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比鄰星b炒房之前,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2020-12-08 果殼網

(水白羊,Ent/翻譯)兩年前,我們發現了第一個地球大小的行星——克卜勒186f。它舒適地公轉在恆星的「宜居帶」裡。它的太陽是克卜勒186,昏暗而遙遠,比我們所希望的冷了一些,不過還是有生命的潛力。但不管怎樣,克卜勒186f已不再是「最佳宜居候選世界」中的一員了。

比鄰星的周圍有一顆可能適合居住的行星。圖片來源:Hubble ESA/Flickr

還有你們:克卜勒-62f,格利澤- 667c,克卜勒-452b。是,每一個都那麼迷人,但是每一個又總有那麼些不盡人意的地方:要麼你們的太陽太昏暗,再過幾十年也看不清楚;要麼和地球比你們的個頭實在太大,我們都不確定你們是不是真的是巖質行星。所以,都給我靠邊站!新選手已經上場了,它叫比鄰星b(Proxima b)。它的質量下限只比地球高30%,很可能是個真正的巖質行星;它的軌道就在恆星的宜居帶裡。

更棒的是它的太陽——比鄰星(Proxima),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沒有之一。4.3光年的距離是克卜勒 186f的1/130,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對比鄰星b垂涎三尺。用不了十年我們就能給它拍照,搜索生命的跡象。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這頭正在建設的39米大的巨獸,到2024年就能從智利仰望星空了。這架望遠鏡將能直接看到比鄰星b的真容,不用再像別的行星那樣靠間接方式去推斷它的存在。這就給了天文學家們誘人的機會去探查比鄰星b的大氣層和地表。我們可以直接搜尋水甚至地表生命的跡象了。

但是——總得有一個但是——它不是你所想像的那種「宜居」行星。現在還不是。

關於比鄰星b,我們到底知道了什麼?

(1)我們只知道它質量的下限,不知道真實質量

此次探測到它的方法,叫做「徑向速度」法:我們看不到行星本身,但是行星的引力會對它的恆星有微弱的影響,從而改變太陽的運動。然而,我們只能看到恆星一個方向上的運動,看不到另一個。

這就像是我們想看熱氣球影子的位置來判斷它的運動。我們很有可能低估了氣球移動的距離,因為它上下移動不會改變影子位置。我們可能覺得氣球水平移動了這麼一點路程不費什麼力,但其實它費了很多力去爬升了很大距離。比鄰星b,或者任何依靠徑向速度法找到的行星,都有這個問題:它很可能其實很重,但大部分引力是在把恆星往「上」拉,而沒被我們發現。

現在我們還不知道比鄰星b的軌道是什麼樣的。如果它的位置正好對上了,那麼它的重量確實就是1.3個地球。如果它的位置不對,那麼完全有可能超過地球的70倍,變成木星那樣的氣態巨行星。假如軌道是純隨機的,那麼「中間」的可能性大約是2.6個地球。

不過,純猜的話,它是巖質行星的概率確實比較大。有一個經驗規則是,直徑不超過1.5倍地球的行星通常是巖石而不是氣體。如果巖石成分和地球差不多,那麼這個規則對應的質量就是4.5個地球,比2.6大。但是這依然還是猜測,只是給了一個樂觀的理由而不是真正的依據。

(2)我們只知道它的軌道位置,不知道大氣層情況

比鄰星b位於「宜居帶」裡,這意味著它接受的光和熱,與地球相差不太多。它距離比鄰星很近,但比鄰星本身又是一顆很弱小的紅矮星。綜合起來,比鄰星b接收到的光和熱,是地球的三分之二:一個相當不錯的數字。

問題是,決定一顆行星表面溫度的,不光有它的位置,還有它的大氣組成。而我們對比鄰星b的大氣層一無所知。

換句話說,「宜居帶」是個糟糕的名詞,位於這裡的行星並不自動變得「宜居」。

2014年,人們發現了一顆距離我們僅16光年的行星Gliese-832c (當時也引發了媒體的熱炒)。它的位置正好在宜居帶的內側。然而,這顆行星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它的質量是地球的5倍。有如此質量,它完全能吸引一個十分稠密的大氣層。就算它的大氣組成和地球一樣,其中的溫室氣體也足以造成強烈的溫室效應,足以讓所有的水蒸乾,變成類似於金星的面貌(應該沒有人會認為金星是宜居的,人類發射到金星大氣層裡的探測器都沒幾個活下來)。

