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學代數,10歲解微積分,競賽輕鬆奪牌,孩子數學天賦如何激發?

2021-01-09 網易

  「沒辦法,只能壓著孩子去學奧數。

  「知道對孩子不好,但又必須去做。」

  「所以我們自己來講,也是有痛苦的。」

  提到孩子的數學課,談雨萌的爸爸搖搖頭,深深嘆了一口氣。

  他的臉上是不甘,是無奈。

  

  前段時間,《零零後》這部紀錄片看哭了無數父母。

  這部紀錄片由中央電視臺打造,耗時10年跟蹤十幾位「00後」孩子的成長,也從中吐露了很多父母的真實心聲。

  其中,當然包括了千萬家長的焦慮源頭——數學教育。

  「奧數本身沒有錯,只是大部分機構的教學方法出了嚴重問題。」

  奕博媽媽是上海一所知名大學的副教授,做材料科學方面的研究。

  當她每周末坐在數學教室最後一排陪讀,看到機構的教學方法時五味雜陳,痛苦又無奈

  

  「為了抓緊提分,老師一般就是先把解題技巧講了,然後學生就用套路做題。」

  「面對應用題,有的老師只要他們牢記這些套路,直接代數進去就行,甚至題目都不用讀懂。幾何題,甚至也有套路。」

  「很多孩子學奧數,本是想培養數學思維。可到頭來,卻只是學會了一點套路。老師只講結論,根本不帶孩子推導過程。」

  「這些淺層的解題技巧,就好比治標不治本的「速效藥」。如果不把支撐它的基本數學概念弄清楚,就如同根基不穩的大樓,到小學高年級和中學成績可能一落千丈。」

  「真正的學霸,哪有死背這種應試套路的。」

  

  套路為重點:基礎不紮實,拓展上不去

  原理為重點:基礎很紮實,競賽很輕鬆

  和談雨萌爸爸、奕博媽媽一樣,太多一線城市的高知父母都在四處打探。

  這些高知爸媽希望給孩子找到一套心目中更加理想的精英數學課程,讓孩子成為一個健康的學霸,而不是應試體系中的做題機器。

  就像著名教育學家詹姆斯·吉所說:「到最後,我們會有兩套教學系統。一套屬於富人,一套屬於窮人。

  窮人的教學系統,教學生如何應試,保證獲得基本知識。

  富人的教學系統,強調解決問題、創新和探索新知的能力。

  

  如何讓孩子:

  從根源上理解數學原理,而不是硬背?

  提升邏輯思辯能力,而不是思想空洞?

  掌握系統方法,而不是依賴解題套路?

  享受探究數學,而不是越來越恐懼它?

  終於,很多幸運的爸媽在今年找到了它,找到了那個理想中讓孩子成為數學學霸的路徑——牛油果數學

  

  和其它機構相比,牛油果數學非常低調,被很多家長譽為神秘的存在。

  你幾乎看不到它的廣告,也不會接到它的騷擾電話。

  但是這家學校卻聚集了中國一線城市最厲害的尖子生,很多知名教授和明星也把孩子放在這。

  每到招生季,前來參加入學考試的孩子絡繹不絕,而這裡的入學通過率只有3%

  究竟是什麼樣的團隊,才能打造出這樣升級版的課程?

  

  牛油果數學的導師團隊非常強大,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堯學、國家973物聯網首席科學家劉海濤、「中國試管嬰兒之母」盧光琇等多位頂尖科學家。

  而教研團隊同樣囊括了多位清北高考狀元、來自北京四中等名校的金牌競賽教練,創始人也是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

  許多明星也把自己的孩子放在牛油果數學學習,包括國民主持人汪涵等等,連著名科學家霍金的家族都連連稱讚。

  

  中國各行各業的許多知名人士

  都把孩子交給牛油果數學

  到目前為止,牛油果已經服務了接近100萬中國家庭

  很多家長遇到它之後,立刻放棄了其它知名機構

  那這套給學霸的在線小班數學課程,為何會受到如此多高端家庭的青睞呢?

