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析不同生物反應器流體動力學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本報訊 生物反應器被廣泛用於生物製藥和再生醫學行業。藥物研發依賴於繞著軌道型直徑搖晃的小型多孔板,而用於大規模生產的生物反應器通過攪拌產生晃動。這些不同的方法產生了不同的流體動力學,致使實驗室成果升級到工業規模非常困難。

一個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通過將針對攪拌式生物反應器的分析技術應用於軌道搖晃生物反應器(OSB)的流體動力學分析,為兩者架起了橋梁。通過粒子圖像測速將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測量結果結合起來,該團隊重建了OSB流動的三維模型,並且明確了OSB內擬序結構的關鍵特徵。他們日前在美國物理聯合會(AIP)出版集團所屬《流體物理學》雜誌上報告了這一成果。

「在最新研究中,我們利用了兩種不同的分解技術。這使得我們辨別出反應器內流體振蕩的主導模式。」論文作者之一Andrea Ducci介紹說,「第一對模式控制自由表面的移動以及細胞的通氣,第二對模式則同罐體的集流傳輸相關。」

搖晃的生物反應器提供了較低的剪切應力以及氧傳遞的完整自由表面。氧傳遞是一種柔和的渦流,對於培養哺乳動物細胞至關重要。本徵正交分解(POD)依據能量分出模式等級,而動態模式分解(DMD)根據頻率對其進行排列。Ducci介紹說,其團隊首次利用這些技術分析了OSB。

研究人員利用有限時間李雅普諾夫指數(FTLE)分析評估了反應器分散營養物的效果。同時,該團隊測量了OSB中流體的兩個不同弗勞德數(Fr)。Fr是無量綱量,將流動慣性和重力關聯起來並且被用於預測生物反應器內流體何時與其軌道同相或者脫節。(宗華)

《中國科學報》 (2018-03-15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 分子振動是構築物質結構、光譜及動力學的基石。在氫鍵或範德華力鍵合的弱相互作用體系中,分子不停地振動轉動、斷鍵成鍵,形成各種動態的瞬態結構和柔性多變的勢能面,給理解分子振動模式的貢獻造成了極大困難。因此,精確解析分子振動對紅外光譜及動力學的作用機制是科學家們長期以來的夢想,目的是獲得分辨較好的實驗紅外光譜,以及需要可靠的理論方法精準計算紅外光譜的譜峰位置和相對強度。
  • 中外科學家首次解析小麥適應性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紅色標記為材料採集地  山東農大供圖 進化峽谷野生二粒小麥同域物種形成模型  山東農大供圖 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被認為是驅動生物遺傳多樣性和新物種形成的主要成因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等團隊在小麥物種進化領域的重要突破,闡明了同域情況下野生二粒小麥生態適應性進化機制,首次搭建了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下植物同域物種形成機制模型,同時為小麥野生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提供了理論參考。
  • 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增生型造山帶的形成機制與造山模式一直以來是地球科學的熱門研究課題。中亞造山帶位於西伯利亞、東歐、塔裡木以及華北克拉通之間,是研究增生造山機制的天然實驗室。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地質對比計劃多次立項研究中亞造山帶的構造演化,提出了多島弧拼貼模式,有效解釋了多個巖漿弧、微陸塊並存的構造格局。
  • 科學家提出新粒子生成物理機制新解釋—新聞—科學網
    湍流發展對新粒子形成過程的影響示意圖 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刊發北京師範大學雲-氣溶膠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有關新粒子形成和增長的最新研究發現,他們在傳統化學機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物理成核機制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新聞—科學網
    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 11月20日,《科學》刊發的一篇論文嘗試回答了這些問題。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
  • 科學家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吳蓓麗研究組供圖)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趙強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Denise Wootten研究團隊合作,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油菜籽粒含油量是油菜重要的性狀之一,籽粒含油量的遺傳機理解析對於高含油量品種的選育以及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食用油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2月10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郭亮課題組與謝為博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中心主任畢國強介紹說:「隨著生物、物理、化學、信息等交叉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取和分析大量腦數據信息的能力飛速發展,可以說腦科學研究正在進入資訊時代。 為大腦繪製高清「地圖」 「要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首先就需要將腦內千億個神經細胞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呈現出來,就像給大腦繪製一張高清地圖。」中心副研究員徐放介紹道。 腦圖譜解析是神經科學研究十分重要的領域,是世界各國「腦計劃」的重點研究方向。
  • 科學家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新聞—科學網
    ,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此項研究工作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思路。然而,由於冰的結晶過程非常迅速並且難以控制,精確解析微冰結構和形成機制仍是一個巨大的科學難題。研究水分子如何一步步成長為水分子團簇、液態水和冰的過程,對理解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至關重要。紅外光譜是研究物質結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與離子團簇不同,中性水團簇由於缺乏電荷、難於探測而實驗研究甚少,因此,實現質量選擇的中性水團簇的紅外光譜研究是科學家長期以來的夢想。
  • 測序解析光合作用背後的機制
    測序解析光合作用背後的機制   生物通報導 在近日召開的國際植物和動物基因組大會上,孟山都基因組分析中心的研究人員Todd Michael介紹了他們如何利用Ion PGM測序儀對玉米石
  • 工程流體力學家康振黃:讓生命之花燦爛—新聞—科學網
    (一)首次提出並創立新學科——心瓣流體動力學。 心瓣流體動力學是上世紀80年代才形成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分支,它是心血管系統流體動力學領域中形成較晚的一個分支學科。心瓣流體動力學研究心瓣流場中的血液流動及其響應。它的研究目的或作用,一是了解天然心瓣的結構與功能;二是幫助對瓣膜病變及其併發症的診斷與研究;三是指導人工心瓣的研究與開發,儘量做到最真實地模擬天然心瓣。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藍藻學名藍細菌,其光合作用在地球大氣環境有氧化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無機態的碳進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徑。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 厭氧膜生物反應器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研究
    [摘 要]目前厭氧膜生物處理技術被認為是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研究熱點之一,它結合了厭氧生物處理與膜過濾系統,從而具有運營成本低、易於管理控制及剩餘汙泥產率少等優點。但是,也面臨著諸如鹽度積聚,抑制物質和膜汙染等挑戰。本文綜述了厭氧膜生物反應器的基本原理和構造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為高濃度有機廢水的處理提供相關建議。
  • 流體動力學NS方程的哲學缺陷
    最後乾脆就是把流體動力學運動看成是一個統計學現象,從而,在哲學上是對其原出發點NS方程的否定。對於固體變形,整體的平移、轉動對應變沒有貢獻,從而也對應力沒有貢獻。這基本上是把運動中的固體等價於靜止的固體,哲學上認為:整體的平移、轉動對局部變形沒有貢獻。這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近似意義上)。但是,對流體這是明顯的無法接受的。
  • 平常的蒲公英,科學家卻用流體動力學,尋找蒲公英棒的最佳排列!
    平常的蒲公英,科學家卻用流體動力學,尋找蒲公英棒的最佳排列!來自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特恩特大學和比薩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利用流體動力學方程來尋找蒲公英中棒的最佳排列方式。在他們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研究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其研究及其成果。
  • 科學家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沈兵教授團隊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合作,在細胞離子通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解析了Tim23
  • 藻類演變趨勢及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 據了解,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因此,確定既控制發育信號又控制免疫信號的關鍵調節機制對於最大化生產率至關重要。12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區劃所)最新成果,解析了玉米信號開關分子G蛋白對發育及免疫信號的雙重調控機制,為平衡發育及免疫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