(3)我們只知道觀測到的一個信號,不知道它是不是一定真的存在

記性好的人可能會覺得這一切關於比鄰星的新聞似曾相識。你們沒錯:2012年,在半人馬座α星B的周圍就曾經「發現」過一個地球大小的行星。(半人馬座α是一個三星體系,分別稱為A、B、C,而C就是此次的主角比鄰星。)然而,後續的數據分析表明這是一個信號假象,因此這一發現被撤回了。

這種烏龍算不上常見,但很正常。畢竟和恆星比起來行星很小,能帶來的擾動也很小;而擾動又不止它一種,耀斑黑子等等都能帶來。而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紅矮星正是以巨大耀斑而出名的——有些超級耀斑爆發甚至能在幾分鐘內令亮度加倍。(這也讓比鄰星b遭受了數百倍於地球的X射線轟擊,倘若它沒有磁場保護,那它的大氣就會很快被剝光;但此刻我們暫時不討論這個問題。)

比鄰星b的數據看起來是不錯的,有樂觀的理由;但是這畢竟是紅矮星,還是需要其他的獨立觀測才能最終把假信號排除。不過等到歐洲極大望遠鏡建成的時候,我們將能直接看到它,也就能沒有絲毫疑義地確定它的存在與否了。

事實上,那時候我們大概就能解決以上全部三個問題,畢竟比鄰星離我們太近了,它會是第一個被我們真正理解的地外行星。讓我們在此樂觀一點,暫時認定這幾點都不是問題吧——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要怎樣的它才能真的適合生存。

異星太陽生存手冊

這是用普通單眼相機長時間曝光疊加後得到的一張半人馬座星空。左側的亮星是半人馬α的A和B,它們距離很近,形成一個肉眼和小望遠鏡無法區分的單一亮斑。右側的亮星則是半人馬β。比鄰星(也就是半人馬αC)雖然因為引力的關係而劃入半人馬α,但其實和AB有一點距離:圖中紅圈圈住的位置就是它。Skatebiker/ Wikimedia commons

比鄰星b和地球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們的太陽:它們的過去截然不同,未來也不會一樣。我們的太陽是個明亮慵懶的黃色恆星。在未來的大約50億年中,它會逐漸變成一顆狂暴的紅巨星,吞沒地球的軌道。比鄰星就不一樣了,它是一顆焦躁的紅矮星,只有太陽1/10的體重,亮度也只是太陽的1/700。它還要和比鄰星b再做4萬億年的好夥伴。

地球的誕生經歷了大約1億年和無數的碰撞,等到終於成型的時候,太陽已經進入了穩定期,也就是所謂「主序」:由內向外的熱壓和由外向內的引力達到了平衡。但是,比鄰星b的形成很可能就比地球快多了,也許只用了幾百萬年;相比之下它的太陽卻用了幾億年的時間才進入主序。在這幾億年的時間裡,比鄰星比今天亮很多;隨著它逐漸安定下來,它的宜居帶也逐漸向內收縮,最終才覆蓋了比鄰星b的公轉軌道。換句話說,比鄰星b曾經在非宜居帶毫無生機的熾熱軌道上度過了大約一兩億年的時光!

把一個巖質行星放在這樣的軌道上烘烤,本來能像地球一樣孕育生命的星球也可能會變得像金星一樣乾枯荒涼。比鄰星b是不是也經歷過這樣的遭遇呢?

肖恩·雷蒙德(Sean Raymond)的團隊進行的一項研究模擬了這個過程:在進入宜居帶之前,比鄰星b可能被蒸走了1「地球水」(也就是地球表面所有水的總量)。不過它的地幔裡可能也像地球一樣還有備用的水源。地球的地表之下就有大約0.3-10個「地球水」的儲備。假如我們的整個海洋突然被挪進了太空,從火山中噴發出來的氣體還能補回一些失去的水分。

圖片翻譯自:planetplanet.net

不過我們不知道這個星球上最初有多少水,因為我們不知道整個星系是如何形成的。比鄰星在最初的時候可以比地球更乾燥,可以比地球更溼潤,也可以差不多。它的地表可能最初有兩份的水量,最後只剩下一份;也可能最初有100份,最後剩下99份;也可能最初就只有半份,最後一片乾涸。我們無從得知。

不過討論總得繼續,假設比鄰星b在進入宜居帶的時候還有一些水分,也有它的大氣層。那這個星球的氣候會是什麼樣的呢?