  這4點,每個家庭都可以借鑑。

  

  牛油果數學核心的「6階培養體系」,尤為強調讓孩子去探索數學知識背後的原理。

  「為什麼」(WHY)之後,才是「怎麼做」(HOW)。

  在數學中,概念往往比技巧更重要。

  阿拉伯記數法是怎麼樣誕生的?

  為什麼要先乘除、後加減?

  為什麼0不可以做除數?

  為什麼「負負得正」?

  為什麼除以一個分數,等於乘它的倒數?

  

  一線城市熱愛數學的小學霸

  匯集於牛油果數學

  舉一個加減法的例子。

  現在市面上90%+的機構都在給幼兒園大班、一年級的孩子教授「湊十法」、「破十法」等等比較表面的計算技巧

  但牛油果數學卻從根源講起,讓孩子理解數字的來龍去脈加減法的真實含義

  孩子會先回到一萬年前探索歷史,明白今天使用的數字是怎麼演化而來的,並且理解記數系統的規則。

  在明白「位權制」計數法的基礎後,再通過數軸這樣核心的數學工具,理解加法減法是什麼。最後才到具體的計算。

  

  數的起源 → 位權制 → 數軸 → 計算

  除了核心的數學概念,在經典的奧數問題中,背後也有太多需要探究和理解的原理。

  例如:

  在數論問題中,為什麼一個數各位數字相加為3的倍數,它就能被3整除?

  在一筆畫問題中,為什麼奇點數為0或者2的圖形,就能夠一筆畫成?

  在幾何問題中,常用的各類幾何模型該如何證明?

  在理解透徹每一個數學概念的來龍去脈之後,孩子不僅能加深對數學的理解,還可以在更具挑戰性的競賽中脫穎而出

  同等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孩子們將不斷增強自己的思辨能力。

  

  「老師,我覺得長方形的面積比周長大。」

  「為什麼呢?」

  「因為長方形的周長只由4條線構成,而它的面積卻由無數條線構成。」

  這樣有趣的討論,在牛油果數學的小班課堂裡經常出現。

  

  在牛油果的課堂中,孩子都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啟發者和引領者。

  老師不斷鼓勵孩子們提出問題、獨立思考、論證觀點,甚至是進行辯論。

  通過這樣的系統訓練,不僅對於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他們的思辨能力也早已遠超同齡孩子

  而這樣而這樣的「哈克尼斯」小班研討式課堂,也是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的母校,全美排名第一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高中的招牌教學法。扎克伯格的數學老師馮祖鳴,正是運用這套教學法,培養出了一批世界頂尖的數學天才

  

  他曾經說過:大課堂上可能老師也講得很好,但是學生們只是得到了一個漂亮的結果,並不明白「為什麼我要像你那樣想問題為什麼自己是錯的」。

  這套教學法對於老師的要求很高,而牛油果的孩子能適應這樣的課堂,也反應了牛油果老師的功力。

  

  《數學之美》的作者吳軍曾經總結過:「相比歐洲和阿拉伯,中國的數學論著有一個大的缺陷:它們給出的都是一個個具體問題的解法而不是一套系統的方法,因此再多解法也很難窮盡所有的問題。」

  這樣的問題也在中國的數學教育中突顯。

  舉個例子,小學數學有一個難點就是應用題,加起來可能有20-30類不同的應用題(比如盈虧問題、年齡問題、工程問題、行程問題)。

  普通孩子在做不同問題的時候,往往只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什麼問題套什麼公式,一旦問題稍有變化,便無從下手。

  

  很多孩子還在得意洋洋地

  機械記憶解題套路

  而學霸孩子往往不是機械的記憶公式,而是弄清楚公式背後的「核心思想」

  和套路相比,數學思想才是能貫穿始終的東西,比如僅僅四個字「移多補少」,就能解決「巧算問題」、「和差問題」、「巧求面積周長」等不同類型的問題。

  這種觸類旁通的能力,才是學霸和普通學生的差距所在。

  要像學霸這樣學習,就要養成「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的習慣,比如說有些應用題,既可以用算術解法、也可以用方程解法。

