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自然界的刺居然可以用一個方程描述:直徑=長度×0.06

2020-08-11 SciAnt科學工蟻

薔薇科植物的刺特寫。來源: Kaare Jensen

仙人掌的刺、蚊子的嘴、豪豬的羽毛:這些又直又尖的物體在自然界中具有眾多的功能。然而無論大小,從噬菌體的納米級尾巴纖維到獨角鯨兩三米長的獠牙,這些結構往往都是細長的圓錐體,其基部直徑遠小於長度。現在,研究人員用物理學解釋了為什麼這種狹窄的形狀最適合刺針和其他穿刺物體--包括皮下注射針等人類製造的工具。

刺狀物體的尺寸受到兩個相反的約束條件的限制。要刺穿它的目標,它必須施加一個足夠大的力,以克服摩擦產生的壓力。同時,這個力必須小於「臨界載荷」,即結構在不彎曲或斷裂的情況下所能支撐的最大力。很多幾何形狀,從長和窄到短和寬,都滿足這兩個約束條件。然而,自然界中刺的形狀卻不是多種多樣的。

自然界似乎只喜歡基底直徑與長度之比約為0.06的狹長設計。

豪豬的刺。來源:Chris Ainslie

出現這種明顯的偏愛是因為另一個因素在起作用: 丹麥工業大學的物理學家卡雷·詹森(Kaare Jensen)說,大自然往往遵循 "最經濟原則"。生物體在進化的壓力下,通過儘可能少地使用生物物質來完成特定的任務,從而達到節約的目的。較寬的刺針更穩定,但需要更多的材料。這種考慮表明,進化會選擇最經濟的刺的形狀:刺的強度剛剛好足以刺穿目標而不會彎曲。在6月發表在《自然物理學》上的一篇論文中,詹森的團隊表明,這種設計原理可以準確預測刺針和類似結構的形狀。

詹森和他的研究生安妮琳·克裡斯滕森(Anneline Christensen)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理論模型:穩定邊緣的實心錐形刺。他們的計算結果預測,最佳的基底直徑只取決於三個因素:物體的長度、其材料的剛度和目標組織壓力產生的摩擦力。剛度和壓力對基地直徑的影響很小:例如,將剛度增加一倍,將使基底直徑僅減少21%。主要是直徑和長度之間的關係引起了二人的興趣。

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項類似結構的主要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不同的摩擦力模型提出,錐體的基底直徑與長度成比例,其冪級數為⅔:因此,如果長度增加一倍,基底直徑將需要增加59%。相比之下,詹森和克裡斯滕森的方程預測,兩者應該成正比。在這種情況下,將一個加倍也需要將另一個加倍。

獨角鯨的長牙。來源:Getty Images

為了了解自然界中的刺是否存在線性關係,詹森的團隊整理了近140種生物體中的刺、釘和刺的尺寸。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陸地和海洋生物,以及植物、藻類和病毒都有符合新模型的結構。

幾乎100個人造「刺」,如針,釘子和箭,也符合研究人員的預測。克裡斯滕森說:「當你做了某種理論工作,然後你發現它適用於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時,這感覺太棒了。」「這不只是一張紙上的方程式。」

波士頓大學的工程師道格拉斯·霍姆斯(Douglas Holmes)說:"這個團隊做得很好,從一個非常簡單的力學角度解決了一個非常常見的設計問題。"他對這項研究進行了同行評審,但沒有直接參與研究。「這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研究薄結構穩定性的霍姆斯指出,該個理論的範圍不只是自然界。他說,理解這種物體的物理學原理,"為你設計任何尖銳的東西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設計原則",包括皮下注射針。事實上,詹森已經在利用他所學的東西來開發更多的抗斷針,用於對植物細胞的無關研究。

雖然詹森和克裡斯滕森的方程描述了眾多刺狀結構的形狀,但其他結構的複雜性在模型中沒有考慮。有些植物的 "刺 "是中空的,或含有液體,有些蜂在插入時故意將刺彎曲。在這兩種情況下,方程都把基底直徑算高了。

詹森希望在他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控制彎曲牙齒,爪子和自然界其他尖銳物體的物理學。他說,這項工作反過來會激發新一輪的工程創新浪潮。

「在如何設計這些東西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向大自然學習的地方。」

(完)

原文標題:Stingers Have Achieved Optimal Pointiness, Physicists Show

原文連結:

