平面上實現的。未來或許可以讓不同二維材料垂直堆積,在第三個維度上進行集成,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三維晶片。


再比如,將具有特殊光學性能的二維材料與現有的矽基晶片結合,形成新型的光量子晶片。這或許對未來量子計算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要讓這些「可能」真正走進日常生活,也許還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這是任何一種材料從基礎研究到大規模產業化的必經之路。正如科學家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開始研究矽,但是直到五六十年代,矽才開始在半導體領域實現產業應用一樣。


「任何一種材料,想要撼動矽在半導體行業的地位,在今天看來都難以想像。」段鑲鋒話鋒一轉說,但他堅信,一項技術一旦取得關鍵突破,其發展速度往往大大超出預測。




一個「航母級」的納米材料和器件開發平臺正在蘇州市工業園區悄然成型。記者從近日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了解到,該平臺全稱為納米科技真空互聯綜合實驗裝置,而且有個很酷的英文名字:Nano-X。


「總體方案是,用總長接近500米的超高真空管道將上百臺用於納米材料生長、器件製備、測試分析的大型儀器設備互聯在一起。」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王永疆博士介紹。


Nano-X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首個集納米材料生長、器件加工、測試分析為一體的納米領域大科學裝置,也將是未來納米材料研究與器件開發最先進的開放平臺。目前該實驗裝置已經完成基本建設,下個月將開始實驗設備和真空管道搭建。


該平臺的關鍵詞之一是「超高真空」。王永疆告訴記者,研究納米尺度的材料與器件,不僅需要具有超高分辨能力的高端儀器設備,還需要某些極端條件和環境,其中超高真空環境尤為重要。


「只有在超高真空下,納米材料的表面才不會被氧化或沾汙,從而保持材料的本徵性質。」王永疆說。


納米器件的開發也是如此。後摩爾時代,越來越多的電子器件進入納米尺度,材料的表面、界面特性對器件性能的影響越來越大。比如,一根直徑如頭髮絲的納米器件,在封裝之前,即使表面沾上一粒灰塵,也會對整個器件的性能產生極大影響。而Nano-X的設備環境則可以避免這類問題。