  有的家長會問,有方程解法不就行了,為什麼還要廢腦子去用算術解法。其實,算術方法運用的是「逆向思維」,而方程解法則是運用的「正向思維」,正反結合,才能體會數學靈活變通的樂趣

  當別的孩子還在陶醉於一種解法時,牛油果數學的孩子們早就能在算術與方程之間靈活遊走了

  

  牛油果數學的課程體系

  孩子從L1起系統提升代數思維

  

  「興趣是最重要的。看到數學,我就覺得特別興奮。」數學家許晨陽這樣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

  有很多孩子年齡越大,卻越來越害怕數學,家長束手無策。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小時候的引導不當。

  在數學暢銷書《一個數學家的嘆息》中,數學家洛克哈特曾經批判道:「數學教學最悲哀的地方,是企圖『讓數學變有趣,與生活產生關聯』——它本來就遠超過你了解的有趣!」

  牛油果數學的許多孩子就是這樣的。在老師有方法的指導下,把每一次做題都當做一次「勘探黃金」的過程。

  在高質量的數學課堂裡,往往不需要那麼多精緻包裝的遊戲。孩子們最有內在成就感的時候,其實就存在於每一次發現數學奧秘的時刻。

  

  牛油果數學團隊經驗豐富

  受到全國爸媽一致好評

  同時,數學教育中還有一個充滿趣味的部分常常被忽略,那就是數學史。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數學史的精彩與奇妙,牛油果數學還聯合喜馬拉雅推出了中國第一檔《給孩子的數學史》課程,將數學歷史中很多有意思且重要的問題,製作成了一個32集的通識課程。

  其中包含了數學危機、四色問題、七橋問題、希爾伯特旅館悖論等等數學問題。

  不僅如此,牛油果的內容團隊還打造過《牛油果科學故事》等等爆款少兒產品,播放量超過1億次,經常佔據中國少兒科普節目的TOP1

  

  牛油果數學?喜馬拉雅

  中國首檔《給孩子的數學史》課程

  經過牛油果數學的「6階培養體系」,很多小學階段的孩子已經達到了高中的數理水平

  數學能力遠超同齡孩子,直奔重點中學大學。

  

  清華北大·教授爸媽的一致選擇

  為了讓全國熱愛數學的孩子享受最頂級的數學教育,牛油果數學2021年?寒假特訓營已經啟動(2-3節)!