雷蒙德的團隊通過一系列針對比鄰星b的3D模擬探索了不同條件下可能出現的情況。結果五花八門,比鄰星b上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氣候,完全取決於至少三個因素:地表的水量,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我們模擬的時候全部作為二氧化碳處理),以及星球的自轉。

地球轉得很快,這你大概能注意得到。每繞太陽轉一圈,地球會自轉365圈。比鄰星b可就不一樣了。它離它的太陽太近了,潮汐力令比鄰星b的自轉只有兩種可能:要麼同步自轉,永遠只有一面向著它的太陽,像月亮繞地球;要麼自轉和公轉被軌道共振鎖定,每公轉2周,自轉3周,像金星繞太陽。比鄰星b的自轉肯定是這兩種狀態當中的一個,只是我們還不知道是哪一個。

如果這顆星球的自轉是同步的,那麼它的表面就一定有一個熱點區域,它的太陽時刻照耀著那裡,終日烈日高懸。而另外半球則終日不見陽光。如果這顆行星上只有少量的水——譬如平鋪在整個星球上不到10米深——那麼寒冷黑暗的那半邊就可能存在湖泊,不過「日不落」的這半邊就不會有液態水的存在了。它將會是一種「眼球行星」:白天黑夜兩個半球涇渭分明。但如果大氣層太薄,水就會以冰的形態被封存在寒冷黑暗的那半邊星球,這樣的「眼球行星」就相對更惡劣一些。如果大氣層太厚呢?那所有的水都會蒸成水汽,被困在大氣層裡。

冰眼球」版比鄰星b。在這個版本裡,它擁有全球性的海洋,大氣層的組成和厚度都和地球相當。圖像來源:Martin Turbet / LMD

如果同步自轉的比鄰星b上的水遠比10米深來得多,那在「日不落」的半球也同樣可能存在湖泊,甚至是覆蓋全球的大洋。依大氣條件不同,這種情況下也可能出現冰蓋,甚至整個星球都可能變成冰封的眼球行星,只有那個最熱的熱點地區附近會有融化的水面。

如果比鄰星b的自轉不是同步的,那這個星球上最熱的就是赤道區域。這時如果星球上只有少量的水,就會有沿著赤道形成湖泊;如果有大量的水,就會出現覆蓋全球的大洋,而赤道附近的水溫最高。大氣層很薄的時候,兩極也會出現冰蓋。然而與同步狀態不同的是,這時的星球會面臨全球封凍的風險(就像進入了永恆的冰河期)。不過這種情況只有當水量充沛,大氣層又非常稀薄的時候才會出現。

如果比鄰星b的自轉不是同步的,那麼這顆星球上最熱的地方就在赤道帶上。圖像來源:Martin Turbet / LMD

自轉很重要:比鄰星b在不同大氣二氧化碳強度條件下可能出現的所有氣候情景。圖片翻譯自:Martin Turbet / LMD

總而言之:比鄰星b在很多的情況下都能擁有地表水。當然,前提條件是它在恆星還處在狂躁的青春期時存了些水下來。還有另外一個可能影響適宜居住的障礙,那就是比鄰星b接收到的能量輻射。與地球相比,那裡的X射線強度高了250倍,極紫外光強度高了30倍。我們不知道這些輻射會對這個星球的大氣層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不過,應該不會把生命的存在一票否決。

也許這就是我們一直在等的那顆行星,或者也可能不是。但無論如何,我們很快就能知道了——就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時間裡。

題圖來源: Hubble ESA via Flickr

(編輯:Ent)