原文作者:Scott Hershberger

原文發表時間:2020年7月6日

網際網路的搬譯工,翻譯&搬運英文科學、科普、科幻相關文章和視頻

歡迎關注:SciAnt科學工蟻

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知乎、今日頭條、百家號、一點號、抖音


相關焦點

  • 描述流體運動的Navier-Stokes方程與湍流
    (蝴蝶效應即得名洛倫茲吸引子的形狀與洛倫茲:「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也是所有混沌微分方程中最著名的。洛倫茨系統中出現的許多現象後來在許多領域被發現。這種非線性系統區別於線性系統的主要特徵被稱為混沌。▲ 每條線都代表初值小變動後解的不同軌跡。
  • 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可以描述某些天文結構的長期演變
    量子力學是研究組成宇宙的微小粒子行為的物理學分支,描述量子世界的方程通常局限於亞原子領域,而與大尺度的宇宙時空並不相關。然而,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最新研究發現,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薛丁格方程,在描述某些天文結構的長期演變時非常有用。
  • 如果要用一個公式描述宇宙萬物規律的話 應該就是它了
    如果你問一位物理學家能否寫下一個公式,它能包含所有已知的物理定律,那麼你所能獲得的最簡潔的答案是下面這個公式:簡單來說,這個公式預言了所有我們在科學上做過的每一個實驗的結果。它精確地描述了宇宙中的萬物,每一個原子、光子和分子都服從這個公式。當我第一次見到這個公式時,第一反應是:「居然真的有這麼一個公式!!!」
  • 一個巨大的量子現象——薛丁格方程上天了!
    但是,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助理教授 Konstantin Batygin 有了一個令人驚喜的發現:量子力學的基礎方程——薛丁格方程——在描述特定天體結構的長期演化時出奇的有用。○ 物理學家發現,在大質量天體周圍形成的圓盤內的波的傳播竟然可以被量子力學的基礎方程——薛丁格方程——所描述。
  • 堆出沙堡的背後物理學,確認可用開爾文方程描述
    去海邊最過癮的莫過於打造一座壯觀沙堡,只要將水與沙混合一個正確比例就可以變得「堅固」,150年來,科學家知道背後介入的機制是毛細管作用,但卻一直搞不懂為何可用宏觀方程來描述這種微觀現象。通過X射線顯微技術拍攝大小與砂礫相似的玻璃珠3D圖像,他們觀察到當水添加入乾燥的珠子中時,各珠子之間會形成「毛細管橋」使水和空氣之間的表面積最小化,水添加越多、橋也越大,可用開爾文方程(Kelvin equation)來解釋這種現象,就算毛細管只有10納米寬也能精確描述。
  • 科學家靠方程描述世界遭質疑
    標準的數學分析無法描述複雜的自然系統,也許是時候拋棄方程了。奇異吸引子可以幫助研究人員預測混沌系統中會發生什麼有時候,生態學數據就是那麼的不合情理。在英屬哥倫比亞弗雷澤河產卵的紅鮭就是一個例子。從1948年起,科學家們就已經開始了對該地區漁業的追蹤調查,從那時到現在,魚的數量已歷經數輪起起落落。
  • 關于波的物理學,橫波的基本原理、描述和波動方程!
    對波的描述我們可以用很多物理量來描述一個波,但最重要的是波的頻率、波長和振幅。波的振幅(A)是粒子從其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我們也稱它為波的高度,類似於上篇文章簡諧運動的振幅。波長(λ)是波一個周期的長度,可以在波的任何地方看到,在兩個連續的波峰、波谷或波的任何其他兩個等效點之間的距離。因為振幅和波長都在測量距離,所以它們都以米(m)為單位。
  • 純理論的氣體物態方程可以精確描述各種壓強條件下的氣體狀態
    經典知識理想氣體是一個理論模型.在通常的溫度和壓強下,可以近似地用這個模型來概括實際氣體.簡單地說,這個模型的特點是.忽略了分子的體積與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意義: 「理想氣體物態方程是化學動力學中最早的定量描述,同時也是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的起源.」[3]意義非凡.
  • 史上最成功的數學預測:用狄拉克方程推導出電子自旋
    時, 他指的是這樣一個事實:自然界大多數的基本過程都遵循著優雅的數學關係。科學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理論科學家可以用數學做出預測,而實驗科學家可以檢驗這些預測。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當天文學家發現天王星運動的速度比牛頓引力定律預測的要快後,他們成功地利用數學預測了海王星的存在。
  • 史上最成功的數學預測:用狄拉克方程推導出電子自旋
