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自然界的一個另類科普!(蚊子篇!)

2020-09-26 森羅君

各位看官大家好,在下實在不知道寫什麼內容了,開車又怕官方警告,只能另謀出路!

今天就為各位看官帶來一個小小的科普,不論是以後吹牛亦或給人科普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今天給各位科普的是自然界中最不應該存在的東西!!--------(蚊子)



眾所周知,蚊子都是雌性蚊子才會吸血,一般雄性蚊子都以植物的汁液為食。(原因在文中公布!)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蚊子的生長史!


全球大約有3000種不同類別的蚊子!!其中以按蚊屬,伊蚊屬和庫蚊屬最為著名


蚊子的生長過程由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步驟構成


幼蟲叫做「孑孓」(jiejue),用吸管呼吸攝食有機物和微生物,這個時期會持續10-14天,經歷4次蛻皮後蛻變成蛹。

吸血習性 雄蚊不吸血,只吸植物汁液及花蜜。雌蚊必須吸食人或動物的血液卵巢才能發育、產卵,同時在吸血過程中獲得病原體而成為傳播媒介。


蚊蟲對宿主的選擇性因蚊種而異。大劣按蚊、嗜人按蚊、白紋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庫蚊、淡色庫蚊等嗜人血;中華按蚊、三帶喙庫蚊等偏嗜家畜血。偏嗜人血的蚊可兼吸動物血,嗜吸動物血的也可兼吸人血。即使是同一蚊種,其吸血習性也可發生變化,如在海南島的微小按蚊主吸人血並內棲,而大陸的微小按蚊則不同程度地吸取家畜血液並外棲。這種差別也反映在它們的媒介效能上,即偏嗜人血的蚊,傳播人體疾病的機會較多,往往是蚊媒疾病的主要媒介。因蚊能兼吸人和動物的血,故能傳播人獸共患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腦炎和黃熱病。蚊吸血習性是判斷蚊與疾病關係的一項重要內容

蚊子的一對觸鬚和三對步足上,分布著很多輪生的感覺毛,每根感覺毛上密集地排列著圓形或橢圓形細孔。黑夜裡,蚊子可以憑著這種傳感器感知空氣中人體散發出來的二氧化碳,在1‰秒內作出反應,就能正確敏捷地飛到吸血對象那裡。蚊子在吸血前,先將含有抗凝素的唾液注入皮下與血混合,使血變成不會凝結的稀薄血漿,然後吐出隔宿未消化的陳血,吮吸新鮮血液。假如一個人同時任意被1萬隻蚊子叮咬,就可以把人體的血液吸完。

蚊子吸人血,還會「挑肥揀瘦」,專門尋找合乎「口味」的對象。蚊子在熟睡的人們的枕邊「嗡嗡」盤旋時,依靠近距離傳感器來感應溫度、溼度和汗液內所含有的化學成分。所以雌蚊首先叮咬體溫較高、愛出汗的人。因為體溫高、愛出汗的人身上分泌出的氣味中含有較多的胺基酸、乳酸和氨類化合物,極易引誘蚊子。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傳播疾病。據研究,蚊子傳播的疾病達80多種之多。在地球上,再沒有哪種動物比蚊子對人類有更大的危害。

瘧疾這種病是由瘧蚊傳染的。瘧疾又稱瘴氣。據1935年衛生署的調查,在瘴氣盛行的區域裡,居民血液內有瘧原蟲的佔50%,患惡性瘧疾的佔72%。1936年江蘇皋縣因患瘧疾死亡二萬人左右,1876年開鑿巴拿馬運河時曾因黃熱病及瘧原死了無數的工人,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後經昆蟲學家解決了蚊子的問題才得以繼續完成運河工程。1930年遠東熱帶病醫學會的報告指出:泰國每年死於虎口約50人,而死於瘧疾者達五萬人。

