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野豬就是生活在野外的家豬,其實並不是這樣,現如今的家豬是在公元前9000年左右由野豬馴化而來的。
經過人類多年以來的馴化,現如今的家豬體型上和野豬有了很大的變化,其中頭胸部變得比野豬更短,而腰臀部變得比野豬更大,這樣的體型能夠生產更多的肉質,提高肉飼比。
除此之外,經過人類馴化後的家豬性格也變得溫順,雖然仍舊會採用豬鼻子拱食物,但是即使將它們放歸在野外,它們也不是我們提到的野豬。
野豬數量
我國是野豬的原產地,老虎、豹子等都是它們的天敵,但是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由於大型食肉動物的短缺以及氣候適宜,導致野豬泛濫成災,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國,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多個地方均遭受野豬入侵。
由於野豬屬於雜食動物,幾乎是能吃的東西它們都會吃,其中也包括農作物,因此對美國當地經濟造成了重大影響,每年因野豬導致的經濟損失就多達15億美元之多。
然而,由於獵殺野豬需要購買相應的武器,以及尋找野豬蹤跡,運輸野豬等,付出的經濟成本更高,據統計,獵殺野豬的成本大約在30美元每公斤左右,因此獵殺野豬非常不划算。而下毒以及釋放微生物又會導致當地的其他野生動物受到威脅,所以直到現在當地人們也沒能解決豬患,甚至連野豬數量都無法控制。
我國是野豬的原產國,而且由於大型食肉動物的消失,使得野豬的成活率變高,再加上禁獵的措施,我國的野豬數量也得到了恢復,現如今野豬在我國也屬於無危生物,也就是沒有滅絕的危險。
儘管如此,我國依舊將野豬列為了三有保護動物,獵殺野豬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為什麼要花大價錢保護一種沒有滅絕危險的生物呢?
為什麼要保護野豬?
其實保護野豬並不是保護野豬這一種生物,而是保護當地的整個生態系統。儘管野豬會採食人類的農作物,破壞人類耕地,但實際上野豬對於野生環境來說幾乎是難以替代的物種,可謂是整個生態鏈的基石。
野豬的適應能力非常強,而且食性非常雜,它們會喜歡拱開泥土,挖掘埋藏在地下的根莖,而在拱泥土的過程中,也會將落葉、腐質物等與空氣攪拌在一起,加速分解過程,也讓掉落在地面上的果實有了更好的萌發機會。除此之外,野豬拱地也有助於改善土質,疏鬆土壤,使得土壤不會板結硬化。
如果沒有野豬,那麼當地的落葉厚度將很難發生變化,許多草本植物也就無法萌發。
其次,野豬喜歡啃食樹木,甚至將樹木啃斷。而這可以防止樹木無節制的生長,導致森林過密。過於密集的樹木會導致陽光很難照射到地球表面,影響其他草本植物的生長,也影響林下微生物的生存,甚至會妨礙動物們的行動。
雌性野豬喜歡團體生活,在冬天時它們經常會拱開厚厚的積雪,露出地面上的植物,為其他食草動物開闢出一片覓食之處。
野豬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每次能夠繁衍2-10隻後代,由於它們食性較雜, 所以這些後代的成活率較高,因此在部分地區野豬會出現泛濫的情況,但在我國野豬很少能泛濫成災。
這是因為在野豬生活的地方,一般都生活著許多狼、豹子、老虎、猞猁等食肉動物,它們會捕食野豬,使得當地生態系統能夠健康運轉。
也正是因為如此,科學家們在考察當地食物鏈是否完備時,會考察當地的的基層生物數量,比如:野豬數量,畢竟只有數量較多的野豬,才能滿足大型食肉動物的生存,也就是說,當地野豬數量越多,當地的食肉動物生存越好,當地森林生態越健康。
因此,保護野豬,保護的並不僅僅是野豬,也是當地整個生態系統。
野豬雖好,也不能泛濫
野豬雖然是生態鏈基層的動物,但如果一個地方的大型食肉動物較少,無法控制野豬的數量,那麼野豬也將會成災。
野豬喜歡到處亂蹭,在森林之中有許多動物在求偶季時,會在樹木周圍留下氣味痕跡,而野豬亂蹭時會將氣味蹭掉,使得一些動物無法根據異性留下的氣味來尋找到對方。
而且,野豬食量較大,食性非常雜,如果一個區域的地方野豬過多,將會導致當地的其他食草動物面臨無食物可吃的局面,以至於造成其他食草動物數量銳減。
所以,在保護一個地方的生態系統時,我們不僅僅要關注當地的動物數量,還要關注當地的動物結構,如果野豬在野外泛濫成災,那麼我們也會通過移走部分野豬,增加投放其他食草動物,以及重點保護食肉動物,使其數量增多,以便使得當地的生態結構能夠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