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量子態,尋找矽的替代者來衝破摩爾定律

2020-08-28 科技核心觀察

上左圖:氧化物異質結構的原子組成用彩色點表示:紫色代表釤,橙色代表鍶,淺藍色代表鈦,小紅點代表氧。上右圖:範霍夫奇點(VHS)動畫顯示,在由鈦酸鍶和鈦酸釤原子薄層構成的氧化物異質結構表面下方約1納米處(圖片:Ryo Mori/Berkeley實驗室)。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伯克利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現一些物質可能有助於在與摩爾定律賽跑中找到矽的替代者。

在尋找性能優於矽的新材料的過程中,科學家們一直希望利用這種被稱為氧化物異質結構(oxide異質結構)的2D器件不尋常的電子特性,這種結構由含氧材料的原子薄層組成。

科學家們早就知道氧化物材料本身是典型的絕緣材料,這意味著它們不導電。當兩種氧化物材料分層在一起形成異質結構時,新的電子性質,如超導電性(一種材料可以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導電,通常在冰點以下幾百度)和磁性以某種方式在它們的界面形成,而這正是兩種材料相遇的地方。但是對於如何控制這些電子態知之甚少,因為很少有技術可以探測到界面下方。

現在,由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oratory)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對原子薄氧化物異質結構的奇異電子性質的演變有了新的認識。他們的發現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他們的發現可能會導致新的電子材料超越摩爾定律的限制,摩爾定律曾在1975年預測,封裝在微型矽基計算機晶片中的電晶體數量將每兩年翻一番

在伯克利高級光源實驗室,由Alessandra Lanzara領導的研究小組,伯克利實驗室材料科學部的資深教授科學家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教授——使用一種稱為角分辨光電發射光譜(ARPES)的特殊技術,直接測量了限制在鈦酸鍶/鈦酸釤異質結層之間的電子結構。

在樣品內部大約1納米(十億分之一米)的深度進行探測,研究人員發現了兩種獨特的電子性質,稱為Van Hove singularity 範霍夫奇異性(VHS)和Fermi費米表面拓撲結構,凝聚態物理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這兩種特性對於調節電子材料中的超導性和其他類似奇異電子態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首次觀察到原子薄氧化物材料界面的VHS和費米表面拓撲結構,表明該系統是研究如何在二維材料中在原子尺度上控制超導電性的理想平臺。

「我們的發現為這個年輕的領域增添了新的信息。雖然這種氧化物電子產品的工業應用之路還很遙遠,但我們的工作是在開發超越摩爾定律的下一代替代傳統電子產品方面向前邁進了一步」。

科學家們下一步計劃進一步研究在更高溫度和不同電壓下,範霍夫奇點等電子性質是如何變化的。

來自伯克利實驗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參與了這項研究。

參考文獻:「《 Controlling a Van Hove singularity and Fermi surface topology at a complex oxide heterostructure interface 》在複雜氧化物異質結構界面控制範霍夫奇異性和費米表面拓撲」,作者:Ryo Mori,Patrick B.Marshall,Kaveh Ahadi,Jonathan D.Denlinger,Susanne Stemmer和Alessandra Lanzara,2019年12月4日,自然通訊。

DOI:10.1038/s41467-019-13046-z

高級光源是美國能源部伯克利實驗室科學用戶設施辦公室。

這項工作得到了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的支持。戈登和貝蒂摩爾基金會和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了額外的資金。

