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都是社會中的一分子,一條條看不見的線條把我們串聯在一起,我們並不孤獨。把宇宙中的星球當成人類,可能就會感到孤獨了,因為彼此之間的距離都是以光年為單位,恆星的體積普遍是行星的好幾百倍,差距顯而易見。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恆星,而比鄰星則是第二近的恆星。
天文學家經常觀測比鄰星,也會調動蓋亞衛星對其進行監測。對於我們而言,比鄰星的最大價值,就是提供了恆星之間相互作用影響的樣本。
而就在科學家們興致勃勃的研究它的數據時,歐洲南方天文臺悄悄制定了一個計劃,代號為「黯淡紅點」。該計劃是想要尋找半人馬座內的類地行星,而比鄰星附近的恆星系統,更是重點關注區域。天文學家們想得沒錯,果然有一顆類地行星在比鄰星附近,名字是比鄰星b。
時至今日,人類已經發現了不少類地行星,而比鄰星b就是為數不多的,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比鄰星和它真的像極了太陽和地球,比鄰星的體積和質量都不如太陽,所釋放的能量也是如此。比鄰星b雖然和它距離較近,卻沒有受到能量幹擾,其表面溫度和地球相仿。這是個非常好的信號,溫度適宜說明液態水有存在的可能性。
水源、溫度和大氣層,這三大條件加在一起,誕生出生命不是什麼難事。
那如果真的有外星生命,以人類目前的科技,能不能找到它們的蹤影?
估計很多人都會說不能,下意識地認為人類目前的科技還比較落後,畢竟咱們製造出來的旅行者一號飛行了40多年,還沒有飛出太陽系。太陽系的直徑不過1光年,連它都飛不出去,距離地球4.2光年的比鄰星b怎麼可能抵達?這樣的想法其實是陷入了思維死角,我們直接去比鄰星b上現在還不行,但我們可以用別的方法找到外星生命。
在南美洲的智利,一座耗費了天文學家無數心血的工程正在建造,這就是歐洲極大望遠鏡工程。其主鏡直徑為39米,建成之後的它,將成為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繼承者,光是清晰度就能提高16倍!
屆時,100光年之內的星球將無所遁形,距離4.2光年的比鄰星b也不例外。地表環境、大氣層的構造、水資源的分布和反射光譜,全部都會記錄下來。這是為探索外星生命所做的準備工作,接下來的工作才是重頭戲。
生命在活動時,和生存環境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物圈,地球就是例子。離開了生物圈,生命也將不復存在,這是科學界的共識。假設比鄰星b上存在生命,那就會有一個完整的生物圈。生物圈的直接表現就是大氣層的結構,各種氣體的含量保持著一個較為穩定的值。
科學家們認為應該以地球生物圈為模板,如果一個星球存在液態水且溫度適宜,氧氣等氣體的含量也保持在一個固定的區間內,那存在生物圈的概率便超過了八成。
值得一提的是,霍金生前積極推動的突破攝星計劃目前正在準備,比鄰星b是最先選擇的目的地之一。突破攝星計劃的探測器採用了光帆技術為推動力,速度不是傳統的化石燃料能比較的。所以真的不要小看人類的科技,比鄰星b上要是真有外星生命,找到它並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