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腦 挑戰更多「不可能」

2020-11-09 陝西日報

實驗人員正在用「意念」控制無人機編隊飛行。

腦機接口設備越來越便捷,有利於腦控技術快速走向應用。

實驗人員只需要戴上腦電帽就可以實現大腦信息的準確提取、指令的精確發出。

試想一下:你只需動動念頭,機械設備就會按照你的想法運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僅僅通過語音或文字,還可以通過心靈……

當AI與人腦聯合,更多「不可能」會走向我們身邊。多年來,西北工業大學謝松雲教授團隊致力於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交叉研究,「腦機協同」技術取得重要進展,率先實現了意念與AI相結合的「雙智能」控制。

「意念控物」的實現

「意念控物」是通過腦電檢測設備採集腦電波,然後用計算機對腦電進行解讀,提取腦電特徵形成控制信號,進而實現對事物的控制。這些事物可以是設備裝置,甚至可以是生物體。至於腦電波,其實很早就被人類所認識和獲取,人腦神經元活動時就會產生電信號,這些信號相疊加,形成腦電波。

「要想實現高質量的控制,最關鍵也是難度最大的是對腦電波的提取、識別與區分,也就是所謂『腦特徵』的提取。」謝松雲介紹,「通俗一點講,就是需要知道大腦想要做什麼,獲取的腦電波要能代表這種訴求,不同訴求能在腦電波中體現出來。」

在利用腦電進行控制時,能提取出多少個不同的腦電特徵,就能夠通過編碼生成多少個相應的控制量,控制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控制的水平。最簡單的是利用一個腦特徵,一般只能產生一個控制量,可用於控制「啟動」或者「停止」、「增加」或者「減少」等任務。目前,應用最多的是基於注意力、專注度的腦控,腦控讓設備動起來就是典型的案例。

顯然只有1個腦特徵的提取與識別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腦控技術的渴望期待。在現實中對物體的控制遠不止2個狀態,比如腦控汽車,僅走、停、加速、減速、轉彎等基本動作至少需要4個到5個特徵。基於這種需求,謝松雲團隊潛心研究,以期能利用更多的大腦特徵。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該團隊開發了多種模式聯合誘發的大腦特徵的提取技術,目前已經可以實現想像、視覺、眨眼等3種模式,12個腦特徵的提取與識別。

「幾個腦特徵的增加,並非是簡單的數量增減,而是在誘發方式和特徵提取技術上都要有突破,其難度是多方面的!」謝松雲介紹,人腦信號非常複雜並含有很多噪聲,要實現腦特徵的提取與識別難度很大。從技術上說,需要從四個模塊進行研究:第一,如何誘發可識別的腦電特徵信號;第二,對激發出的腦電信號進行解碼;第三,對識別的腦電特徵進行編碼,轉為對外部設備的控制指令;第四,通過通信技術將控制指令傳輸給被控設備。

據了解,可以誘發腦特徵的方法包括運動想像、視覺刺激、事件相關電位等,還可結合肌電刺激形成多種模式的腦特徵的應用。截至目前,團隊相關技術已取得10件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推動了腦機接口技術的實用化進程。

腦控技術走向應用

儘管實現了多種腦特徵的提取,但是腦控技術走向應用還有很多障礙。「比如腦機接口具有速度慢、正確率不高等固有局限性,這些都成為腦控技術發展的重要障礙。」謝松雲介紹,為解決這些問題,團隊率先實現了將意念控制與AI相結合實現「雙智能」控制的新技術,並研發出多套腦機協同控制系統,推動了腦控技術的實用化進程。

腦機協同控制就是通過腦機接口等技術將大腦的智能和基於計算機技術的人工智慧結合起來,將大腦作為計算機控制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構成一個既有大腦的快速認知和靈活決策,又有計算機的高速計算和大容量存儲的新型系統,用於對各種設備與系統的控制。這樣,可以充分發揮「人腦智能快速認知與決策」和「人工智慧高速計算與處理」的各自優勢,通過腦機協同共同完成控制任務,克服了單一智能控制的局限,在減輕了大腦負擔的同時,實現了無人系統快速、穩定和高效的控制。「這種模式充分發揮了『人腦』和『機腦』兩種不同智能形式各自的優勢,有利於腦控技術走向實際應用。」謝松雲說。

