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流體運動的Navier-Stokes方程與湍流

2020-12-05 遇見數學

[遇見數學創作小組] 作者無言, 準大四,對世界充滿好奇。

當我見到上帝後,我一定要問他兩個問題——什麼是相對論,什麼是湍流 。我相信他只對第一個問題應該有了答案。——沃納·海森堡

▌引言

1963年,洛倫茲研究氣象系統時發現了被稱為洛倫茲系統的模型,簡單地說,它有著「蝴蝶效應」這一性質,系統對初值擾動異常敏感。(蝴蝶效應即得名洛倫茲吸引子的形狀與洛倫茲:「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也是所有混沌微分方程中最著名的。洛倫茨系統中出現的許多現象後來在許多領域被發現。這種非線性系統區別於線性系統的主要特徵被稱為混沌。

▲ 每條線都代表初值小變動後解的不同軌跡。

實際上,混沌現象在很久以前就被注意並得到了一定研究,本文聚焦於「經典力學的最後未解之謎」——湍流。

大渦用動能哺育小渦,小渦亦哺育子女,直到歸於粘性。——劉易斯·理查森

▌湍流

湍流至今沒有得到準確的定義,一般認為湍流是時間和空間上強烈變化、多尺度的、不規則的複雜非線性流體運動狀態。

▲ 視頻截圖自3Blue1Brown

最早注意到流體運動中湍流現象的是英國科學家雷諾。1883 年,他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液體在流動中存在兩種內部結構完全不同的流態:層流和湍流。體流速較小時,流動是分層的,與周圍流體無宏觀混合。而流速越過臨界值後,各個方向隨機的運動產生了,也就是有序流動中產生了大小不一的漩渦。

1922 年,理查森發現了湍流動能級串過程,即湍流在不同尺度間存在逐級能量傳遞,由大漩渦傳遞給小漩渦。而這一過程被理查森以詩歌般娓娓道來,即文章開頭的引言。

柯爾莫哥洛夫更進一步,提出 K41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能量從大尺度注入,沿著-5/3的直線向小尺度流動,漩渦不斷破碎,分裂,直到在足夠小的尺度轉化為內能耗散。

其中 E(k) 是能量的傅立葉變換,ε 是單位時間內耗散的能量, k 是波數,具體過程如圖。

▌Navier-Stokes 方程

一般認為Navier-Stokes 方程足以描述湍流,這個方程是流體的基本模型之一。

其中 u 代表速度,p 代表壓強。第一個方程來自牛頓第二定律,第二個方程稱為連續性方程,意義是不可壓縮流體是連續的(物質不會憑空產生或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對流項 (u·▽) u ,它代表慣性力,是方程非線性的來源,而粘性項 v △u 代表粘性力,可以說研究 N-S 方程性質就是判斷這兩項的搏鬥誰會贏。物理學家引進了所謂雷諾數來描述速度場,即

根據雷諾數的大小,可以分為兩種可能:

1. 雷諾數很小。這時粘性項佔主導,動能會耗散殆盡,流體流動相當溫和。

2. 雷諾數很大。這時對流項主導,湍流與激波產生,值得注意二維 N-S並不會產生湍流。

現在對N-S方程的研究成果表明,短時內N-S方程的解不會產生湍流,而這一結論是否可以拓展到長時尚不明確(目前想做到這一點需要加條件,這顯然不是物理上能夠讓人滿意的),上個世紀,一批數學家在假設速度場在有限時間爆炸的前提下對爆炸的集合(奇異集)進行刻畫,發現奇異集在一定意義上是相當稀疏的,Mandelbrot 曾經猜測湍流會展現分形性質; 實際上, Scheffer 在表示, 這一定理正是受到 Mandelbrot 關於分形的論文的啟發才證明的。有趣的事發生了,奇異集的豪斯多夫維數不大於5/3恰好與Kolmogorov理論中冪律的冪相同。以及,如果流體的速度場在某個時刻出現了爆破現象, 那麼它的應力張量和渦量也同時會爆破. 於是流體內會出現應力非常大的點, 也會產生越來越不規則的漩渦. 這顯然是湍流的重要特徵。

陶哲軒研究了平均化的N-S 方程,目前的數學工具不足以區分它與真正的N-S 方程,而這個方程即使初值光滑,也會在有限時間爆炸(動能趨向無窮)。只要初值合適, 能量從大小大致為(1+ε0)n(1+ε0)n的漩渦向大小大致為(1+ε0)n1(1+ε0)n1的漩渦傳遞, 傳遞時間大致是(1+ε0)5n/2(1+ε0)5n/2, 而傳遞的比率大致是(1+ε0)5n/2(1+ε0)5n/2。有趣的事又發生了,他以數學角度嚴格重建了柯爾莫哥洛夫的K41理論,這種交會可能會指引我們找到答案。

最後,我想引用[1]中的一段結尾。

物理學一直在啟發著數學, 但對於尚且沒有準備好的數學家來說, 這種啟迪總是很難參透. 自然界的基本規律用無聲的語言向我們訴說, 而我們仍舊需要作出相當的努力去理解它.

