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高粱》小說題材取於家鄉的抗日生活,小說以家鄉大片的紅高粱為背景,發展民間抗日故事及以「我」的爺爺奶奶的愛情兩條故事線。無邊無際的紅高粱地就仿佛是一片深色的血海,透著悲情。血海裡,有爺爺奶奶的野合故事,也有土匪的出沒,也有英勇的抗日伏擊。
讀莫言的《紅高粱》,細細體味九兒的一生,這個九月初九生的丫頭,是一個不甘被控制反傳統的質樸農家女孩。戴鳳蓮雖嫁於了患有麻風病的酒老闆,但卻也私下與轎夫餘佔鰲定了情甚至野合,以至餘佔鰲殺死酒老闆,做了土匪。戴鳳蓮雖接受了封建禮教的安排,卻更多的是在進行反抗。從她和餘佔鰲的愛情逐漸擴大到民間抗日的熱情。在戴鳳蓮家的長工羅大漢被日本人殘忍的剝皮殺害後,餘佔鰲憤怒的拉起了一支抗日隊伍伏擊了日軍,發動了一場民間抗日活動。整個過程都不帶任何政治色彩,只反映了高粱地人民的自發抗擊。這是超過了政治形態的限制,而單純的對民間世界的一種直觀的觀照和對自由的表達
《紅高粱》的藝術世界裡,是恍成血海的高粱地,小說紅色的高粱地就是一種整體的象徵,它是作者情感的附著地,是作者全部的創作衝動契點和興奮點所在,也是我們理解與把握小說發展脈絡,情感主題的基本門戶。小說歌頌生命的蓬勃與人性。它讚美生命的自由,反對傳統。《紅高粱》裡對色彩的運用真可畏到一種極至,用紅色突出表達了各種情感。故事最後結束在了那日全食裡,表現出一種神秘感,在那一到,紅色變成了一種永恆,高粱地變得輝煌、壯美。
那個年代誕生的《紅高粱》,在我讀來,感覺有一種顛覆性的意味在裡面。正義與愛情在這故事裡完全變了樣,餘佔鰲、戴鳳蓮、羅大漢這些人,他們就是鄉野裡野生的一株株高粱,原始又真實,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活的真實,雖也沒認為自己就是英雄,是偉人。在高粱地裡野合、在高粱地裡抗戰、在高粱地裡死去、被埋葬,這些人活著,也沒想過去標榜道德,他們對日抗擊,也不吶喊,也就自發成為了英雄,所被人銘記。
而書中的那個「我」也在最後出現的,這就是一種傳承,銘記歷史的是還活著的人,紅高粱的一批人死去,還有「我」還在,書中的這個「我」就是對紅高粱生命力的傳承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