蚊子是怎樣把病原傳入人體的呢?當瘧蚊吸食患有瘧疾病人的血液,也把其中的瘧原蟲(瘧疾的病源)吸進體內。它們在咬人時,瘧原蟲又從蚊子的口中注入被咬者的體內了。十天以後,瘧原蟲開始在接近皮膚的血管內出現。它們在患者的紅血球內繁殖,分裂成大量的小原蟲,這些小原蟲破壞紅血球並釋放一種毒素。每個小瘧原蟲又侵入其它紅血球而繼續繁殖,使得病人體內瘧原蟲和毒素越來越多,引起患者發冷和發燒。得了瘧疾的病人首先發冷,全身抖個不停,但體溫表測驗體溫是高的。大約經過一小時,病人才覺得發燒,這時體溫繼續上升,三、四小時之後開始出汗、體溫下降,再過幾小時病人覺得鬆快,病好像過去了,其實這時小原蟲已侵入新的紅血球,又開始繁殖。當瘧原蟲再次破壞紅血球而出時病人又發病而形成第二回合。除非獲得適當的治療否則這種發作將有規律地繼續下去而令人痛苦不堪。瘧疾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是相當大的,病人身體衰弱,工作效率低,嚴重時還會喪失生命。目前用藥品已可治療和預防此病,但最好的辦法是消滅傳染這種疾病的蚊子——瘧敗。


蚊子真的不能從生態鏈裡抹除嗎?

科學家發現,在很多情況下,由一種蚊子的消失引起的生態缺口很快就會被其他生物的填滿。生活將會跟以前一樣,甚至還會更好。考慮到它們是主要的疾病傳播媒介,「很難說消滅它們會有什麼壞處,只是保不準有點附帶損害。」伊利諾州立大學的昆蟲生態學家史蒂文·朱利亞諾(Steven Juliano)說。沒有蚊子的世界將會「對我們更安全」,來自巴西聖卡塔琳娜聯邦大學的醫學昆蟲學者卡洛斯·布裡索拉·馬孔德斯(Carlos Brisola Marcondes)說,「蚊子的消失對於人類而言影響重大。」

人們有能力把這個吸血者清理掉嗎?一項蓬勃發展的運動給出了肯定回答。假如向前邁進一步的話,最可能利用的是武器基因學武器;噴霧劑和捕蚊網不到可能順利完成任務。

《自然通訊》6月10日發表研究論文,公開講述這種用來控制蚊子數量的「性別扭曲」法。這個念頭60年前就已經問世,但直到現在才首次成功演示。

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與美國、義大利同行合作進行的這項研究中,他們嘗試給瘧疾的主要傳播者甘比亞按蚊注射一種「內切酶」,以「切割」並破壞蚊子X染色體中的DNA,使這些蚊子只能繁衍出雄性後代

