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萬年前的一個午後
非洲衣索比亞
溫潤的風越過高原
吹向東南方的阿法爾盆地
在這裡大片的森林中,潺潺的小溪旁
生活著一群聰明的動物
他們喜歡這裡的氣候,樂意在這裡高聳的樹木上築窩
古猿lucy和她的家人們就生活在這裡
一次意外中,她從樹上跌落
摔斷的肋骨破壞了內臟,她死了,如同塵埃一樣渺小
南方古猿群居復原
1859年,英國倫敦
50歲的達爾文發表了驚世巨著《物種起源》
在完成了自己的環球考察多年以後
提出了一種「人是猴子變的」奇怪觀點
之後的兩個多世紀裡
古人類化石不斷在地層中被發現
人科進化樹
註:紅色區域為南方古猿阿法種至智人進化路線,這一路線也出現了多次分叉,這裡未展現
1974年11月24日,阿法盆地內的一處斜坡上
美國人類學家約納森和他的助手
發現了一些擁有散碎的肋骨和頭骨的女性古猿化石
激動的科學家為她取了個美麗的名字
Lucy(露西),靈感來源於60年代披頭四歌曲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這位身高僅1.1米的南方古猿
普遍被科學家稱為「人類之母」
而她與「人」的關係
則是一個很長的故事
起源
5.4億年前,寒武紀
沉寂了約40億年的地球
許許多多的生物突然開始出現
這種被稱為生命大爆發的現象
讓地球第一次熱鬧起來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澄江動物群生態復原
寒武紀之後漫長的地質歷史中
地球上的生物經歷了五次大滅絕
約6500萬年以前,造物主又一次展示了他的神威
恐龍滅絕,稱霸者易主
從此,那些擁有脊椎,可以直立行走
大腦容量較高的猿
開始了在地球上「耀武揚威」的旅程
儘管這一過程,還需要再經歷數百萬年的進化
地球地質年代及生物滅絕時間軸
註:地球在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後經過了五次生物大滅絕,新生物不斷出現與滅絕,古人類在400萬年左右從古猿進化而來
第一次飛躍
我們已無法證明,400多萬年前的那隻南方古猿
是出於何種目的第一次站了起來
它或許是無意,只為了摘枝頭的野果
它或許是有意,想嘗試著一種新的姿勢
他的一小步,是整個人類進化的一大步
數百萬年以後的人類,將此定義為自己與猿的最初差別
這是人類進化的第一次飛躍!
「Lucy」出土骨骼及身體復原圖
1972年在阿法盆地發現的南方古猿阿法種「lucy」
骨骼完整度達到了40%
擁有骨骼中難以保存的肋骨和頭骨
外翻的膝蓋證明她已經可以直立行走
牙齒的磨損證明她已經成年
lucy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祖先
人類進化圖譜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
不謀一世者,不可謀一時
但神聖的自然選擇中,人類可主動的少之又少
進化的歷程並非環環相扣
而成為主幹的那枝永遠朝向著陽光
三百萬年前,地球的溫度開始下降
溫潤的阿法盆地變得寒冷,森林變為草原
樹上的野果越來越少
那些難以適應的古猿開始死亡
而身材粗壯的古猿因為更加適應直立行走
他們學會了使用尖銳的石頭
學會了在土裡尋找食物
自此,更加優秀的古人類-能人登場了!
古人類腦容量對比
能人的大腦容量可達700ml
腦容量的提升被認為是人類進化的重要標誌
1962年,東非肯亞石器層底部出現的能人頭骨化石
證明這些人已經可以使用石器
一位生活在180萬年以前的「能人」上頜骨化石
註:根據美國堪薩斯大學對該名生活在坦尚尼亞的奧杜威峽谷的能人上頜骨的研究,發現其牙齒中向右的斜紋較多,應為在右手使用工具時留下的痕跡,發現了一名早期的「右撇子」
第二次飛躍
約180萬年以前,直立人開始出現
直立人的叫法不意味著他們首次直立行走
而是他們終於可以挺起胸膛
挺起胸膛,自然心向遠方!
在寒冷的環境中
為了尋找更溫暖的家園,為了尋找更多的食物
他們成群結隊的向著未知出發,走出非洲
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第二次飛躍!
古人類遷徙路線及時間
地球的環境變化孕育了人類
人類在對環境的適應中造就了自己!
米蘭科維奇理論認為全球日射量變化影響了古氣候
新生代(65個百萬年)以來
地球在最初經歷了數百萬年變暖過程後
溫度逐漸變冷,開始進入冰期時代
極點至赤道的溫度差增大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開始快速隆起
新生代以來全球底棲有孔蟲氧同位素曲線及始新世-漸新世海陸格局(57-27ma)
註:在溫度升高時,底棲有孔蟲氧同位素含量呈負增長,反之,溫度下降,氧同位素含量呈正增長
250萬年以來的第四紀冰期活動
是與人類活動最為相近,關係最為密切的冰期
由於環境的變化
這一時期的直立人開始被迫走出非洲
他們走向歐洲,走向亞洲,通過陸橋走向美洲
我國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北京人均屬直立人
北京人的大腦容量可達1088ml
他們是已知最早的用火者
智人頭部復原圖像
約20萬年以前,智人出現
人如其名,智人的腦容量達到了1300ml
早期的智人包括德國尼安德特人,中國陝西的大荔人
他們已經學會取火,顯著的大鼻子是為了應付寒冷的天氣
三萬年以前,尼安德特人滅絕
取代尼人的是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擁有更高的智慧
他們身材高大,已經會製作靈巧的更加高級的工具
我國的晚期智人遺址包括山頂洞人、資陽人、柳江人等
中國的部分古人類遺址分布
註:此圖只標出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古人類遺址
有趣的是,如同中國歷史中王朝更替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一樣
在鴻蒙未開的年代裡
古人類的出現周期與古土壤的形成時期有著較好的契合
科學家通過研究中國寶雞某地的古土壤剖面發現
剖面中出現的11次古土壤旋迴較好對應了一些古人類生活的時間
土壤的優劣決定了食物的供給
進而影響到整個種群的發展
註:如下圖,古土壤與直立人及智人有較好對應
同時圖b顯示,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交替時期多為溫度下降的及溫度較冷的時期
中國寶雞黃土-古土壤剖面及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與氣候變化關係
那麼真正成為地球主宰的現代人
是怎樣進化而來的呢?
是非洲的晚期智人遷徙到各地
還是各地的智人自身進化而來
科學界目前還沒有定論
但可以確定的是,人類之所以發展至今
正是在環境的變化中不斷使自己適應
這種適應,是變成了強大的自己
我們的祖先,與野獸搏鬥
冒著風雪,跨過冰川
不斷進化,不斷進步
最終蛻變為創造輝煌文明的物種!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所有向上的過程
都是痛苦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童金南. 古生物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8-162.
[2] 拓守廷, 劉志飛. 始新世—漸新世界線的全球氣候事件:從「溫室」到「冰室」[J]. 地球科學進展, 2003(05):40-45.
[3] 劉嘉麒, 呂厚遠, 袁寶印, et al. 人類生存與環境演變[J]. 第四紀研究, 1998(01):80-85.
[4] 吳新智. 尋找人類祖先的足跡:智人[J]. 科學, 052(1):18-20.
[5] 劉小明. 地球氣候對哺乳動物更替及人類進化影響[J]. 生物學通報(7):5-9.
[6] 陸鈞,陳木宏. 新生代主要全球氣候事件研究進展[J]. 熱帶海洋學報(6):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