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谷歌官方宣布,Project Tango 團隊在經過了兩年研發之後,取得了許多技術上的進展,該團隊將離開 ATAP(先進技術和項目部門),轉移到谷歌公司常規業務旗下。伴隨著此次業務團隊的重組,未來 Project Tango 的臨時性名稱或許會消失,被新的品牌所取代。
那麼兩年裡這個隸屬於科幻電影裡的項目都發生了什麼變化?
引起最大關注的要屬 NASA(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在 7 月讓 Project Tango 乘坐天鵝座飛船進入太空。
太空之旅讓 Project Tango 再次受到關注NASA 研發了個名為 SPHERE(Synchronized Position Hold, Engage, Reorient, Experimental Satellites)的球體,翻譯過來即是同步定位執行測試衛星。SPHERE 球體將代替太空人操作空間站內部的儀器。
SPHERE 具有球形的外觀,工作時它將懸浮在艙內,並由二氧化碳氣體推進。每個機器人都是 8 英寸的直徑,有 18 個面,裝備 12 個推進器,通過超聲波、紅外傳感器和無線電實現機器人自身定位。
( Tango 平板讓 SPHERE 變得更聰明)
不過 SPHERE 在 2006 年已經被送上了太空,他們可以進行精確的動作,但不具備其他功能。NASA 希望 SPHERE 獲得通訊功能、攝像頭、處理數據能力,另外添加加速度等傳感器。
此時谷歌的 Tango 平板正好派上了用場,Tango 比其他手機有更好的兼容性,NASA 曾使用其他手機做測試,SPHERE 不能流暢的運行。Tango 包含了一個類似 Kinect 的傳感器,它可以為艙內環境創造 3D 的圖像,這更符合 NASA 的要求。
二代晶片效率提升 20 倍Tango 手機、平板的核心是來自矽谷初創公司 Movidius 提供的視頻處理晶片 Myrid VPU,通過和英偉達 K1 圖形處理器搭配使用,Myrid 讓 Project Tango 擁有實時處理 3D 圖像的能力。
在 Project Tango 之後,Movidius 又推出了 Myrid 2。該公司稱,新版的 Myrid 晶片效率將是原來的 20 倍,並且體積也更小,這讓 Tango 平板能夠做得更小。另外,該晶片的功耗也變低了,它每秒只消耗 500 毫瓦。這些功能讓該晶片有足夠的籌碼轉戰攝影領域。
(Myrid 讓 Project Tango 擁有實時處理 3D 圖像的能力)
Mydrid 系列還具備所謂的「計算攝影」技術,可讓圖像晶片加速自動對焦、高動態範圍或全景處理。Mydrid 2 晶片可同時處理來自 6 個攝像頭的 60fps 1080p 圖像輸入,而晶片本身則相對小巧,一側寬度僅為 6.5mm,因此可以被放進多種移動平臺當中。它可以作為獨立處理器工作,或是作為應用處理器的視覺協處理器,專門負責圖像處理。
谷歌 I/O 上展現出了消費級別答案谷歌已經向世人展示了 Project Tango 3D 掃描平板電腦,但似乎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沒有太多實用意義。
在谷歌 I/O 2014 開發者大會上,一些軟體、配件開發商給出了具體答案。
(Tango 版 Oculus Rift)
作為頭戴顯示器:開發商 Durovis 以推出頭戴顯示器配件而聞名,Durovis 展示了如何將 Project Tango 平板作為虛擬顯示器,通過一個頭戴式配件實現。演示的項目為一個虛擬水族館,雖然有點傻,但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 Project Tango 的潛質。
增強現實類遊戲:而當你把它戴在臉上,就像 Oculus Rift 頭戴顯示器那樣,似乎一切都有了意義。比如通過移動平板來獵殺殭屍,非常有趣。另外,還可以掃描現實場景作為遊戲內容,也是一個不錯的概念。
成為 AR 的奠基石研究機器人和三四維建模的@呂朝陽 ,認為谷歌在移動端做研發這樣具有 3D 場景感知能力的設備是為 AR 鋪墊,方便交互。
Project Tango 從手機、平板入手,因為現在的計算機視覺技術應用在我們的手機上缺少傳感器,不適於做實時的 AR 應用。
舉個例子,比如對三維場景需要知道深度。傳統相機只有一個攝像頭,景深雖然能估算出來,但是既不準,還耗費計算資源。這個手機上加了一個 深度傳感器,就簡化了很多問題。再比如處理器有兩塊是適於做計算機視覺的並行處理器,同樣是為了加速計算。
尚且不知道谷歌是否會把這個打造成一個同 Android 類似的開源平臺。但是其結合了新的硬體以及相當多的機器人技術之後,這個手機平臺的系統會和 Android 差異很大,也更加智能。谷歌可以先做這樣一個嘗試。加上景深傳感器和動作捕捉攝像頭對現在用戶來說必然是價格負擔,但是如果它能提供一定的 AR 應用,肯定有大批用戶難以拒絕。
具有 3D 場景建模能力的 Project Tango 能力已經類似於與 Kinect +PC,未來還不夠樂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