相關焦點

  • 摩爾定律的黃昏,計算機行業的十大未來方向!
    我們從未來的四大類別、十大方向進行剖析,分別是:1.從根本上改變晶片的設計;2.尋找矽材料的替代品;3.從現有電晶體尋找出路;4.計算框架的變革。摩爾定律最早由英特爾聯合創始人 Gordon Moore 提出,內容是: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量約每隔 18-24 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 摩爾定律失效 還有什麼方法讓計算性能暴漲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摩爾定律假定,微處理器的電晶體將每兩年翻一倍,它們的計算性能也隨之翻倍。自戈登?摩爾(Gordon Moore)1965年提出以來,該定律一直生效。不過近年來業界一直預測該定律即將失效。早在2000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矽技術在大小和速度上的極限提出了警告。實際上,摩爾定律並不算是定律。它更多的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 支配計算領域44年之後,摩爾定律的下一步該往哪裡走? | 深度
    我們從未來的四大類別、十大方向進行剖析,分別是:1.從根本上改變晶片的設計;2.尋找矽材料的替代品;3.從現有電晶體尋找出路;4.計算框架的變革。3、從現有電晶體尋找出路:多核晶片、特製晶片、新品種晶片。4、計算框架的變革:量子計算框架、光通信、量子阱電晶體、神經形態計算、近似計算。摩爾定律的黃昏將帶來機遇、混亂和大量的摧毀性創意。一個原本依賴於大量設備穩步升級的行業將被撕碎。那麼計算的未來,究竟會怎樣發展?
  • 量子計算如何突破摩爾定律?
    量子計算如何突破摩爾定律? 現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突破了摩爾定律?對此,郭國平認為摩爾定律是一個經濟學定律,而且描述的是集成電路的一個發展規律。量子不是靠硬體上的疊加或者是並行來實現的,所以它們不是同一個東西。當然量子裡面也會有它自身的一些定律。 在他看來,量子計算之所以神奇,或者說我之所以認為它是一門學科,是源於它的物理學基礎,即量子態的特性。以一個比特為例,在量子裡面,這一個比特可以處於0和1任意比例疊加的狀態,相位也是可以調控的狀態。在經典計算的一個比特中,它只能夠處於0或者是1。
  • 摩爾定律將令經典計算機至極限?量子科學家看法不一
    新華網黃山9月5日電(記者段世文)在今天閉幕的「2001年量子信息國際學術會議」上,與會的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領域的國內外科學家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對「經典計算機何時遭遇極限?」這一問題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經典計算機即我們現在通用的矽晶片計算機。近30多年來,製造技術的革命大大提高了傳統矽晶片的集成度。
  • 中金公司:量子計算能延續摩爾定律的神話嗎?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中金公司量子計算是重要的前沿科技之一,是延續接近物理極限的摩爾定律繼續發展的重要路徑。量子計算的特別之處是其計算能力隨著能夠支持的量子比特數的增長呈冪指數2n增長。目前制約技術成熟的要素包括硬體和算法兩方面。科學家[1]認為量子計算有望在新藥開發、破解密碼、以及搜索等人工智慧應用上得到商用。
  •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後,這次發表在《納米通訊》上的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並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
  • 傳統電子學中的量子態可能超越摩爾定律
    通過利用量子力學的特性而無需使用奇異的材料或設備,這增加了可以使用當前設備創建量子信息技術的可能性。 幾十年來,計算機行業一直受益於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是一種經驗法則,它預測集成電路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隨著這一趨勢的持續,計算機已經從作為建築物一部分的巨型機器發展到可以放在桌面上的微型設備,而且性能還能超越前幾代的任何超級計算機。
  • 摩爾定律面臨的兩個問題
    戈登·摩爾在 1965 年提出摩爾定律時,其內容為半導體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數量將每年增加一倍,1975 年,他又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摩爾定律進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為了「每 18 到 24 個月增加一倍」。 摩爾定律發展至今已有 50 多年,在這 50 多年間,不斷有人唱衰,甚至有人提出「摩爾定律已死」的觀點。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
    分析人士說,這些數字符合預期。但是,相比之下,十年前有時有50%的改進,很明顯摩爾定律已不再是過去,但是從大型鑄造廠的投資來看,客戶仍然認為這是值得的。這是否意味著摩爾定律將會終結?沒有機會。摩爾定律遺留下來的地方將採用新技術來彌補,所以它沒有終止,但是放緩了。從經濟學角度考慮摩爾定律人們基於技術原因預測了摩爾定律的消亡。例如,摩爾定律不能超過500nm,因為它不能低於光刻所需的光波長。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
  • 量子摩爾定律正式誕生!量子體積以2次方成長!IBM獨佔鰲頭!
    量子計算機擁有很強大的計算力,但是這對IBM來說,似乎還不夠,而剛剛,一個新的概念:量子摩爾定律正式誕生!說起量子計算機,在今年早些時候,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發布了一個計算機行業上的裡程碑:IBM Q System One,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用於商業用途的綜合通用近似量子計算系統。它將這種可能改變行業的技術從傳統的實驗室環境中引入雲數據中心。它是IBM Research有史以來建造的技術最先進、性能最高的量子系統,同時它也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量子摩爾定律的主角!
  • 加來道雄:摩爾定律只剩10年 或將崩潰
    5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知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加來道雄近日接受採訪時稱,計算機行業中的關鍵理論「摩爾定律」已經時日無多,10年內就將崩潰。   摩爾定律(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加來道雄表示,延續了47年之久的摩爾定律已經時日無多
  • 摩爾定律一
    要素驗證也有人從個人計算機(即PC)的三大要素微處理器晶片、半導體存儲器和系統軟體來考察摩爾定律的正確性。有人將其發展速度繪製一條曲線後發現,軟體的規模和複雜性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摩爾定律。系統軟體的發展反過來又提高了對處理器和存儲晶片的需求,從而刺激了集成電路的更快發展[6]。摩爾定律並非數學、物理定律,而是對發展趨勢的一種分析預測,因此,無論是它的文字表述還是定量計算,都應當容許一定的寬裕度。
  • 摩爾定律終結了嗎?史上最小 1 nm 電晶體將為之續命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正當我們為之疑惑嘆息之時,計算技術界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已將電晶體製程從 14 nm縮減到了 1 nm!
  • 摩爾定律日薄西山 計算性能如何增長
    摩爾定律示意圖    圖片來自網絡   1965年4月19日,《電子學》雜誌發表了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撰寫的文章《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組件》,文章預言,半導體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和電阻數量每隔18—24個月將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轟動世界的摩爾定律因此誕生。
  • 二維材料,能否續寫摩爾定律「傳奇」?| 周末特別策劃
    摩爾定律不靈了。這個定律說,當價格不變時,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18-24個月就會翻倍,性能也隨之翻倍。過去半個世紀,它一直是對的。但隨著晶片進入納米尺度,晶片上電晶體數量開始挑戰極限。比如,上個月英特爾公布的10納米級晶片,每平方毫米就有超1億個電晶體。繼續「噌噌」翻倍或許仍有希望,但難度在陡增。
  • 定製納米晶體誕生,摩爾定律再起作用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研究者發明了一種只有原子厚的半導體晶體,可造出下一代更強大、體積更小的電子產品所需的微晶片——顯示著半導體行業的「摩爾定律」將再次靈驗。
  • 1nm真的能救摩爾定律嗎?
    Bazednc針對這一問題,尋找新的材料來替代矽製作7nm以下的電晶體則是一個有效的解決之法。Bazednc1nm製程電晶體還處於處於實驗室階段碳納米管和近年來非常火爆的石墨烯有一定聯繫,零維富勒烯、一維碳納米管、二維石墨烯都屬於碳納米材料家族,並且彼此之間滿足一定條件後可以在形式上轉化。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關鍵看這兩點-摩爾定律,Intel,處理器,晶片...
    Intel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上電晶體的集成度大概平均18個月會翻倍,計算機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之快。然而,集成技術的密集度,或者說集成電路的線寬不可能無限制地小下去,經典計算機將很快達到它的極限——三極體的大小將達到原子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