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體動力學NS方程的哲學缺陷

2020-12-15 技術鄰CAE學院

在2014年,我與好幾個學友談論過流體力學中的NS方程。眼下有空,也就把自身近幾年的思考簡述如下。


就NS方程的推導及其所反映的客觀現象而言,NS方程是對流體微元在瞬時意義上變形運動的描述。在流體力學本構方程中的壓力是天外來客,在力學本質上,壓力的空間梯度是微元體慣性力的表徵。然而,在本構方程中,它是被置於變形應力的地位。從而,在哲學上,慣性力(牛頓意義上的)是沒有獨立地位的。這是因為,如果研究穩態流動,則壓力是產生變形力(流速空間梯度)的唯一原因(反之也然)。


微元體本身的絕對慣性速度(整體平移)是對流體應變沒有貢獻的,這個假疵也就由壓力來作為補賞項以各向同性應力的形式而出現了。就最原始的流體力學而言,壓力是由流體的物性及整體平移速度所確定的。而對於漩渦的研究也表明,漩渦的轉速(或是旋度)也是由局部整體的轉動速度所決定的。而這類局部整體轉動在局部效果上等價於局部整體平移,從而也反映為壓力的局部特徵。由於在這個局部意義上的整體是有強烈的局部尺度依賴性質的,所以對流體動力學學而言,尺度性是非常明顯的。

在大尺度上,如果整體的慣性平移被壓力所包容(速度梯度已消除的空間不變速度部分),那麼在此尺度下的局部整體轉動(小渦)就被忽略了。而在方程中的忽略只是表明方程本身的局限性,並不能被看成是正確的(物理上真實的)。因而,總可以通過把尺度變小來把適當尺度的小渦考察進來。得到的好處是應力(或壓力)更接近於局部實測量,但是,由此所付出的代價是在NS方程中不斷的補充新的應力(或壓力)項。方程趨向於無限的複雜化。最後乾脆就是把流體動力學運動看成是一個統計學現象,從而,在哲學上是對其原出發點NS方程的否定。


對於固體變形,整體的平移、轉動對應變沒有貢獻,從而也對應力沒有貢獻。這基本上是把運動中的固體等價於靜止的固體,哲學上認為:整體的平移、轉動對局部變形沒有貢獻。這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近似意義上)。但是,對流體這是明顯的無法接受的。然而,流體力學以引入靜水壓力的方式,在速度梯度為零時保持了應力的存在。這是區別於固體變形力學的。因而,我們可以認為,靜水壓力項在動力學方程上的意義是把整體的平移、轉動的物理效應以間接的方式給強行納入進來。


事實上,理性力學家在1965年前後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是:在整個連續介質力學中,以本構方程來區別流體物質和固體物質是形式上協調的,但是在物質定義上是不協調的。間接的認為,流體的本構方程是非理性的。其中,Truesdell則明確的在其專著中表明靜水壓力項的存在是力學理論無法講清的,只能作為一個經驗項被動的接受下來。


在回頭看NS方程的推導,壓力項是以隱含的方式被應力項所隱蓋的,從而其有效性是在迴避壓力的獨立物理意義而取得的,在實質上把流體微元等價於高速運動中的可變形固體微元。在這樣一個哲學意義下也就明確了:連續性方程是一個事後的補充辦法。


因而,我們可以看到這類做法是比較有成績的:把連續性方程看成是一個獨立方程(再本質上是補充一個關於局部整體慣性速度的約束方程),而NS作為變形力學方程。


事實上,如果客觀的看待一百年來的流體力學研究,那麼Truesdell對渦量的研究是要把局部的整體轉動從NS方程中剝離出來,認為它滿足其它的動力學方程(類似於角動量守恆類),而歐拉的流體力學方程基本上就是立足於角動量守恆的考慮。當然,NS方程也可以接近圓滿的表達渦動,但是付出的代價是變尺度的把渦搞成尺度上的分形屬性(嵌套結構)。在多個尺度上重複使用NS方程在力學理論上看是一種變通辦法,也是理論局限性的特徵體現。

另一類比較有效的辦法是先引入一個流矢量函數,既由它來定義流動的整體屬性,也由它來定義流體微元的變形屬性,這樣,與NS方程不同的是,對於流函數,有獨立的物理方程作為控制。目前,此類理論還在發展之中。可以把它概括為:修訂NS方程,至少引入一組關於流動整體屬性的動力學方程。


雖然有關的研究工作沒有明確的說明:光是NS方程不足於描述流體動力學方程(從而NS方程無唯一解,或無解),但是其隱含的理念是如此的。我記得多數的國際流體力學權威期刊 (Fluiddynamics) 接受文章的前提是:無條件接受NS方程,不接受反對NS方程的論文。不知現在是否還是如此。這是造成NS當前絕對主導地位的基本原因,而非是NS本身的威力。


因此,我認為(這也是我在研究中的論題),流體力學未來的進展在於:


  1. 在給定尺度下,整體的平移、轉動雖然對應變沒有貢獻,但是對於流動是有決定性作用的,需要有專門的運動方程來表達;
  2. 壓力的變化應與變形應力區別開來,從而,壓力不應是作為靜水壓力來表徵,而是作為以整體流速、渦度為自變量的二階張量來表徵;
  3. 固體的連續性概念不能簡單的移值到流體中,需要有新的數學表達形式,而這種表達方式更類似於以物理屬性為標準的辦法,而不是以實質性的微元流體來表徵。


總而言之,流體運動的複雜性在於我們無法把固體力學理論(變形力學)以一一對應的方式移值過去,也無法把質點系力學理論(拉氏力學,哈氏力學)以一一對應的方式移值過去,而必須是二者的某種組合。而這種組合又必須是物理學或力學原理所決定的,而不是我們簡單的分解為獨立的兩種運動的疊加(加法的或是乘法的)結構。


我認為,也只有在有了上述的大致結構後,熱力學量(熵,溫度)、化學量(化學反應)、及分子動力學效應(多相,多組分)等才能有比較可靠的理論途徑來進入對複雜流動問題的研究中。


無論如何看待NS方程,流體力學的高難度決定了它是本世紀的熱門研究課題。而把NS作為單一路徑的研究方案註定是令人失望的,而幾乎所有的研究者對修改NS的各類方案都是持懷疑態度的,更不用說形成前赴後續的連續攻關形勢了,而達成共識就是很遙遠的未來的事了。因而,多數力量還將是針對NS方程,但是無非是後人把半個世紀前後的前人所做的全部研究工作再來一遍而已,研究結論本身是不會變的,變的只不過是說法。從科學哲學上看,這是一個以NS方程為中心的邏輯怪圈。