相關焦點

  • 太陽膨脹之後,我們要去哪裡?比鄰星怎麼樣?
    地球是一顆宜居行星,但遺憾的是它並不會永遠都是一顆宜居行星,因為一切都處於運動和變化之中。太陽作為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恆星,是地球生命賴以生存的基礎,可太陽雖然叫做恆星,卻並不會恆存永續,終有一日太陽也會熄滅。 太陽一旦熄滅,地球生命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石。不過我們等不到太陽熄滅的那一日,因為太陽在熄滅之前先會膨脹為一顆紅巨星,體積會急劇增大,足以吞噬掉地球軌道。
  • 比鄰星b不孤單——過年就要熱熱鬧鬧
    這個行星系統還包括一個稍小的比鄰星b(上圖左側),於2016年被發現。 Credit:Lorenzo Santinelli 比鄰星b的獨生子女生活一去不復返了。 故事要從2016年8月說起。
  • 到達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需要多久
    在其他恆星係為人類找到新的棲息地,首批移民將面臨無數困難,但是,這一切都取決於他們能否首先到達系外行星。 比例星 比鄰星的行星比鄰星b距離地球僅4.2光年,它環繞運行在比鄰星宜居地帶,它有望成為支持地外生命的最佳候選星球
  • 我們所知道的最近的比鄰星b,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像地球
    【內容簡介】:比鄰星 b 是太陽附近已知的最有趣的行星之一,最新觀測顯示,這顆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外星行星,比科學家們想像中的更像地球。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距離地球僅4.2光年的比鄰星b,僅比我們的地球打17%。
  • 「地球2.0」比鄰星b上或存在外星生物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1日報導,歐洲南方天文臺近日宣布在恆星比鄰星周圍發現一顆宜居行星,被命名為比鄰星b。而這一發現再次使外星人的存在成為可能。科學家之前已經發現過上千顆外星行星,但是與其他不同的是,比鄰星b距離地球只有4光年,也就是25萬億英裡(約20萬億公裡)。
  • 比鄰星b被潮汐鎖定沒法宜居?科學家:超算模擬結果是這樣的
    我們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周,大約需要365天,而比鄰星b環繞其主恆星公轉一周大約僅需要11.2天。公轉周期的長短,即是離主恆星距離遠近的體現。比鄰星b公轉周期很短,說明它離主恆星的距離很近。如果在我們太陽系內,公轉周期僅為十來天,意味著這顆行星的溫度很高,不可能適宜孕育生命。
  • 地球去流浪 比鄰星是個好歸宿嗎
    原標題:地球去流浪,比鄰星是個好歸宿嗎 你可曾想過,如果沒有了太陽,地球的歸宿將是哪裡? 科幻作家劉慈欣或許想過這個問題,他在科幻小說《流浪地球》中寫到,當太陽生命走到盡頭,人類唯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恆星際移民——將整個地球「甩出」太陽系,向著半人馬座比鄰星進發。
  • 比鄰星b附近可能有「超級地球」作伴
    繼2016年在比鄰星附近發現比鄰星b之後,天文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這顆恆星附近可能還存在另一顆行星——比鄰星c。相關研究日前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比鄰星是太陽最近的鄰居,離我們只有大約4.2光年。自從在比鄰星旁邊發現第一顆行星後,研究人員就在疑惑:會不會還有第二顆?
  • 離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比鄰星b,比我們以前想像中的更像地球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三體世界」中,「半人馬座α星A」和「半人馬座α星B」是一個穩定的雙星系統,而比鄰星則在大約1.3萬個天文單位外圍繞著這個雙星系統轉行,因此這三顆恆星的運行規律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雜亂無章。
  • 離太陽最近的比鄰星或許擁有第二顆系外行星,來認識一下比鄰星c
    比鄰星b可能終究並不是比鄰星唯一的行星。2016年8月,天文學家宣布一顆大致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圍繞著紅矮星比鄰星,這顆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運轉。比鄰星距離我們僅有4.2光年遠(為便於比照,銀河系的銀盤大約寬10萬光年。)那顆行星被稱為比鄰星b,它位於比鄰星的「宜居帶」內,即距離恆星剛好的距離,使液態水可以在行星地表穩定存在。
