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啟技術首次公布「超材料賦能X」全新技術

2020-11-25 中國證券網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朱文彬)第二十一屆高交會正在舉行,光啟技術在本屆高交會上帶來了「超材料賦能X」的材料主動賦能的最新成果。

  據介紹,光啟首次呈現了超材料技術在先進飛機、大型無人機、水面艦艇、水下裝備、海洋航空裝備、電子通信系統、單兵AI裝備、新型航空器等八大尖端裝備領域的應用,並詳細解析了材料賦能給尖端裝備行業帶來的巨大變革。

  超材料技術是利用超算設計、微納製造技術,對若干不同類型的新型功能材料的微結構進行有序重組,從而為終端產品提供主動定製設計解決方案的使能技術。與傳統材料工業只能被動選擇材料不同,超材料工業的產業鏈則是從基礎的功能材料一直延伸到最終產品模組的生產製造。

  據業界專家介紹,傳統工業往往是根據現有的材料去設計產品,導致產品受限於材料,而無法實現理想的性能,甚至僅僅停留在理論設計階段。超材料則是基於終端產品需要實現的性能,從功能性材料開始創新,在新的功能性材料的基礎上,運用超材料技術,完成成品的研製。由於超材料極強的逆向設計性與定製性,超材料產品已不是傳統的功能材料,而是終端產品的成品部件,因此,超材料產品往往需要與終端產品聯合設計,為終端產品賦能。

  現場一位分析人士稱,近年來,中國尖端裝備行業正向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邁進,以超材料技術為代表的先進技術正帶來眾多顛覆式創新,引領產業界大變革。

  據了解,光啟技術此次參展的超材料解決方案和產品已經實現批產應用。公司公告顯示,在海陸空尖端裝備及AI單兵作戰裝備領域的訂單已近1.5億元。

  「光啟技術作為全球率先實現超材料技術產業化落地的企業,從被動選擇材料,到為行業打造完整的解決方案,成為終端用戶的成品供應商,走出了一條材料逆向設計之路,也走出了一條超材料賦能產業之路。」業內分析人士說,超材料技術正在成為未來尖端行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們正在迎來一個嶄新的「超材料+」時代。