"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 但你們尚且不能領會." ——[約翰福音 16:12]

▌後記

對數學方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學習[2],從推導直指前沿,本文主要參考[1],湍流方面的著作有[3],混沌與動力系統方面[4]是一本優秀易懂的教材。湍流圖像來自視頻 3Blue1Brown 可視化湍流,推薦。

相關焦點

  • Navier-Stokes方程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徐曉平研究員在Navier-Stokes方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結果發表在《應用數學季刊》(Quarterly of
  • 納維-斯託克斯方程的來源
    1759年,瑞士數學家萊昂哈德·歐拉( Leonhard euler)推導出了套描述流體流動的方程。用數學的語言來說,流體是連續的非剛體物質。它可能是液體,比如流經船體的水,也可能是氣體,比如管道中流動的空氣。牛頓第二運動定律表明,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等於物體的質量乘以加速度。歐拉在此基礎上對流體行為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一套方程。
  • 例如大木星,數學家在扁平流體中徵服湍流
    湍流將平滑的流體分裂成混亂的漩渦,這種分裂不僅會導致飛機顛簸,也會對用來描述大氣、海洋和管道的數學原理造成影響。湍流是納維-斯託克斯方程控制流體流動的定律。它如此難解,以至於無論誰能證明它是否一直有效,都可以從克萊數學研究所獲得100萬美元獎金。湍流的不可靠性在於它用自身的方式使其變得可靠,湍流幾乎總是從較大的氣流中竊取能量,並將其引導到較小的渦流中。
  • 湍流與渦流的區別
    湍流與粘性有關,渦流有粘無粘都有可能發生。渦流可以很有規則的數學模型來描述,而湍流的數學模型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湍流是空間上不規則和時間上無秩序的一種非線性的流體運動,這種運動表現出一種高度複雜的三維非穩態
  • 數學上最複雜的公式——納維斯託克斯方程,到底困難在哪兒?
    1775年,歐拉大神決定換個口味,去研究了一個與力學相關的數學領域——流體力學。他從最基本的無粘性流體的特性開始,仔細研究了無粘性流體的運動與動量變化的關係,於是寫成一本《流體運動的一般原理》。書裡留下了一個無粘性流體力學領域最重要的基礎方程。這本書也是流體力學的開山之作。
  • 湍流研究中的困難與誤區
    ,因此說,既使解得了N-S方程,但也不可能真正解決湍流的數學描述問題,可見,要想真正解決湍流問題,不僅要重視平動問題,還應引入旋轉參量及旋轉磁場等要素。眾所周知,流體在運動過程中,相鄰流體之間會發生動量、能量和質量的交換和輸運。在層流狀態,這種輸運主要通過無規則的分子運動進行,在湍流狀態,則通過無規則的流體團運動進行。
  • 為什麼「湍流」是經典物理學最後的未解難題?
    雷諾數湍流中任一位置上的流體質點,除了在主流方向上有運動之外,在其他方向上還存在極不規則的脈動,但是儘管人類對於湍流特徵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於湍流運動的極端複雜性,經過300年的研究,但科學家對於湍流的研究並沒有取得太多實質性的進步
  • 流體力學NS方程推導
    自然界中宏觀情況的流體運動畢竟佔據大多數,NS方程限定了自己的適用條件為宏觀運動,採用稍微專業一點難度術語是流體滿足連續介質假設。連續介質假設成立需要滿足:所研究流體問題的最小空間尺度遠遠大於分子平均運動自由程(標準狀況下空氣的平均分子自由程在十分之一微米的量級,具體值可以參考分子運動理論),這在大多數宏觀情況下都是成立的,也是NS方程能夠廣泛採用的基礎,即使在湍流中
  • 首次證明:長達70年的,流體湍流理論!
    兩項澳大利亞科學家研究,首次證明了已有70年歷史的湍流理論。這些研究證實了一個具有開創性的理論,即大渦是由二維流體流動中的湍流形成。在二維流體流動中,大渦是由明顯的小渦混沌形成。從半導體中的電子到肥皂泡表面,再到氣旋等大氣現象,在各種系統中都可以觀察到被限制在二維中流動的流體。在這種二維流中,一個常見的觀察特徵是,流體從典型湍流的混沌旋渦運動開始。
  • 流體中失效的歐拉方程
    理想世界的流體方程1757年,數學家歐拉(Leonhard Euler)發現了後來被稱為「歐拉方程」的流體方程,這些方程描述了流體隨時間的演化,就像牛頓的力學方程描述撞球在桌子上的運動一樣。歐拉方程是一種理想化的對流體運動的數學描述,它們在一定的假設範圍內,模擬流體的運動。更確切地說,歐拉方程描述了流體中無窮小的粒子的瞬時運動。這個描述包括一個粒子的速度和它的渦量(即旋轉的速度和方向)。