  • 地球去流浪,比鄰星是個好歸宿嗎
    你可曾想過,如果沒有了太陽,地球的歸宿將是哪裡?        科幻作家劉慈欣或許想過這個問題,他在科幻小說《流浪地球》中寫到,當太陽生命走到盡頭,人類唯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恆星際移民——將整個地球「甩出」太陽系,向著半人馬座比鄰星進發。
  • 不要小看人類的實力,如果比鄰星b真有外星人,必定會被我們發現
    這顆類地行星被命名為比鄰星b(Proxima b),觀測數據顯示,它的質量約為地球的1.3倍,與主恆星(比鄰星)之間的距離約為700萬公裡。雖然比鄰星b與主恆星的距離很近,但是由於它的主恆星的質量只有太陽的12.3%,是一顆表面溫度僅為2800K的紅矮星,其釋放的能量遠小於太陽這類恆星,所以比鄰星b的表面溫度並不高,液態水是可以存在的,科學家據此推測比鄰星b是一顆宜居行星,在這顆行星上有可能存在著生命。
  • 半人馬座比鄰星b是什麼,距離地球多遠,人類可以在上面生存嗎?
    模型表明人類的首次外星航行需要感謝祖先。圖解:需要六千年抵達目的地,這個地方是一個垃圾場。如果有一天,科幻小說家和夢想家的說法被公眾認可,人類將啟航前往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最有可能的是,載人外行星任務的第一個目的地將是半人馬座比鄰星b,半人馬座比鄰星b是這是歐洲南方天文臺在2016年發現的一顆行星。半人馬座比鄰星b作為外行星任務的第一個目的地有幾個理由,其中一個是,這顆行星只比地球大一點點,並且位於其主星半人馬座的古迪洛克帶。主要原因是迄今為止它是最近的外行星。
  • 已確認比鄰星的第二顆行星
    2016年,天文學家宣布發現了一顆圍繞比鄰星運行的行星,命名為比鄰星b(Proxima Centauri b)。就在幾天之前,天文學家宣布確認比鄰星恆星擁有第二顆行星比鄰星c(Proxima Centauri c)。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擁有三顆恆星,比鄰星是其中最小且離我們最近的一顆。
  • 人類目前最快速度去比鄰星需要18000年,但使用這種技術只要30年
    在太陽之外,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就是比鄰星了,距離大約是4.22光年,在這顆恆星附近,已經觀察到有一顆行星,被稱為比鄰星b,這顆行星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有一定的適合人類居住的可能性,將來人類若要走出太陽系,比鄰星b或者會成為我們到達的首站。
  • 你還在小看人類的科技?如果比鄰星b上有外星生命,我們能找到它
    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恆星,而比鄰星則是第二近的恆星。天文學家經常觀測比鄰星,也會調動蓋亞衛星對其進行監測。對於我們而言,比鄰星的最大價值,就是提供了恆星之間相互作用影響的樣本。而就在科學家們興致勃勃的研究它的數據時,歐洲南方天文臺悄悄制定了一個計劃,代號為「黯淡紅點」。
  • 用光速飛行,去往4.22光年的比鄰星需要多久?只需要一瞬間
    ​如果我們想要去往比鄰星,需要多長時間呢?我們目前地球上最快的飛行器應該是航天用火箭,它的最大速度可以達到17公裡每秒,而這個速度還是在脫離太陽引力之後的速度。在如此高速的情況下,我們前往比鄰星也至少需要近7萬年的時間,想想中華上下才5000年,7萬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數字。
  • 這個神秘的無線電信號,真的是從比鄰星發來的嗎?
    這是藝術家構想的比鄰星b,它的質量約為地球的1.3倍,在該恆星的宜居帶內運行,那裡可能存在液態水。信號真的會來自這個星球嗎?也許吧,但信號的某些特徵似乎不符合這種情況。
  • 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
    2016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圍繞著比鄰星運行的行星,被命名為比鄰星b。這顆行星幾天前才被確認。現在,天文學家已經證實了第二顆行星比鄰星c的存在。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有三顆恆星。比鄰星是最小的,也是離我們最近的。
  • 比鄰星是否擁有第二顆行星?
    這顆被命名為「比鄰星C」的行星比第一顆行星「比鄰星B」大,體積大約是地球的六倍。這使它成為一個超級地球,即一顆比地球大得多、質量大得多,但比海王星小得多、質量小得多的行星。據估計,它每5.2年繞其恆星運行一周。相比之下,比鄰星b的質量僅僅有地球的1.3倍。2003年,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比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