  本次招生範圍為:幼兒園大班、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這四個年齡段的優秀孩子。

  原價680-780元的課程(在線6-10人小班),限量特價為58-68元(目前特訓營已爆滿,僅剩少量席位)。

  讓熱愛數學的孩子,享受最頂級的數學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14歲讀大學,17歲讀博,31歲獲得菲爾茲獎,一路開掛的數學天才
    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陶哲軒,一路開掛的數學天才。1975年7月17日,陶哲軒出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陶哲軒的父親陶象國和母親均畢業於香港大學。父親陶象國在上海出生並在香港受教育,後來成了一名兒科醫生。母親梁蕙蘭是物理和數學專業的高材生,曾做過中學數學教師。
  • 數學天才惲之瑋,18歲保送北大22歲上普林斯頓大學,如今怎樣了?
    北京大學堪稱是天才輩出的數學江湖,走出了許多數學天才,其中1982生的惲之瑋被稱為數學界「大神及神上之神」。他18歲被保送北大,22歲上普林斯頓大學,學神的稱號,不是浪得虛名。一、少年惲之瑋惲之瑋出生於江蘇常州,自幼就表現出超強的數學天賦。
  • 他7歲自學微積分,14歲上大學,31歲獲數學界「諾貝爾獎」
    陶哲軒,1975年7月17日出生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他的父母都畢業於香港大學,是新一代的澳洲華裔。兩歲時,父母就發現了他在數學方面的早慧,3歲半時被送進一所私立小學。然而,儘管智力明顯超常,但他卻不懂得如何與比自己大兩歲的孩子相處。幾個星期後,父母明智地將他送回了幼兒園。
  • 沒天賦的孩子學不好數學?清華碩士生潘佳生:在小學先做好這3點
    對於數學這一科目,我想應該是很多孩子的噩夢,家長愁孩子愁,一家人都為了數學而煩惱。甚至很多家長都覺得:數學這事兒拼的是天賦,沒有天賦的孩子學不好數學……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這裡,必須認真地告訴家長們:沒有天生數學差的孩子!清華本碩連讀的學霸潘佳生就給出了答案:數學,拼的不是天賦,而是思維,幸運的是,思維是能通過後天練出來的。
  • 華裔數學天才8歲高考得760分,31歲獲數學界諾獎!他會回國嗎?
    這位數學家就是就是陶哲軒,他13歲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21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24歲成為美國名校正教授,31歲榮獲數學界諾獎菲爾茨獎,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天才人物。神童孫奕樂為了不讓他的天賦荒廢,陶哲軒3歲半那年便被父母送入了一所私立小學。
  • 伽羅瓦,高斯,阿貝爾,這三人誰的數學天賦最高?
    而實際上數學是一門非常吃天賦的科學,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已經完成了很多人一生都達不到的學術成就。所以說如若我們拋開成就不談,都有哪些數學天賦極高的天才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伽羅瓦埃瓦裡斯特·伽羅瓦,1811年10月25日生,法國數學家。伽羅瓦16歲才開始系統學習數學,18歲就創立了群論。這是當代代數與數論的基本支柱之一。
  • 如何學好高中數學競賽
    7月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 涉及代數、平面幾何、數論、組合四個模塊。數學不僅要教會學生運算技巧,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有嚴密的思維邏輯,有靈活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5]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對於促進中學數學教育的改革,激發青少年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選拔優秀的數學人才等都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數學奧林匹克傳統將永遠發揚光大。
  • 數學就是學不會,沒天賦還是智商低?給天賦異稟的你智商討個說法
    數學真的是一門讓人心碎的學科關於數學,有這麼幾個現象,讓人百思不得其解:1.已經很努力了,就是學不會很多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很強,上課認真聽講,回家認真做作業,各科成績也不錯,可是就是數學「拖後腿」。3.小學數學成績很好,初中數學就怎麼都學不會了逃得過小學,躲不過初中,本以為孩子數學成績可以高枕無憂了,沒成想被代數的出現打破了平靜。還有的學生成功經受住了代數的考驗,到了高中沒能抗住立體幾何的「吊打」。
  • 數學考1分的馬雲和7個全球數學學霸(附照片)