  • 物理學最難的方程之一,解答獎金達100萬美元
    而這個物理界最難的公式,就是用於描述流體運動的納維-斯託克斯方程。 最近,一項關於納維-斯託克斯方程的最新研究得以發表。某種程度上,新的研究成果說明攻克這項千禧年大獎難題比預想的還要困難。為什麼用數學理論闡明這組方程是如此困難,甚至相比之下,用於描述奇特黑洞的愛因斯坦場方程都顯得更容易一些? 湍流,就是答案。
  • Neurons來襲 | 2分鐘視頻告訴你「小波湍流」技術如何模擬流體運動
    Neurons字幕組出品翻譯 | 大力 校對 | 雲舟時間軸 | 毯子 壓制 | 終結者字幕組
  • 湍流的描述方程LES-NS(大渦模擬) 和RANS (雷諾平均) 的區別
    為了在有限的計算機資源下模擬湍流,各種前輩大牛提出了幾種方法,包括了LES 和RANS。  LES,中文名大渦模擬,基本思想是對NS 方程進行某種過濾,然後只計算大尺度的湍流,而將小於過濾尺度的湍流用模型加以刻畫。數學上,小於過濾尺度的湍流表現為額外的應力項,稱為亞網格應力。現有的湍流理論已經有結論,幾乎所有的湍流在足夠小的尺度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 研究人員將流體力學與人工智慧結合,使湍流建模自動化
    打開APP 研究人員將流體力學與人工智慧結合,使湍流建模自動化 蘇黎世 ETH 發表於 2021-01-07 10:46:22
  • 世界級千禧難題— 「納維-斯託克斯方程」
    他的研究標誌著流體動力學的新裡程,不但有助解釋自然現象(如空中雲的運動、水中漾和浪的運動等),更有助解決技術問題,如水在河和管道中的流動以及船隻的表面阻力等。前面我們曾說到,在CFD流體力學中,最重要的方程就是納維-斯託克斯方程,這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方程,而是一個方程組,是在眾多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推動下產生的。
  • 流體動力學NS方程的哲學缺陷
    在2014年,我與好幾個學友談論過流體力學中的NS方程。眼下有空,也就把自身近幾年的思考簡述如下。就NS方程的推導及其所反映的客觀現象而言,NS方程是對流體微元在瞬時意義上變形運動的描述。而在方程中的忽略只是表明方程本身的局限性,並不能被看成是正確的(物理上真實的)。因而,總可以通過把尺度變小來把適當尺度的小渦考察進來。得到的好處是應力(或壓力)更接近於局部實測量,但是,由此所付出的代價是在NS方程中不斷的補充新的應力(或壓力)項。方程趨向於無限的複雜化。最後乾脆就是把流體動力學運動看成是一個統計學現象,從而,在哲學上是對其原出發點NS方程的否定。
  • 世界級千禧難題「納維-斯託克斯方程」:數學史上最複雜的公式
    ,這是屬於無粘性流體動力學(理想流體力學)中最重要的基本方程,是指對無粘性流體微團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得到的運動微分方程,它描述理想流體的運動規律。方程中只含有一個粘性常數。 1845年斯託克斯從連續統的模型出發,改進了他的流體力學運動方程,得到有兩個粘性常數的粘性流體運動方程的直角坐標分量形式,這就是後世所說的納維-斯託克斯方程。
  • 困擾人類200年,數學史最難最複雜的公式之一:納維-斯託克斯方程
    方程如下:(axD+bxD+c)y=f(x)(只是其中一種形式,還有泛函極值條件的微分表達式等),這是屬於無粘性流體動力學(理想流體力學)中最重要的基本方程,是指對無粘性流體微團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得到的運動微分方程,它描述理想流體的運動規律。奠定了理想流體力學基礎。粘性流體是指粘性效應不可忽略的流體。
  • 【流體】| 聊聊流體力學中的雷諾數
    雷諾數較小時,粘滯力對流場的影響大於慣性,流場中流速的擾動會因粘滯力而衰減,流體流動穩定,為層流;反之,若雷諾數較大時,慣性對流場的影響大於粘滯力,流體流動較不穩定,流速的微小變化容易發展、增強,形成紊亂、不規則的紊流流場。關於湍流,可以閱讀在下的這篇文章《CFD工程仿真中基本用到湍流模型,你真的深入了解過湍流嗎》,《Fluent提供了9個湍流模型,教你如何選擇》。
  • 流體力學野史
    後來納維和斯託克斯兩位數學家發現這個剪切應力跟流體擴散現象有一腿,因此兩位一起集成了兩個克服闢邪劍法的絕招:粘性和散度。通過粘度和速度散度的乘積就可以得到剪切應力。  流體粘性早在100多年前就被牛頓基於實驗驗證,但是歐拉方程局限於三維空間無法體現粘性,因此歐拉方程也稱為無粘流體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