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腦控」無人機編隊飛行正是基於腦機協同的「雙智能」控制技術的實際應用。這項新技術將AI和腦控相結合,使得無人機編隊既能根據腦控指令迅速完成不同模式的轉換,變換隊形,又不需要負責腦控的操作人員長期耗費腦力。AI技術預設了不同的飛行模式,操作人員根據實際環境和任務需求,用腦控設備發出模式轉換的指令,就能輕鬆完成無人機群的10餘種不同模式的編隊飛行任務。

這是腦控技術實際應用的重大突破。「腦機協同控制讓『意念控物』這個聽起來高高在上的『黑科技』的落地應用成為可能。」謝松雲介紹。

腦機協同控制在醫學、航天、救災、安防、遊戲、教育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例如,救援救災中,在未知的複雜環境或危險區域可採用無人探測設備進行探測,但是在複雜環境中不明情況下,單純使用AI系統設備往往會無法準確識別目標,並造成不必要的時間、能量和裝備的損失,使得任務完成質量下降。利用手—腦—機協同的技術,在環境不明情況下用「手控+腦控」驅動無人探測設備的快速運行和目標發現,待發現疑似目標後再啟動AI系統精準實施探測、識別,人機聯合認知、處理與決策保證了精準探測和施救。

隨著5G技術的發展,5G技術結合腦控和AI技術將為無人駕駛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如果在無人駕駛系統中,加入對人的狀態監測,將人的本能反應與AI系統相結合,利用人的快速認知能力,在AI系統無法識別應對的情況下,利用監測到的人的本能反應快速給出正確的應急指令,可以最大程度保障行車安全,使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成為可能。

執著於「異想天開」

科研之路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特別是創新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更加艱辛。說起近20年的研究,謝松雲最大的感悟是:滿懷對科研的熱愛和不被動搖的信念,遇到困難不退縮,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團隊成立之初,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專業領域太超前,不被大多數人理解,認為想要實現腦控簡直是異想天開。但是,謝松雲沒有因此而改變方向,在「異想天開」的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開放、共享,加強國際合作是我們能走到今天的一個重要原因。」謝松雲介紹,一開始,由於專業跨度大、缺少可借鑑的經驗和方法、沒有實驗條件等原因,給研究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為此,我們與國外知名的大學和一流的醫學院緊密合作,在他們的協助下我們快速建立了新的學科和實驗室,並通過師生互訪,赴德國做實驗,獲得了大量的國際先進技術和數據,保證了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她說。

從2004年西北工業大學創建「985」學科實驗室「神經信息技術實驗室」開始,團隊把這條本不被看好的路越走越寬:2014年,聯合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夏洛特醫學院共同創建了「中德神經信息聯合實驗室」;2017年,聯合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夏洛特醫學院、肯特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共同創建了「陝西省腦機一體化及其無人系統應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2019年,謝松雲作為首席教授,創建了西北工業大學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

近年來,團隊完成了包括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在內的科研項目30餘項,首創了「多模式聯合誘發的腦機協同無人機編隊智能控制技術」「手—腦—機協作無人車智能控制與目標識別技術」「可攜式抓取機器人腦控技術」等科研成果,並被成功應用。

「當時認為不可能的腦機技術,現在已成為國內外科研的重要競爭之地。看到現在的發展趨勢,我們為自己的執著和堅持而自豪!」謝松雲表示。(記者 張梅文/圖)