    所以我們不是在教數學,而是用數學去培育人,用數學去思考。我們不能讓孩子成為計算的機器,也不能讓孩子成為做題的機器。數學是用來幫助我們的孩子,更具有創造力,幫助我們的孩子進入一個新的世界。6、阿里巴巴今天做的數學競賽,首先是因為樂趣。數學應該給我們所有人帶來樂趣,可惜絕大部分人並沒有從中獲得樂趣。
  • 史上最神秘的天才數學家,29歲破解世界數學難題,32歲獲得菲爾茲獎!
    1954年7月,出生於德國蓋爾森基興的法爾廷斯,從小就受到學霸父母的影響,酷愛物理,後來偶然接觸到一些關於數學的書籍,讓他對數學開始產生了興趣,開始一發不可收拾,10歲便立志成為數學家。高中時期,法爾廷斯的數學才華開始逐漸顯現,他兩次成功地參加了「Bundeswettbewerb Mathematik」(一項為熱衷於數學的高中生舉辦的競賽),並因此成為了德國人民獎學金基金會的成員之一。
  • 智商力壓愛因斯坦和霍金,21歲成博士,這位數學天才現狀如何
    陶哲軒3歲被父母送往了一家私立幼兒園,當同齡的孩子還大字不識一個的時候,陶哲軒在其母親的教授下完成了全部的小學課程。 於是在5歲的時候,他的父母送他擠入了一所公立小學,在上小學期間,陶哲軒表現出了極強的數學天賦和學數學的興趣。
  • 在家就能做的7個數學小遊戲,適合3-6歲寶寶,「玩」出高智商
    數學是多門應用科學的基礎學科,數學學得好的孩子,不但學習成績不用擔心,還讓人覺得特別「聰明」。數學如此重要,但提到數學啟蒙,不少家長都「望而卻步」,不知道怎麼下手,怕教不好孩子。其實,對幼兒來說,只要方法得當,數學也可以變成充滿趣味的遊戲活動,學起來一點都不困難。
  • 他智商超220,8歲參加高考,24歲當教授,31歲獲數學「諾獎」
    父母發現他的天賦後,在陶哲軒3歲半的時候,就將他送去了私立小學,可他們沒有想到,陶哲軒的心智並不成熟,他根本無法適應與大幾歲的孩子一起上學。後來,他的父母把他接回家了,讓他像正常小孩一樣去幼兒園。考慮到陶哲軒的知識渴求,他的父母覺得不能壓抑孩子,於是讓他加入了澳大利亞天才兒童協會,在那裡,陶哲軒的智商明顯超出了其他天才兒童。
  • 阿里數學競賽73人獲獎:最小的19歲,95後博士蟬聯金獎
    7月2日,第二屆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舉辦頒獎典禮。經過兩輪預賽、一輪決賽的角逐,來自中、美、法、德、英、俄、新加坡、喬治亞等8個國家的73位選手成為最終獲獎者。大賽發起人馬雲祝賀了所有參賽者,「我們都不是為了名次和結果而學數學,我們是因為熱愛而學數學」。
  • 買菜用不上微積分,還要學數學嗎
    從0到無窮,或許代表著數學的意義——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同時也是人類探尋無窮世界的鑰匙。然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數學除了折磨廣大學子之外,似乎並沒有什麼意義。  若干年前,新浪微博曾經做過一個「數學該滾出高考嗎」的調查,在近10萬網友參與的投票討論中,超7萬的網友支持數學滾出高考,稱實際生活中真正廣泛使用的只有加減乘除,買菜又用不著函數。
  • 數學天才陶哲軒:8歲參加高考得760分,智商超愛因斯坦,現狀如何
    :48 來源: 史海記載Z 舉報   他參加高考時,你可能才結束玩泥巴的樂趣;他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數學金牌時
  • 他是數學天才,8歲高考760分,21歲成博士,24歲成頂尖大學教授
    天賦展現早在陶哲軒兩歲時,他的父母就發現了他在數學方面的天分。於是,他在3歲半時,便被送進了私立小學。然而,儘管他的智力超常,但他卻不知道如何同那些比自己大兩歲的孩子們相處。於是,僅僅幾星期後,他的父母就將他送回了幼兒園。在幼兒園的一年半時間裡,在母親指導下,他自學了幾乎全部的小學數學課程。其間,他的父母加入了南澳大利亞天才兒童協會。
  • 一文讀懂如何備戰美國數學屆硬核競賽AMC
    試題由簡至難兼具,使任何程度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挑戰,還可以篩選出特有天賦者。這項競賽就是為所有喜愛數學的學生所開發的,至今已經發展至每年有來自6000所學校超過300000名參賽者。 美國國家級競賽
  • 史上最悲情的天才數學家,曾經兩次被捕,20歲就黯然離世!
    他是個有天賦的年輕人。他15歲時學習數學。短短五年,他創立了一種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群論」,掀起了一場數學革命。他也是個悲傷的年輕人。他兩次進不了大學,三次拒絕發表論文,兩次被捕,兩次入獄。20歲時,就因與情敵對決而黯然離世。他是法國數學家伽羅華,他驚人的才華是充滿挫折的悲劇背後的生活。當我們再次回憶起科學史上的傳奇,我們仍會讚嘆它的成就,感嘆它的命運。
  • 學好數學,真的需要天賦嗎?聽聽數學家怎麼說……
    當一個孩子的數學成績不好,家長心中會感到十分憋屈,總想找個負責的東西。怪孩子嗎?捨不得,再說孩子可能也盡力了,不是故意不學。怪老師嗎?可是同一個老師教的,怎麼有的孩子數學就很厲害,好像也不是老師的問題。找來找去,不知道怪啥。算了,怪天賦吧。這種時候的「怪天賦」,其實就是「誰知道這孩子為什麼數學不好?反正我真的搞不清楚」的意思。如果就此放棄努力,未免有些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