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小故事之朋克文化:70年代搖滾成為文化生產的核心力量

2020-12-05 法聖無敵

在70年代的文化環境中,搖滾成為文化生產的核心力量。對於年輕人而言,似乎像時尚、流行語、等等都是由搖滾產生出來的或者由其安排的,或賦予價值的。本來具有反叛性質的搖滾現在通過商業化已經被整合到主流文化之中了,那些曾經憤世嫉俗的歌手轉而成為令人羨慕的暴富的明星。

亞文化不再是主流文化的對抗了,反而成為消費社會的推動力量。針對當時開創華麗搖滾之風的英國搖滾巨星大衛·鮑伊,有文化批評者就指出:「鮑伊事實上和消費資本主義同流合汙,後者試圖重新創造一個尚未獨立的青少年階級,他們是被動的青少年消費者,先於『成年期』之前享受著休閒活動,但卻沒有創造出一種青年文化。

在青年文化中,每一個成員會質疑青少年的價值觀與意義以及向成人世界的過渡過程」。就是在亞文化失去對抗的力量和反叛的性質時,朋克作為一種對於這種趨勢的挑戰出現了。這是一種矯枉過正的亞文化形式,理解了這一點,才能夠理解朋克的驚世駭俗。

針對華麗搖滾的奢華與矯揉造作,朋克宣稱他們所採用的形式,以及他們的憤怒、喜悅和醜陋都是要超越資產階級社會和資本主義的商業所無法消化的東西,是純粹工人階級的東西。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嬉皮文化是中產階級對於富裕的反應,而朋克文化則是無產階級對於衰落的反應。

朋克這個詞最初用來描述紐約CBGB俱樂部所出現的一種音樂,俱樂部的經理希裡·克裡斯託稱其為「街頭搖滾」,而朋克這個詞之所以更被接受是因為很多的夜店和雜誌的傳播。出現於70年代美國的朋克作為一種搖滾音樂,雖然也是表達對於經濟衰退的失望、迷惘,但更多還是作為一種強烈的,富有節奏感的新音樂形式,而且內容多涉及愛情而非政治,因此很容易被商業化。

只是在英國,朋克才表達出了它本質上反叛的特性,那是在70年代的後期。當時的英國正陷入經濟危機之中,高失業率、經濟蕭條、社會混亂,再加上1976年倫敦的酷熱,使人產生了一種沒有未來的世紀末的幻象,朋克以一種特別的形式非常強烈地表達了這樣一種感受。朋克對於周圍的社會極度的蔑視,他們想要創造一種完全不依賴現狀的更理想和更真實的環境。

他們將一切東西都推至極端:服裝、髮式、藥、音樂以及行為。他們採取一切在過去被視為可怕的要素來顛覆任何可接受的東西:他們反對法西斯主義,但卻使用納粹的標誌;他們反宗教,卻帶十字架;他們將象徵和符號混合在一起,就是要使旁觀者恐懼。他們出沒於火車站、汽車站以便這個「正常的」社會能夠看到他們。

他們認為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就是自己制定原則而不管社會如何。他們憎恨政府,是無政府主義者,認為混亂有助於除去無序,而使一切恢復至自然的次序之中。這種觀念首先體現於音樂之中。戴夫·萊恩指出:「朋克音樂的人聲似乎很排斥這種經過『擴音器』處理的完美聲音。在很多情況下,朋克音樂中的演說、吟誦、口號或叫喊、呢喃打破了歌聲的單一性。」

據說朋克在英國形成氣候的標誌是1976年9月21日,在倫敦的牛津街的「一百俱樂部」舉行的第一個朋克音樂節,最著名的朋克樂隊:性手槍和衝撞都出現在這次音樂節上。這些樂隊無論是在舞臺上還是在電視臺,他們都表現出放蕩不羈的特點,說髒話,吐口水,使每一個他們出現的場合次序大亂。當然,對於社會和現行次序最具挑戰性的就是他們的音樂。

朋克對於現行社會和習俗的反叛非常明確地體現在他們的服裝上。一位朋克的粉絲這樣描述自己的行為:「我憎恨這個世界……每個人都顯得道貌岸然,舉止優美,但背後才不是這樣,我恨這一切……所以我割破自己的衣服,虐待自己,在耳朵上扎眼,把頭髮染色;我曾經從老太婆那裡買到緊身褟,從舊貨店買舊衣服……我的仇恨通過幽默表達出來。」朋克以故意的粗野和混亂來強調其工人階級的身份以及同黑人之間的關係,非如此不足以表現他們對於現行制度、高雅文化、商業社會以及其他亞文化軟弱性的憤怒與反叛。

朋克的服裝看起來破爛、汙穢、混亂,但對這些似乎都是偶然隨意拼貼在一起的各種要素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這是一種「有序的失序」。所有的要素都被細心地,有條不紊地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一點都不像它看起來那樣隨意。可以說朋克的服裝創造了一種非常特別的醜的美學,其中被習慣認為是醜陋的、骯髒的、混亂的東西都成為朋克所特有的風格的表達。