相關焦點

  • 「AI 」人腦 挑戰更多「不可能」
    試想一下:你只需動動念頭,機械設備就會按照你的想法運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僅僅通過語音或文字,還可以通過心靈……當AI與人腦聯合,更多「不可能」會走向我們身邊。多年來,西北工業大學謝松雲教授團隊致力於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交叉研究,「腦機協同」技術取得重要進展,率先實現了意念與AI相結合的「雙智能」控制。
  • 都別嗶嗶人工智慧毀滅論了,李彥宏說AI永遠不可能達到人腦水平
    「AI永遠不可能超越人類的能力,但是,在不斷逼近的過程中,就會一點點把行業顛覆掉。」「網際網路是開胃菜,真正的主菜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堪比工業革命 。」「人和物的對話變成一種自然語言的對話,這是未來幾十年可能代表人工智慧發展的最大方向。」
  • 科學家稱,新型 PEDOT聚合物可使人腦與AI融合,治癒疾病
    這一發現導致了一種新的聚合物,這種聚合物可以使人類將金,鋼和矽等物質挑戰後周一在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20年秋季活動上宣布,材料研究的一項重大突破可能使人腦與人工智慧相關聯。先前使用的材料造成的疤痕會阻止從計算機傳輸到大腦的電信號,但德拉瓦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旨在克服這種風險的新型聚合物。
  • 人腦設計了電腦、未來電腦可能超越人腦,萬物互聯會形成全球腦?
    雖然電腦是人類按照人腦設計製造的,兩者之間有著相似性,也有著差異性。一,人腦和電腦的相似性。b,人腦的信息處理過程同樣包括接受輸入、處理、輸出這三個階段。人的大腦有1000多億個神經細胞(神經元),每天能記錄生活中大約8600萬條信息。
  • 其實,ai不止是一項科技,更是一種文化,一種觀念
    其實,ai不止是一項科技,更是一種文化,一種觀念。自2016年alphago在圍棋系列賽中戰勝職業棋手以來,ai已經開始在某些領域中取得進展,並且在某些問題上實現了突破。在最近的新聞中,谷歌發布的兩張miranda照片不僅僅是事實,還再次為我們揭開了ai正在開始各領域進行科學研究的新面貌。
  • 半機械人」生物的新突破,使人類和AI融合成為可能
    並且,將電子設備與人體組織連接也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強行植入的傷疤不僅會造成人體內損傷,還會中斷電腦與肌肉或腦組織之間的電信號流動。迄今為止,這是一個難以翻越的複雜難題。有趣的是,近日,德拉瓦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生物相容的電子植入物聚合物塗層,這可能是更好地理解這種生物黑盒子的關鍵。
  • 賽博格時代已開啟,新突破使人類和AI融合成為可能
    並且,將電子設備與人體組織連接也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強行植入的傷疤不僅會造成人體內損傷,還會中斷電腦與肌肉或腦組織之間的電信號流動。迄今為止,這是一個難以翻越的複雜難題。有趣的是,近日,德拉瓦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生物相容的電子植入物聚合物塗層,這可能是更好地理解這種生物黑盒子的關鍵。
  • 科學家發明西洋棋難題難倒計算機:人腦具有量子效應
    這道由牛津大學教授羅傑·潘洛斯爵士(Sir Roger Penrose)發明的難題證明,計算機永遠無法與人類思維相媲美,因為人腦展現出了量子效應。也就是說,人腦不像計算機一樣遵循物質的基本規則,而是會為意識和直覺留出空間。
  • 美科學家繪製人腦3D透視圖涵蓋所有基因組
    研究該圖集的愛丁堡大學分子神經學家賽斯.格蘭特稱:「人腦是人類所知的最複雜的結構,現代生物學一個最大的挑戰即是弄清楚它的組成結構。」這使得我們首次能夠將將人類的大腦與基因組聯繫起來,為我們提供了釐清基因組和大腦之間聯繫的必要線索,並且提供了一條解釋基因失調將如何影響和引起腦部疾病的途徑。
  • 熱點:仿人腦技術催生機器人生活平臺,朱邦復AI亮相科普嘉年華
    朱邦復仿人腦AI項目入選人工智慧科普展示目錄,其創新內核——中文智能理解引擎亮相盛會,受到相關領域科學專家的熱切關注。通過「仿人腦」底層框架與模型,可以讓機器模擬人腦思考和認知,從而打破傳統人工智慧依賴大量資料庫支撐的弱人工智慧困局。在人機互動、語義識別、在線教育、智慧家居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
  • 腦機接口重大進展,人腦全面升級,擁有無限可能