相關焦點

  • 從蚊子包看出哪種蚊子咬了你
    有時「兇手」還沒看清,就已經被拍扁,留下一點猩紅和一個存在感很強的蚊子包。可是,您有沒有想過,通過蚊子包的樣子,其實也能分辨出蚊子的種類來嗎?B站(bilibili APP)UP主「貓哭兄弟」上傳了這樣一期短視頻,點讚數飆升!「代入感太強,我的手已經開始癢了!」「進來尋仇!」「看完默默點上了電蚊香」……彈幕裡一片「殺氣騰騰」!
  • 從蚊子包看出哪種蚊子咬了你!
    有時「兇手」還沒看清,就已經被拍扁,留下一點猩紅和一個存在感很強的蚊子包。可是,您有沒有想過,通過蚊子包的樣子,其實也能分辨出蚊子的種類來嗎?B站(bilibili APP)UP主「貓哭兄弟」上傳了這樣一期短視頻,點讚數飆升!「代入感太強,我的手已經開始癢了!」「進來尋仇!」「看完默默點上了電蚊香」……彈幕裡一片「殺氣騰騰」!
  • 「科普」不是開玩笑,蚊子真的很危險
    又是一個無償獻血的季節,每年都不知道為蚊子貢獻了多少蚊子們總是樂此不疲地回送我們「紅包」(這種紅包送我我都不敢要)兢兢業業地做著這份在人類身上拿生命做賭注的工作(蚊子也是夠辛苦(๑ಡ௰ಡ๑))隨著氣溫的升高,我們迎來夏天,也迎來了它們蚊子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蟲,全球約有3500種其中危害比較大的是按蚊、伊蚊和
  • 蚊子和獅子(希臘)
    蚊子飛到獅子面前,對他說:「我不怕你,你並不比我強。若說不是這樣,你到底有什麼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齒咬嗎?女人同男人打架,也會這麼幹。我比你強得多。你要是願意,我們來較量較量吧!」蚊子吹著喇叭衝過去,朝獅子臉上專咬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
  • 科普 | 蚊子最高可以飛多少米?真是樓層越高,蚊子越少嗎
    蚊子是很多人都討厭一種生物,特別是炎熱的夏天,蚊子幾乎無處不在,為了防止被蚊子叮咬,很多人都願意搬到了高層居住,那麼究竟樓層要多高,蚊子才飛不上來呢?有一種說法是,蚊子的飛行高度一般在4-6米,也就是二、三樓的位置,這個高度陰暗、潮溼,很適合蚊子繁殖,但這並不代表蚊子在高層就沒辦法生存。根據目前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在8000多米的喜馬拉雅山上,也有蚊子的存在。
  • 谷歌要放出2000萬隻不孕不育的蚊子,用交配讓蚊子斷子絕孫?!
    這個計劃來自於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生命科學部門——Verily。他們的研究不限於具體的疾病,而是利用各種新型診斷工具收集大量樣本,然後再由Google使用其強大的計算能力尋找出這些信息中隱藏的「生物標籤」,從而幫助醫療研究人員提前發現疾病並找到解決方案。
  • 正在吸血的蚊子 不能打死?
    按:這其實是一篇老文章了,不過流言、謠言隨時都會重新出山,闢謠、科普任重而道遠。馬上就要進入盛夏了,蚊子叮人相信會困擾每一個人。這裡就有一個關於蚊子的謠言,大家看看真相吧。順帶說一句,朋友圈裡那些凡是有些危言聳聽、讓你轉發傳播的,99.99%都是扯淡。
  • 【院士和科學家之家】錢學森的科普實踐與科普觀(上)
    正值中國科協「二大」期間,錢學森看了這篇文章後,專門會見了周孟璞、曾啟智等中國科協有關同志,進行了一個半小時的談話。錢學森肯定了《科普學初探》一文的觀點。他說:「你們提出的科普學,也就是搞好科學技術普及的學問,這是一個大問題啊!」「『科普學』屬於社會科學,是學校教育之外的社會教育。」接著他就世界範圍從歷史上闡述了科學普及的重要性,對為什麼要有科普?什麼是科普的對象?
  • 丟失了一個關鍵基因,蚊子為何還能存活到今天?
    研究表明,需要謹慎假設近緣種(closely related species)間相似的功能是由相同的基因實現的。右邊為gooseberry 基因被敲除的蚊子幼蟲的外骨骼圖片來源:ALYS JARVELA/UNIVERSITY OF MARYLAND美國馬裡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昆蟲學家發現,蚊子體內缺失一種對於其它昆蟲生存有著重要作用的基因,即負責排列昆蟲身體分節的基因。
  • 另類科學假說:引力波、暗物質來自真空的冷(即以太)
    牛頓樹立了一個錯誤的萬有引力概念,即引力來自物體只是一種錯誤假說。(1)卡文迪許的扭稱實測引力係數試驗可以證明引力是存在的,並不能證明引力來自物體,關於引力與物體的質量及距離有關係也不能證明引力來自物體。(2) 大家都知道,卡文迪許的扭稱實測引力係數試驗證明了引力是存在的,但引力又是什麼概念呢?引力的本質屬性是什麼?
  • 假如蚊子滅絕了,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嗎?