相關焦點

  • 光啟技術公布「超材料賦能X」全新技術
    11月13日,光啟技術亮相於二十一屆高交會上,並展示了「超材料賦能X」的材料主動賦能的最新成果,呈現了超材料技術在先進飛機、大型無人機、水面艦艇、水下裝備等八大尖端裝備領域的應用,解析了材料賦能給尖端裝備行業帶來的巨大變革。
  • 超材料賦能,光啟「超材料+」成果亮相深圳高交會
    11月13日,在第二十一屆高交會上,光啟技術展示了「超材料賦能X」的材料主動賦能的最新成果。在本次高交會上,光啟首次深入呈現了超材料技術在先進飛機、大型無人機、水面艦艇、水下裝備、海洋航空裝備、電子通信系統、單兵AI裝備、新型航空器等八大尖端裝備領域的應用。
  • 光啟技術:超材料研製測試時長超過F22戰機研製RCS測試耗時數
    無怪乎,光啟技術公布的這組數據,會引來內行人士的側目。   賦能行業升級新徵程   上述一系列參數,僅僅是光啟技術超材料電磁調製解決方案硬性實力的一個側面,在實際的應用中,得益於超材料對行業的賦能,我國的先進飛機和大型無人機告別「塗料電磁調製時代」,實現了電磁調製、傳感、結構、承載一體化設計。
  • 超材料技術正給材料工業帶來跨代式變革
    超材料技術正給材料工業帶來跨代式變革。從原先的「被動選擇」到如今的「主動賦能」,超材料已成為各行各業變革升級的新動能,形成了「超材料+」的全新技術模式。  日前,在二十一屆高交會上,作為超材料國際領軍企業,光啟技術展示了「超材料賦能X」的材料主動賦能的最新成果。
  • 龍生股份正式更名光啟技術 光啟超材料「隱身衣」注入上市公司
    歷時近兩年,光啟集團(簡稱「光啟」)旗下專注超材料研發和產業化的公司光啟技術(002625),正式登陸A股資本市場,伴隨著光啟超材料團隊的進駐,光啟技術完成轉型升級,成為以超材料智能結構及裝備為核心業務的尖端科技創新型公司。光啟超材料的旗艦,開始加速前進。
  • 光啟技術「隱身衣」量產,中國超材料技術領跑全球
    偽裝和隱身技術作為反偵察手段,已成為戰場上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去年珠海航展上,戰機、無人機等新一代隱身解決方案的推出,獲得軍事愛好者和領域專家的高度關注;而其背後的公司——光啟技術也備受矚目,其今年4月份公布的一份籤單公告,惹來業內人士猜測公告中的相關產品極有可能是光啟極具競爭力的航空領域裝備。
  • 光啟技術2019年實現淨利1.2億元 超材料軍工業務優勢明顯
    其中,超材料募投項目及軍工業務淨利潤超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66.14%,佔合併淨利潤的比例更是超過88.16%。光啟技術表示,本報告期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淨利潤較上年同期變動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超材料軍工主營業務競爭優勢凸顯,公司在電磁超材料產業市場具有絕對競爭優勢。
  • 光啟技術超材料創新被人民日報和央視點名
    在提到深圳領跑世界的高科技成果時,兩大官媒特別為5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石墨烯新、能源車、無人機等領域點讚。 作為全球超材料尖端裝備領域最大的研發機構,也是唯一能實現批量生產的行業龍頭,人民日報和央視提到超材料,無異於直接點名光啟技術。
  • 光啟技術超材料業務引機構關注
    長江證券日前在深入光啟技術(002625)進行調研後表示,已成功實現軍工裝備領域應用的光啟技術,將獲益未來軍用超材料業務和超材料智能結構業務的快速增長,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給予 「增持」評級。  在近期結束的珠海航展及深圳高交會上,光啟技術亮相了「戰機」、「無人機」、「艦艇」、「飛彈」等系列高端軍用裝備超材料隱身解決方案。
  • 打造超材料從"0到1"的產業化體系 光啟技術依然任重道遠
    短短兩年時間,光啟發展成為擁有近300人的頂尖研究機構,以平均每周申請25項專利的速度,佔全球相關專利的85%,悄然成為世界超材料領域的引領者。不僅如此,光啟技術領銜起草並發布了全球第一份超材料領域國家標準《電磁超材料術語》,打破了歐美對前沿科技技術和標準壟斷,奠定了我國在超材料技術研究和標準轉化的國際領先地位。
  • 光啟技術不受疫情衝擊,新一代超材料航空結構再籤1.62億訂單
    單筆訂單金額漲勢明顯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強化超材料作為前沿技術,具有極強的逆向設計性與定製性,目前在新型尖端裝備上的應用要求供應商在研發、生產等各個環節均需跟隨新型裝備整體的研發和生產進度。也即是說從尖端裝備的研發開始,光啟技術便需要全程深度參與終端產品的聯合設計,以最終實現為終端產品賦能。
  • 光啟加速超材料技術研發 海博會亮相系列海洋航空裝備
    自然資源部部長陸昊一行到訪光啟展臺並表示,光啟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運用到我國尖端設備上,對我國海洋尖端裝備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以藍遁為代表的系列海洋技術和產品突破禁運,擺脫了國外對一攬子技術的封鎖。
  • 引領超材料高速發展 光啟技術重定義新一代智能裝備機體結構
    在晶片、半導體、超材料、5G等高科技領域,中國的科研創新實力不僅已經躋身世界前列,甚至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和主導者,如北鬥國家標準和專項標準陸續發布,並已經走向國際;如超材料領域的光啟,牽頭組織起草了國家標準《電磁超材料術語》,成為全球首個超材料領域的國家標準,打破了歐美對前沿科技的技術和標準壟斷。
  • 超材料大規模應用於航空裝備 光啟技術籤訂重大任務協議
    原標題:超材料大規模應用於航空裝備 光啟技術籤訂重大任務協議   近日,光啟籤訂「基於超材料的先進多功能機載
  • 12億超材料訂單持續落地,光啟技術業績確定穩步增強
    在12億訂單需求發布後,光啟技術(002625,股吧)(002625.SZ)的首個批產合同正式落地。11月30日晚間,光啟發布公告稱,客戶A與光啟籤訂超材料產品訂貨合同。合同約定,光啟將向客戶提供超材料航空結構產品,合同總金額為6192萬元。
  • 光啟技術布局5G商用落地場景
    在近日舉行的第六屆全球深商大會上,光啟技術(002625)攜新一代警用智能頭盔亮相。光啟技術另闢蹊徑,結合自己在超材料領域的技術優勢,以「超材料賦能X」的思路,尋找5G時代自己與城市安保的結合點,推出了融合超材料技術與AI技術的新一代警用智能頭盔。
  • 光啟技術被人民日報點讚,超材料到底是什麼被披露
    在提到深圳領跑世界的高科技成果時,特別為超材料領域點讚。作為全球超材料尖端裝備領域最大的研發機構,也是唯一能實現批量生產的行業龍,光啟技術再一次被點名。超材料行業也第一次被權威媒體披露浮出水面。從論文到產品量產應用,光啟技術經歷了10年的時間。創業、研發之路與深圳科技強市戰略完全是同頻共振。到如今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領域打造出萬億級的巨大產業,並在國防戰略安全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實用價值。
  • 光啟技術:公司超材料產品處於滿產狀態
    原標題:光啟技術:公司超材料產品處於滿產狀態 摘要 【光啟技術:公司超材料產品處於滿產狀態】光啟技術(002625)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超材料產品主要運用在尖端裝備領域
  • 光啟技術拿下超材料航空結構產品大單
    中證網訊(記者 董添)日前,光啟技術公告稱,公司於近日收到下屬子公司光啟尖端的通知,光啟尖端收到客戶A的超材料航空結構產品訂貨需求,其中前期已明確供貨價格的產品在訂貨需求中涉及的供貨金額超過人民幣12億元,未明確部分的產品價值將根據產品的研製交付周期,雙方依照相關規定進行確定。
  • 升級交付能力顯真實力 光啟技術搶跑超材料賽道
    基於超材料獨特的產業邏輯,一旦研發項目所對應的尖端裝備產品逐漸定型,光啟技術便能順勢拿下該產品的批量生產。  交付能力全面升級 超材料業務再進階  擴產只是光啟技術體系化交付能力鏈條中的一個環節,超材料因其特殊性能在實際應用中走定製化路線,即「研究-設計-測試-批產」全程都需要光啟技術深度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