相關焦點

  •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馬愛平/科技日報 2018-05-03 07:45
  • 【聚 焦】尺寸薄、表面光滑、可調能隙神秘的新型二維材料能否再次延續摩爾定律?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凝聚態與材料物理研究所和人工微結構與介觀物理實驗室博士生導師,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呂勁  「計算機的迅猛發展使得計算凝聚態物理和計算材料學成為繼理論和實驗研究後又一研究手段,並日益彰顯出重要性。」
  • 石墨烯與二維材料使電子器件超越「摩爾定律」!
    對於超越摩爾定律的納米電子器件來說,自旋電子器件是一種可行的選擇。與依賴電流的傳統電子器件相比,它將提供更高的能量效率以及更低的損耗。原則上,我們可以讓手機和平板電腦使用基於自旋的電晶體和存儲器。「隨著繼續在基礎和技術方面付出努力,我們相信彈道自旋輸運將在二維異質結構中實現,甚至是在室溫下。這種輸運使得電子波函數的量子力學特性得到實際運用,使二維材料中的自旋服務於未來量子計算方案。」石墨烯及其他二維材料中可控的自旋輸運,越來越有望應用到各種器件中。
  • 這種材料或將拯救摩爾定律
    這種材料或將拯救摩爾定律 日期: 2020-10-13 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摩爾定律是一項經驗建議,它表明,集成電路(IC)中的電晶體數量每隔幾年就會翻一番。但是,由於電晶體越來越小,以至於當前的基於矽的技術無法提供進一步縮小電晶體的機會,因此摩爾定律已開始失效。為了延續摩爾定律,其中一種可能性是求助於二維半導體。
  • 超材料或將延續摩爾定律?
    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摩爾定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質疑,甚至有聲音說:「摩爾定律要失效了!」因此,如何延續摩爾定律成了當今半導體行業熱議的話題。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超材料有可能從工藝和原理兩方面延續摩爾定律,為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技術路線。
  •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超材料或延續摩爾定律
    因此,如何延續摩爾定律成了當今半導體行業熱議的話題。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超材料有可能從工藝和原理兩方面延續摩爾定律,為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技術路線。
  •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超材料或延續摩爾定律
    內容來源於中國電子報 兩種方式延續摩爾定律 一直以來,半導體器件的發展趨勢都沿續於摩爾定律的規則:集成電路中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經過18~24個月總數增長一倍。
  • 超越「摩爾定律」的新一代材料
    二維材料因有著原子尺度的厚度和獨特的理化性能,能用於製備超薄、超小、超低功耗的高性能光電功能器件,被認為是有望超越「摩爾定律」的新一代材料。二維材料石墨烯是一種性能極其優異的材料。它是目前最薄卻是最堅硬的納米材料,導熱係數高(高於納米碳管和金剛石),常溫下其載流子遷移率是矽材料10倍,同時為目前電阻率最小的材料。
  • 地球文明能否進化成宇宙文明社會,摩爾定律說了算
    冰果今日話題:摩爾定律的命運卡死了人類的未來,摩爾定律關係著人類社會能否進化到超級宇宙文明社會。就這樣反覆循環,每循環一次,性能就會增一倍,但是成本卻降低了一倍,摩爾定律就是這樣產生的。於是有人提出摩爾定律奇點假說,預言幾十年後,摩爾定律會達到極限,將無法再突破,再突破的話,電子元件就要比原子還要小了。而且,就算擁有強大的技術,暫時也找不到合適的製作材料。 但是結局不應該是這樣的。要知道,如果說摩爾定律達到了頂點沒有辦法突破,那麼人類文明也將一起停滯。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計算技術之探討
    摩爾預測得到持續驗證的時間比他預計的長了40年。但是登納德按比例縮小定律在2004年失效,導致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邏輯系統出現功耗-頻率危機,也對傳統按比例縮小尺寸的技術路徑在2020年代中期應用的前景造成了更加根本的挑戰。在那之後的十年內,隨著二維光刻技術能力達到原子尺度,摩爾描述的神奇的增長進程將走到盡頭。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關鍵看這兩點-摩爾定律,Intel,處理器,晶片...
    Intel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上電晶體的集成度大概平均18個月會翻倍,計算機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之快。然而,集成技術的密集度,或者說集成電路的線寬不可能無限制地小下去,經典計算機將很快達到它的極限——三極體的大小將達到原子的尺度。
  • 二維材料 材料界的一場新革命
    而他自己給出的答案是:二維材料。 已知的二維材料有成百上千種2004年,憑藉粘在膠帶上的石墨殘片,安德烈·海姆和他的博士後康斯坦丁·諾沃索洛夫分離出如今知名度最高的二維材料——石墨烯,並因此獲得2010年諾貝爾獎。石墨是三維的,而石墨烯僅由一層碳原子構成,因此就成了二維材料。
  • 超越摩爾定律 中國臺灣研究團隊獲重大突破
    中國臺灣是半導體產業重鎮,即便連臺積電,都致力於尋找超越摩爾定律的先進位程,而臺灣物理團隊搶先一步,成功研發出超越摩爾定律的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並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成果。臺灣地區「科技部」今天舉辦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在「科技部」、成功大學與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成大物理系教授吳忠霖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博士陳家浩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更加輕薄、效率更高,可以超越摩爾定律,並進行後矽時代電子元件的開發,也因此,這項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
    摩爾定律說,計算機晶片中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電晶體允許計算機進行計算。在晶片上塞滿的電晶體越多,具有的計算能力就越大,這是摩爾定律背後的推動力。但是摩爾定律並不是真正的定律。重力是定律,摩爾定律是一種觀察和預測。摩爾定律55歲了:它仍然有意義嗎?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
  • 分析量子態,尋找矽的替代者來衝破摩爾定律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伯克利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現一些物質可能有助於在與摩爾定律賽跑中找到矽的替代者。在尋找性能優於矽的新材料的過程中,科學家們一直希望利用這種被稱為氧化物異質結構(oxide異質結構)的2D器件不尋常的電子特性,這種結構由含氧材料的原子薄層組成。
  • 摩爾定律將到達終點,下一代半導體中國能否實現超車?
    臺積電最近發布晶片研製時間表,臺積電總經理羅鎮球表示摩爾定律演進至1納米沒有問題,那麼1納米晶片生產出來後摩爾定律是否會失效?而矽基晶片的替代品又是什麼?大家好這裡是科技發射臺,矽基晶片發展到1納米後他的性能、體積已經達到了極限,那麼下一代晶片材料會是什麼呢?經研究表明,碳基晶片很有可能成為下一代晶片製造的材料。
  • 給摩爾定律續命 EUV光刻暫難當大任
    之所以備受關注,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傳聞稱,EUV光刻有望成為摩爾定律的「救星」。  半個多世紀以來,半導體行業按照摩爾定律不斷發展,由此驅動了一系列的科技創新。隨著晶片尺寸越來越逼近物理極限,摩爾定律在未來是否依舊奏效,成為現在全行業都在關注的問題。  那麼,這項技術能否為摩爾定律「續命」?它又是否已經到了最好的應用節點?
  • 摩爾定律的突圍
    摩爾定律是否已「死」?業內大咖有著不同的觀點。以Nvidia CEO黃仁勳為代表的一方認為摩爾定律已「死」,而以前AMD 首席架構師Jim Keller和臺積電為代表的一方認為摩爾定律依然可以指引領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其實綜合兩方觀點看,表面相反的觀點但本質卻並不矛盾,黃仁勳認為半導體物理學的限制意味著如今CPU性能每年只能提升20%左右,摩爾定律已走向終結;而Jim Keller和臺積電則認為摩爾定律並非簡單的描述單位面積晶圓上電晶體數量的變化趨勢
  • 3個原子厚度晶片原型誕生,二硫化鉬將重新推動摩爾定律
    kbvednc在摩爾定律在使用矽遇到無法逾越的障礙時,科學家們希望能通過二維材料,如石墨烯或二硫化鉬等來幫助摩爾定律繼續快速發展。現在,科學家們利用二硫化鉬製作的原型處理器消耗大約60毫瓦,包含115個電晶體。它的設計者希望還能集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