來源:肖建華科學網博客

相關焦點

  • 流體力學NS方程推導
    0 引言 流體力學的NS方程對於整個流體力學以及空氣動力學等領域的作用非常顯著自然界中宏觀情況的流體運動畢竟佔據大多數,NS方程限定了自己的適用條件為宏觀運動,採用稍微專業一點難度術語是流體滿足連續介質假設。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光流體渦旋動力學方面取得新進展
    光渦旋是一種具有量子化軌道角動量的拓撲缺陷,在高維度光通信、量子信息學、光力學、拓撲光子學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在具有非線性相互作用的光流體(如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和超導態)中產生的量子化渦旋承襲了光流體的非線性,展現出渦旋之間相互作用的物理現象。而線性光場中的渦旋,如自由空間中的高階高斯光束,則被普遍認為是沒有相互作用的。
  • 流體中失效的歐拉方程
    理想世界的流體方程1757年,數學家歐拉(Leonhard Euler)發現了後來被稱為「歐拉方程」的流體方程,這些方程描述了流體隨時間的演化,就像牛頓的力學方程描述撞球在桌子上的運動一樣。歐拉方程是一種理想化的對流體運動的數學描述,它們在一定的假設範圍內,模擬流體的運動。更確切地說,歐拉方程描述了流體中無窮小的粒子的瞬時運動。這個描述包括一個粒子的速度和它的渦量(即旋轉的速度和方向)。
  • 平常的蒲公英,科學家卻用流體動力學,尋找蒲公英棒的最佳排列!
    平常的蒲公英,科學家卻用流體動力學,尋找蒲公英棒的最佳排列!來自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特恩特大學和比薩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利用流體動力學方程來尋找蒲公英中棒的最佳排列方式。在他們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研究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其研究及其成果。
  • 世界級千禧難題— 「納維-斯託克斯方程」
    他的研究標誌著流體動力學的新裡程,不但有助解釋自然現象(如空中雲的運動、水中漾和浪的運動等),更有助解決技術問題,如水在河和管道中的流動以及船隻的表面阻力等。前面我們曾說到,在CFD流體力學中,最重要的方程就是納維-斯託克斯方程,這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方程,而是一個方程組,是在眾多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推動下產生的。
  • 【遊戲流體力學基礎及Unity代碼(一)】熱傳導方程
    有些文章用尖峰波或者FFT模擬,但那畢竟是統計學方法,和流體力學還是不搭邊。其餘的文章倒是用了納韋斯託克方程,但那也僅僅是把納韋斯託克方程寫了一遍,好一點的還給仍你一些居複雜的代碼,對我等入門者來說實在是看不懂。
  • 描述流體運動的Navier-Stokes方程與湍流
    ——劉易斯·理查森▌湍流湍流至今沒有得到準確的定義,一般認為湍流是時間和空間上強烈變化、多尺度的、不規則的複雜非線性流體運動狀態。▲ 視頻截圖自3Blue1Brown最早注意到流體運動中湍流現象的是英國科學家雷諾。1883 年,他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液體在流動中存在兩種內部結構完全不同的流態:層流和湍流。體流速較小時,流動是分層的,與周圍流體無宏觀混合。而流速越過臨界值後,各個方向隨機的運動產生了,也就是有序流動中產生了大小不一的漩渦。
  • 流體力學的兩個方程
    流體力學核心有兩個方程,一個是質量守恆——連續性方程,一個是能量守恆——伯努利方程。
  • 納維-斯託克斯方程的來源
    1759年,瑞士數學家萊昂哈德·歐拉( Leonhard euler)推導出了套描述流體流動的方程。用數學的語言來說,流體是連續的非剛體物質。它可能是液體,比如流經船體的水,也可能是氣體,比如管道中流動的空氣。牛頓第二運動定律表明,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等於物體的質量乘以加速度。歐拉在此基礎上對流體行為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一套方程。
  • 「玻爾茲曼方程」精確描述宇宙原初狀態
    1872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玻爾茲曼創立了一套數學方程的解決方案,模型算法很好地描述了流體和氣體動力學,玻爾茲曼方程在當時的物理時代處於領先地位,玻爾茲曼當時設想了,在原子形態的物質和原子系統的動力學領域,唯一得到的理解方式是分析粒子碰撞之後的檢測數據,粒子的相互碰撞過程隱藏了揭曉原子物理學的答案。
  • 流體力學野史
    伯努利這位老大哥在日常實驗中發現管路裡面速度大了相應的壓強就會降低,善於記筆記的他在1738年出版水動力學書本時正式提出了流體速度與壓強呈現反比的關係。遺憾的是受限於自己數學語言不是很強悍,沒能給出具體公式。就寫信給附近的數學小王子歐拉助攻一下,在1752年給出了明確的數學公式。
  • 動力學和連續介質力學
    動力學  討論質點系統所受的力和在力作用下發生的運動兩者之間的關係。以牛頓定律為基礎,根據不同的需要提出了各種形式的動力學基本原理,如達朗伯原理、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頓原理,正則方程等。根據系統現時狀態以及內部各部分間的相互作用和系統與它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可預言將要發生的運動。
  • 伯努利方程的原理、理論知識、應用實例
    他是伯努利這個數學家族(4代10人)中最傑出的代表,16歲時就在巴塞爾大學攻讀哲學與邏輯,後獲得哲學碩士學位,17~20歲又學習醫學,於1721年獲醫學碩士學位,成為外科名醫並擔任過解剖學教授。但在父兄薰陶下最後仍轉到數理科學。伯努利成功的領域很廣,除流體動力學這一主要領域外,還有天文測量、引力、行星的不規則軌道、磁學、海洋、潮汐等。
  • 【遊戲流體力學基礎及Unity代碼(二)】用平流方程模擬染料流動
    寫出一個簡潔的數學公式,也就是一維平流/對流方程 等式左邊就是此網格下一時刻染料粒子密度相較於這一時刻的增長,而右邊a就是速度,偏微分代表此時刻此網格與前一個網格的密度差。真實世界中,dt和dx都是無窮小的,所以上面這個公式是絕對精確的。為了獲取一維平流方程的精確離散形式,我們要用到泰勒展開。你可以在各種高等數學書上找到泰勒展開的定義。
  • 結構動力學方程常用數值解法:方法概述
    對於一個實際結構,由有限元法離散化處理後,動力學方程可寫為:
  • 綜述:非晶中的動力學缺陷——流變單元
    在晶態材料中,由於周期性長程有序的原子排布,結構缺陷可以很好地被定義,並且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材料的性能。例如,基於經典的位錯理論,人們已經實現了對許多傳統晶態合金體系的按需調控並將其應用於極端服役條件,如航空航天、國防領域等。
  • 雷諾數的哲學意義
    它具有抽象的流動參數的哲學意義—無量綱的尺度。區別於物性參數為物質內在屬性的概念,雷諾參數是流動的內在屬性。在抽象意義上,它把流體的質量密度和黏性 (M),運動的幾何距離尺度 (L),宏觀的流動速度(距離/時間尺度)(U) 聯繫起來。抽象上看,它把時間尺度、空間尺度、物性參數的等價關係確定了下來。
  • 流體力學常用名詞術語中英文對照
    flow不可壓縮流體 incompressible fluid不可壓縮性 incompressibility不穩定性 instability布拉休斯解 Blasius solution部分相似 partial similarityC測速法 anemometry
  • 螺杆機械設計及三維流體動力學分析技術沙龍
    本次技術探討會聚焦於螺杆機械的熱力學預測和三維流體動力分析應用。眾所周知,螺杆機械轉子型線設計的複雜性和特殊性,使得藉助計算機輔助手段進行螺杆機械三維流體數值仿真的研究十分有限,幾乎無法獲得有效的三維流場的數值預測結果。
  • 科學家解析不同生物反應器流體動力學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些不同的方法產生了不同的流體動力學,致使實驗室成果升級到工業規模非常困難。 一個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通過將針對攪拌式生物反應器的分析技術應用於軌道搖晃生物反應器(OSB)的流體動力學分析,為兩者架起了橋梁。通過粒子圖像測速將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測量結果結合起來,該團隊重建了OSB流動的三維模型,並且明確了OSB內擬序結構的關鍵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