    時, 他指的是這樣一個事實:自然界大多數的基本過程都遵循著優雅的數學關係。科學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理論科學家可以用數學做出預測,而實驗科學家可以檢驗這些預測。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當天文學家發現天王星運動的速度比牛頓引力定律預測的要快後,他們成功地利用數學預測了海王星的存在。
  • 拉格朗日力學:歐拉-拉格朗日方程的形象原理與描述
    在經典的牛頓物理學中,系統的拉格朗日是總動能減去總勢能,但在量子場論中,這種簡單的關係不再真實,並且每個時間點的拉格朗日方程是所有空間中所有領域的功能。我們可以處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或者使用量子場論,或者採用牛頓運動定律,當物理學家提出新的物理基本定律時,它們經常通過提出拉格朗日的新方程來做到這一點。因此我們要關注的不是任何一個特定理論中的拉格朗日方程,但拉格朗日如何用於預測系統的行為,這具有普遍的實踐和哲學意義。
  • 描述物質運動變化的數學學科: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的形成與發展與力學、天文學、物理學等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因為在現實的世界中,物質的運動及其變化規律在數學上是用函數關係來描述的,這意味著問題的解決就是要去尋求滿足某些條件的函數,而這類問題就轉換為微分方程的求解問題。
  • 為什麼用薛丁格方程來描述電子核外運動是電子云形式而不是軌道?
    為什麼用薛丁格方程來描述電子核外運動是電子云形式而不是軌道?,這個方程是關于波動的二階偏微分方程,它的解的模平方,如果用三維坐標以圖形表示的話,就呈電子云形式,也就是說,某時刻電子在核外空間某點附近運動,只能用單位體積內出現概率的多少來描述,而不能再把電子運動看做一個具有確定坐標下的質點軌道運動了。
  • 用白光幹涉測量法描述化學機械拋光面
    在白光照明下,來自幹涉圖順序記錄的每一個象素的強度分布圖(或幹涉信號)立即被建立起來,需要在象素下考慮,當測試和參考波陣面之間的光程差接近零時,可獲得一個最大的幹涉信號的對比,對比頂點光程差的偏移量,光程差OPD=0位置時是一個常量,這個常量取決於表面材料的特性,當光程差逐漸增大而信號逐漸丟失時信號對比度迅速地下降,照明的長度與光程差的區域比較一致,在圖2中表述了一個典型的幹涉測量信號與它的
  • 如何用根式解的形式來表示sinx=0這個方程
    對於sinX的泰勒展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也沒有重複敘述的意義,本篇我們重點敘述解析sinX=0這個方程的根式解,以及如何用根式來表示sinX=0這個方程sinx的圖形如下所示,每個0點都是sinx=0方程的解根據最基本的代數方程:一個周期內三個0點就是:π,-π,
  • 冪律:自然界中的一個普遍規律
    冪律,又稱冪定律、冪法則,英文:Power law,表述兩個量之間的一種函數關係,描述其中一個量的相對變化導致另一個量相對變化的關係,而與這些量的初始大小無關: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冪而冪律變化,例如,正方形的邊長,如果長度加倍,則面積乘以四;如計算機摩爾定律的冪數增長;又如量子計算機的能力隨量子比特數呈冪數增長。
  • 「自然界是可以想像到的最簡單數學觀念的實際體現」
    8.2 結論在氣、液、固(冰)自然體系表面保守力場中應用數學原理式3-1,不僅可以導出描述氣、液、固(冰)自然體系的物態方程,而且在很寬的溫度範圍內對氣、液、固(冰)多種迥異物質的多項特性參量(含「相變和臨界現象」參量)進行定量計算的理論結果
  • 中學生需要知道的直線方程
    在自然界中,是誰提煉出直線這個概念?我不知道,但是他肯定是有用的。正常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同學會在初二下學期學一次函數的時候開始接觸,什麼是函數呢?是數字集合間的關係的體現,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就引入了圖像這種比較直觀的方式,也就是坐標系,直角坐標系,再清楚一點,平面直角坐標系。
  • 《數學提高》圓的標準方程和一般方程
    標準方程圓半徑的長度定出圓周的大小,圓心的位置確定圓在平面上的位置。如果已知:(1)圓半徑長R;(2)中心A的坐標(a,b),則圓的大小及其在平面上關於坐標軸的位置就已確定(如下圖)。根據圖形的幾何尺寸與坐標的聯繫可以得出圓的標準方程。
  • 愛因斯坦引力方程的推導——從簡單的論證中得到愛因斯坦方程
    a不依賴於m這一事實意味著上面的質量比是一個常數。由此可以推斷出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的大小相等。方程15:測地線方程中出現的克裡斯託費爾符號被稱為克裡斯託費爾符號克裡斯託費爾符號產生(在式14中)一個「表觀」加速度,它僅僅是用曲線坐標在笛卡爾坐標中描述線性運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