赫伯迪格提出:「朋克以『切割重組』的形式再現了整個戰後工人階級青年文化的男裝發展史,把原本屬於不同時期的元素結合在一起。額上的捲髮和皮夾克、小羊皮軟底男鞋和尖頭皮鞋、橡膠底帆布鞋和帕卡雨衣、摩登仔的平頭和光頭仔的步伐、緊身瘦腿和色彩鮮豔的襪子、緊身短夾克和笨重的街頭釘靴,這亂糟糟的一切物體既能『各就各位』,又顯得『不合時宜』,這都多虧有了驚世駭俗的黏合劑——安全別針和塑料衣、既令人畏懼又讓人著迷的束縛皮帶和繩索。」

朋克以破爛骯髒的服裝風格,怪誕的莫西幹人的髮型或雷鬼頭的髮型表現出一種「頹廢」的形象,這種形象戲劇性地表達了「英國的衰落」。

相關焦點

  • 西方服裝史 70年代的經典時尚 至今仍被懷念
    20世紀70年代是時尚界最令人回味的年代之一,它們繼續影響著現代風格。從嬉皮士和迷人的搖滾到迪斯科和波西米亞風,這十年濃縮了許多標誌性的風格,至今仍可穿戴。
  • 復古風回潮,這些古老的照片,告訴你70年代的時尚風格
    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一直到90年代,所有的單品基本上被大家扒了個遍。50年代最流行的瑪麗珍鞋,60年代流行的大方領和連身裙,80年代的迪斯科風潮。90年代的前衛和街頭文化,裡面所有的單品都讓現在的時裝設計師們重新解讀。
  • 遊戲中的「蒸汽朋克」風格是什麼?淺談蒸汽朋克在遊戲中的表現
    前言「朋克」一詞最早起源於搖滾,朋克搖滾成型於70年代中後期,他以直接且極端的態度呈現了對主流文化的不滿,因此「朋克」也代表了一種「反對強權」以及「獨立自主」的精神。同時,這種切斷與主流社會關係的狀態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朋克文化中另一個重要的主題,那就是「DIY精神」。鉚釘鞋、雞冠頭、海報、塗鴉,這些元素如今也被視為朋克的符號。而之後的「朋克」作為一種文化延伸到了文學及藝術領域,自然也影響到了遊戲領域,出現了諸如「賽博朋克」、「蒸汽朋克」、「原子朋克」等等不同風格的朋克作品。
  • 中國搖滾之魔巖三傑
    「中國朋克祖師爺」這頂戴在何勇頭上的帽子頗有爭議,因為何勇的音樂時而堅硬時而柔軟,他的朋克也並不徹底,但朋克確實是何勇身上最大的烙印,從他發行於1994年的專輯《垃圾場》(歌曲《垃圾場》同名專輯)的命名可見一斑。朋克發韌於搖滾樂,在70年代中期的英國爆發。它不同於重金屬流派,早己跳出了音樂形式的範疇,成為了一種服飾文化甚至是生活態度。
  • 淺談牛仔布的發展史:如何從礦工專用變成時尚文化的象徵?
    自發明以來一個多世紀,從礦工專用、 變成反叛文化象徵 、搖滾明星標誌,最終成為高級時尚一部分。來到今天,丹寧的多變力量如何在巴黎資產階級、偏鋒復古和高訂藝術間擦出新火花?如何把每個人都運用過的丹寧布(也稱作牛仔布)變出新花款,是每個設計師的考驗。
  • 英倫搖滾樂隊是如何站在鄙視鏈頂端的?
    比如說對於時尚產業,對於電影工業,對於青少年的亞文化等等。它的影響力也並不只局限在英國本土,它對於全世界範圍內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和意義所在。郭小寒:所以我們今天要講述的英倫搖滾,不僅是要講它在當年所取得的高度和非凡的成就,它對於當下這個時代、這個環境,喜歡流行音樂文化的這些人來講,它還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 馬雲再現朋克造型,他卻一把火燒了朋克搖滾歷史
    什麼是朋克搖滾?真正的朋克音樂就是那種尚未經過唱片工業策劃、包裝過,由來自勞工階層的青少年所表達的對社會不滿、對現實的抗議並通過破壞、否定和毀滅一切價值觀念的手段創造的一種反叛性極強的搖滾樂。朋克搖滾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代表樂隊性手槍和衝撞。馬雲正式「卸任」董事局主席當晚,#馬雲再現朋克造型#的話題就登上熱搜,點進去以後,不一樣的馬爸爸展示在面前!退休以後果然可以開心地「放飛自我」真是令人羨慕不已。在阿里巴巴20周年晚會上的演出當晚,馬雲一身朋克裝扮站在「卡車」上唱起《怒放的生命》霸氣slay全場!
  • 從70年前走來,7個時代的流行服裝,演繹70年時尚變遷
    今年對於我們來說是特殊的一年,相信每一位小仙女都知道。我們已經從各個渠道都了解了70年以來的變化,從小也都聽說過,家裡的長輩講著過去的故事,告訴我們今天的生活有多麼的不容易。從70年前,一窮二白一直到如今繁榮昌盛。每個人都從自己不同的角度解讀了這70年的發展,告訴我們今天的生活有多麼幸福。
  •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成就述評
    中華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洗鍊、崢嶸歲月的磨礪、偉大實踐的鍛造,凝聚億萬人民為新中國發展不懈奮鬥。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自信地行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蘊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搖滾風格|都在臺上,先躁為敬!