    ,那還有什麼體驗感可言,玩遊戲,我們就要動來動去才有意思,用人腦控制的話,一動不動,跟個傻子似的,相信不會有人願意這樣玩。但是,還沒有那麼簡單,它還能做到更多,比如替換掉,原有功能已削弱的,部分神經或感覺器官,甚至還可以恢復視力、完善,外周神經系統、恢復聽覺,甚至是,改變我們認知能力,這些,都是可以實現的。
  • 北京大學王立威教授: AI 醫學影像的現狀、機遇與挑戰
    文字內容只是冰山一角,觀看全程視頻課程,請點擊連結:http://www.mooc.ai/open/course/339王立威教授作為首位獲得AI's 10 to Watch獎的亞洲學者,同時也是LUNA和天池AI醫療大賽冠軍隊導師,從人工智慧研究者的角度出發,為500多位資深醫療人工智慧人士做了120分鐘的深度分享和學員互動問答。
  • 專訪麥可·喬丹:幾百年內Ai不會覺醒,谷歌也不一定能贏
    澎湃新聞:您不看好通過研究人腦科學獲得人腦一樣的運算能力這個研究方向?麥可·喬丹:這是非常難的問題了,首先,人們對大腦運行機制還不是很清楚,目前還需要很精細的研究,要細緻地了解每一個細胞的功能機理。比如出租司機或工人被機器取代了,他們的生活怎麼辦,他們有沒有被安排新的工作,這是很重要的社會問題,是科技解決不了的。人類不可能被機器毀滅,人類只能被自己毀滅。澎湃新聞:目前已經通過人腦和電腦相連玩遊戲了,這能否是一個研究人腦獲得人工智慧的佐證?
  • 吳博:目標檢測集成框架在醫學圖像 AI 輔助分析中的應用 | AI 研習...
    從歸因到果的角度來說,CADe 可能在做醫學圖像分析時更切合實際。CADe 更接近目標檢測。而 ImageNet 2013 年推出目標檢測挑戰,在四萬張網際網路圖片中檢測 200 類物體,mAP 從 0. 2258 提升到 2017 年 0.7322,這個水平也幾乎達到了人類的水平。
  • 人腦相當於多大的內存?科學研究發現,人腦記憶存儲潛力巨大
    人腦的記憶存儲容量有多大?這是一個老話題了。根據此前的研究,有科學家認為人腦的存儲容量大約為1TB,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應該有100TB。人腦雖然不是自然界中最大的,但卻是最發達的。在所有哺乳動物中,人腦佔身體的比例最大。人腦雖然只佔了身體重量的2%,卻消耗著20%的能量。在人類的進化史中,人類的腦容量一直在增加,現在已經接近1500毫升了。腦和大腦,所代表的含義是不同的。大腦只是腦人腦的一部分。腦是思維意識的本體,位於顱腔內,大腦只是腦的一部分,此外還包括間腦、小腦和腦幹。
  • 人腦相當於多大的內存?科學研究發現,人腦記憶存儲潛力巨大
    根據此前的研究,有科學家認為人腦的存儲容量大約為1TB,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應該有100TB。 人腦雖然不是自然界中最大的,但卻是最發達的。在所有哺乳動物中,人腦佔身體的比例最大。人腦雖然只佔了身體重量的2%,卻消耗著20%的能量。在人類的進化史中,人類的腦容量一直在增加,現在已經接近1500毫升了。
  • AI成音樂創作助手:個性化標籤突出 機遇挑戰並存
    AI成音樂創作助手:個性化標籤突出 機遇挑戰並存 AI變身音樂創作的「得力助手」很長一段時間內,公眾的思維裡常會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藝術創作領域很難發揮作用,因為藝術所需的創造力來源於人腦,需要非凡的感悟力和難以用算法描述的靈感。每一位藝術家眼中看到的世界各有不同,勾勒出的藝術世界更是千人千面。評價藝術作品的尺度依靠人的主觀判斷,由此也更難確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量指標。對於機器學習來說,這無疑有著極大難度。
  • ai文件用什麼軟體打開_ai文件怎麼打開
    打開APP ai文件用什麼軟體打開_ai文件怎麼打開 胡哥 發表於 2012-10-16 11:31:57 後輟為ai的文件是illustrator軟體(在廣告、印刷包裝方面使用的軟體)製作的矢量圖文件,而矢量圖的優點是如何放大圖像都不會產生馬塞克現象,即不會虛。
  • 人腦記憶可以存儲備份了 是真的
    「幾乎完美」的轉換,這項技術可以完成對人腦記憶的備份,並複製到其他人的大腦。Berger教授表示,這種複製性在猴體的效果接近完美,而在人體正確率目前為80%(目前該項試驗在八名癲癇患者身上已經試驗成功),他預計未來有完善到極高精度的可能。可以肯定的是,大腦已經能夠接受晶片作為替代物或者記憶模塊。
  • 6G 網絡傳輸有望匹配人腦計算速度,遠程操控機器人成為可能
    有研究者表示,6G 網絡的最大賣點不只是給手機、電腦以及其他家庭設備提供更快的聯網服務,而是會帶來一系列更前沿的工業和科學應用,甚至是能夠遠程實現人類大腦級別的 AI 計算,並進行實時控制。(來源:Pixabay)這其中一些應用場景可能聽起來並不陌生,因為類似的遙控概念已經在 5G 的應用設想中被提出。而區別在於,在 6G 應用中,設備的遠程操控者可能是 AI 而不是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