    雖然世界上有大約3500種蚊子,我們這麼說有冤枉了其中3300多種不吸血的蚊子的嫌疑,但蚊子確實是世界上最危險的生物之一。在比爾·蓋茨的著名博文《世界上最致命的生物》(The Deadliest Animal in the World)中,蚊子以每年殺死約72.5萬人的紀錄排名第一,打敗了排名第二的人類(每年殺死約47.5萬人)。
  • 用「轉基因蚊子」滅蚊不管用了?專家稱:還可能產生超級蚊子
    蚊子的數量不僅會反彈到之前的水平,而且還出現了轉基因蚊子的後代,讓形勢變得更加錯綜複雜。理論上是一種有效手段,曾獲比爾·蓋茨400萬投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7年3月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每年大約45萬人死於因蚊子傳播的各種疾病中。
  • 旨在營銷:「雷射打蚊子」 值得機器人公司深耕嗎?
    這篇標題略微拗口的文章推薦了鐳神智能的一款新產品——雷射滅蚊炮。把「雷射炮打蚊子」這種近乎科幻的描述落地為真實的產品,在機器人行業內部引起了爭議。  但並不為人所知的是,該文章原本是被鐳神智能徹底否定的。一篇被視為負面描述的文章,如何變化成為官方軟宣的?這個「雷射滅蚊炮」真的靠譜嗎?
  • 【科技之家】錢學森的科普實踐與科普觀(下)
    錢學森等人的那篇肇始之作《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自然也是得到了社會的尊重,1981年3月12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中央廣播事業管理局和中國科普協會四個單位聯合舉辦的「新長徵優秀科普作品」(1976年10月-1979年12月發表的作品)評獎活動舉行了頒獎大會,錢學森等的作品獲得一等獎,同時還獲得上海市「新長徵優秀科普作品獎」。
  • 自然界中最致命的殺手 居然是蚊子!
    蚊子要靠吸食人類的血液來維繫生命、繁衍後代,而人類被蚊子叮咬的滋味又確實不好受,這就使人蚊之間的矛盾永遠不可調和。比爾·蓋茨基金會就曾統計過一個關於最致命動物和它們每年殺人數目的排行榜。其中,蚊子以每年殺死數百萬人的高票位居榜首。鯊魚、獅子、鱷魚這些張牙舞爪的危險獵食動物根本不能望其項背(鯊魚每年約殺死10人;獅子每年約殺100人;鱷魚每年約殺1000人)。
  • 所有自然界的刺居然可以用一個方程描述:直徑=長度×0.06
    來源: Kaare Jensen仙人掌的刺、蚊子的嘴、豪豬的羽毛:這些又直又尖的物體在自然界中具有眾多的功能。然而無論大小,從噬菌體的納米級尾巴纖維到獨角鯨兩三米長的獠牙,這些結構往往都是細長的圓錐體,其基部直徑遠小於長度。
  • 科普:哪些人更容易招蚊子?小小的蚊子為什麼能把人吵醒?
    圖片來自嗶哩嗶哩專欄飛行中的蚊子其翅膀的振動次數大約在500次/秒,換算為頻率是20Hz上下,剛好在人耳能聽到的範圍之內(人類耳朵能聽到頻率20Hz~20000Hz的聲音)。我們容易被蚊子聲音吵醒原因是:我們睡覺的環境噪音相對比較小,而蚊子是通過二氧化碳定位攻擊目標,人的嘴巴、鼻孔是身體向外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器官,人睡覺的時候,通常會把身體裹得嚴嚴實實(夏天有空調嘛),所以蚊子只能從「頭」下口,臉和頭部就成了它們最佳的攻擊對象,人的耳朵又恰恰長在頭部,所以我們一聽到嗡嗡聲便會條件反射一樣的從夢中醒來
  • 蚊子殺手「大肚魚」,一天能吃2000蚊子幼蟲,為何被列入黑名單?
    而有些物種是作為一種功能性物種引進,能夠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問題,但是最後卻超出我們的控制,最終在自然界泛濫成災,農村地區,我們經常能夠看見的「大肚魚」就是這樣一個物種。為消滅蚊子引進的大肚魚相信來自南方農村的孩子,都見過這種大肚魚。我小時候就經常到小河溝或者小水塘中撈這種魚來養著玩。
  • 2000萬隻公蚊成了谷歌的「神臥底」,看來這次蚊子要玩完了!
    不過知道真相後我又默默把尿咽了回去~首先,這些蚊子都是不吸血的公蚊子~順便科普一下會吸血的都是母蚊子,這些蕩婦需要血液來進行排卵,這是我見過最不感人的母愛了= =其次,這些蚊子染上的是一種叫做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的細菌。
  • [科普專欄]為什麼立秋後的蚊子這麼毒
    立秋之後蚊子咋還這麼厲害?劉女士被蚊子叮咬後,腿上先出現一個小紅點,本以為叮個小包就完事兒了,沒想到撓了幾下,就腫起來了,後來竟鼓了個大包。「整個夏天,也沒見叮啥樣,現在蚊子來勁兒了。」劉女士納悶,這蚊子哪來這麼大毒性。 兇猛吸血的都是雌蚊子 別看蚊子小模小樣,它的種類多得超乎你的想像,世界上已經被人們認識並命名的蚊子約350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