    百花齊放的中國搖滾城市∨帝都「搖滾霧霾」逐漸「黑化」搖滾樂的起源搖滾,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末期的美洲黑人文化,輝煌於歐洲趕時髦樂隊是英國的一支鍵盤樂隊,他們受到朋克和工業搖滾不拘一格的樂器演奏所影響,演繹出一種更加內斂的作曲風格,創造出後朋克風格(post punk),稱得上是新浪潮音樂。
  • 我在70年代跟 Andy Warhol 和 David Bowie 開過轟趴
    他的中性美感吸引了紐約不少女人和同性戀男子的注意 —— Ta 們對漢納的追求無止無休,不免讓這個堅定的異性戀也為之動搖。20 世紀 70 年代是一段神奇的時光,催生了大量的藝術家。華麗搖滾、朋克音樂和新浪潮強烈衝擊著紐約的地下文化,漢納身處其中,孜孜不倦地追求著各種 「人生中的美好事物」:性、毒品、酒精、聚會,以及藝術。
  • 之江文化創意產業園:西湖區第一個文化創意產業園,文創之風從這裡...
    之江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現代時尚的辦公樓宇林志龍,佰影科技創始人CEO,一位典型80後創業者,懷揣著「燈光講好城市故事」上世紀70年代,水泥的生產雖然給轉塘人民帶來了財富,甚至一度成為轉塘人的驕傲。但是,隨之而來的環境汙染與城市的規劃開始不再協調。於城市發展而言,「騰空換鳥」是不得不走的一步棋,終於世紀之交時,雙流水泥廠被關停。
  • 倫敦:70年代的朋克風(圖)
    楊吟/文   感謝上帝,在經過了3年的失敗的婚姻生活後,Vivienne遇到了這個改變她的男人——Malcolm,或者說他們倆本來就是「一丘之貉」。如果說Malcolm是讓Sex Pistols(性手槍)樂隊有機會登上舞臺向全世界吐口水的那個人,那麼,Vivienne Westwood無疑就是讓人們都瘋狂仿效Sex Pistols,並把Punk時裝文化帶進主流社會的朋克教母。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葉義斌攝/光明圖片文化遺產是先人創造並遺留下來的文化成就、寶貴財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延續、生生不息的內在脈絡與創新創造的動力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兩個鞏固」根本任務,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力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
  • 小眾風格/亞文化產品設計研究:它們會是未來主流風格嗎?
    消費者的需求變化總是逐步由一小部分人影響到整體,當整體接受一種風格時,一種或多種新的小眾設計風格又開始破土而出,周而復始,生生不息。2. 亞文化和小眾風格是未來主流風格隨著網際網路的去中心化信息傳遞,未來是小眾風格的世界,審美會更加多樣化,在此基礎上我們研究目前已有的亞文化以及其對應的審美風格及其特點,保持對亞文化的關注,為下一次審美變革做好準備。
  • 朋克先鋒——英國經典街頭服飾BOY LONDON
    在去蕪存菁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自己獨特的風格,自此朋克文化開啟了新浪漫主義的篇章。之後,還參考了歐洲神話和古羅馬的老鷹原型設計了LOGO,鷹是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宙斯的傳令鳥,給人一種威嚴的感覺;在古羅馬時期,鷹被認為是「朱庇特之鳥」(朱庇特是古羅馬神話中的十二主神之首)。後來很多歐洲民族繼承了這些傳統,把鷹當作勇敢、自由、力量的象徵。
  • 新中國70年文化建設的成就及經驗
    同時,促進了經營性文化活動的蓬勃興起和文化消費需求的迅速增長,推動了文化市場的培育和發展。正如黨的十五大報告所指出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第二,全面提升了文化建設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別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將建設先進文化上升至立黨之本、執政之基的高度來認識。
  • 野狼disco、蒸汽波與青年亞文化:舊夢難回的抵抗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張專輯《她,就是 東 京》封面就是《東京愛情故事》的赤名莉香。 莉香是不少人對上個世紀末的共同回憶。不管什麼時候,提到東愛,就像是「回到1991年的東京街頭,30%日落,加70%水汽」日光氤氳,愛情朦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