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寫作指導:演繹推理_議論文寫作思維方法
推理就是從一個或幾個判斷得出另外一個判斷的思維形式。推理由前提和結論兩個部分組成,前提是推理所依據的判斷,結論是由推理得出的另一個判斷。演繹推理是從一般的原理推出有關個別的事物的知識的推理方法。例如我們知道如果採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就能夠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這個一般的規律,而且又了解到某個工廠已經採用了科學的管理方法,那麼就可以推出這個工廠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個個別的結論來。人類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從個別到一般,又由一般到個別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人們總是首先認識許多不同的事物的特性,在此基礎上尋找出事物的共同的特性,形成對一般性原理的認識。然後又以一般性原理為指導,去認識更多的個別的事物,從而不斷加深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如此反覆、無限地發展下去,才能使人類的認識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不斷向前發展。演繹推理是人類認識事物的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它包括許多種類,在本節中我們將要介紹三種: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和選言推理。 一、直言推理。直言推理又叫三段論推理。它由三個判斷組成。這三個判斷分別叫做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是關於特殊事實的判斷,結論是從一般的已知的原理推出的對特殊事實作出的新的判斷。例如「共產黨人是為人民服務的,我們是共產黨人,所以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在這個演繹推理中,三個判斷依次是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在大前提和小前提中都出現的概念,叫做「中項」,例如上面那段推理在結論中的「共產黨人」這一個概念,叫做中項,往往用字母「M」表示。在結論中出現的兩個概念,相當於作主語的叫做小項,用字母「S」表示,相當於作謂語的叫做大項,用字母「p」表示。三段論這種演繹推理之所以能夠推出必然可靠的結論,關鍵在於中項的媒介作用。三段論的兩個公理表述了中項的這種作用。公理一:M中的全體是p,那麼M中的部分也是p。圖示:
公理二:M中的全體不是p,那麼M中的部分S也不是p。圖示如下:
運用三段論,要想取得正確的結論,必須遵守三段論的七條規則: 1.在一個三段論中,只能有三個項,即大項、中項、小項,違反這條規則,叫「四項錯誤」。比如「物質是不滅的,人是物質的,所以人是不滅的。」這個推理的結論是錯誤的,因為「人是物質的」這個判斷中,「物質的」的含義是「由物質構成的」,而「由物質構成的」和「物質」不是一個意思,因而推理中出現了四個項。 2.中項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在一個判斷中,如果對它的主詞和謂詞概念的全部外延作了陳述,那麼主詞謂詞是周延的,否則便是不周延的。)例如「凡是團員都是青年人,排版車間的工人都是青年人,」大前提、小前提中,中項「青年人」都不周延(兩個判斷都不可以「反過來說」:「青年人都是團員,青年人都是排版車間的工人」這兩個判斷都不成立),所以這個推理推不出結論。 3.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也不得周延。比如「銅是導電體,銅是固體,所以凡固體都是導電體。」其中「固體」在小前提中不周延(不可以「反過來說」),而在結論中都是周延的,所以這個結論不帶有必然性。 4.兩個否定的前提不能得出結論。比如「唯心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不是唯心主義」這兩個否定的判斷,就不可能推出結論。 5.兩個前提中如有一個是否定的,那麼結論必定是否定的。比如「唯物主義認識論都是反映論,唯心主義認識論都不是反映論,所以唯心主義認識論不是唯物主義認識論。」 6.兩個特稱前提不能得出結論。比如由「有些學生是團員,有些團員開會去了,」不能必然地推出「有些學生開會去了。」(所謂特稱,就是判斷中有「有些」之類的字樣。) 7.兩個前提中有一個是特殊的,則結論必定也是特殊的。比如由「有些學生是團員,團員們都開會去了」,可以得出結論:「有些學生開會去了。」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三段的三種格及其特殊規則。第一格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第一格的特殊規則有兩條:①大前提必須是全稱的;②小前提必須是肯定的。第二格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第二格的特殊規則有兩條:①前提中必有一個為否定的判斷:②大前提必須是全稱的。舉例如下:意識形態都是有階級性的,數學不是有階級性的,所以數學不是意識形態。 第三格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第三格的特殊規則有兩條:①小前提一定是肯定的;②結論必定為特稱。例如:「劉釗是無罪的,劉釗是被告。所以有些被告是無罪的。」二.假言推理。假言推理的大前提是一個假言判斷(往往用假設複句或條件複句表示),小前提是個直言判斷。例如:「只有吃過梨子,才知道梨子的滋味。沒有吃過梨子,所以不知道梨子的滋味。」其中第一句是大前提,第二句是小前提,最後一句是結論。假言推理又分三種。1.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它的大前提是一個充分條件的假言判斷。比如「如果天下雨,那麼地下就會溼。」大前提中前一句話(表示條件)叫前件,後一句話(表示結果)叫作後件。小前提如果肯定了前件,就可以推出肯定後件的結論。比如上面那個大前提後面,如果小前提是「天下雨了」,就可以推出「所以地下溼了」。充分條件假言推理還有一種格式,大前提一樣,小前提否定了後件,就可以推出否定前件的結論。比如:「如果市場經濟是萬能的,那麼非洲第三世界就成為發達國家。」(大前提)「非洲第三世界國家並沒有早就成為發達國家。」(小前提)「所以,市場經濟並不是萬能的。」(結論)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兩種形式可以用公式表達如下:「如果p,那麼q。p,所以q。」「如果p,那麼q。非q,所以非p。」2.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它的大前提是一個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比如「他只有滿18歲,才有選舉權。」必要條件假言推理有兩種格式。一種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只有p,才q。q,所以p。」例如:「他只有滿18歲才有選舉權,所以他已滿18歲。」另一種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只有p才q,非p,所以非q。」例如:「他只有滿18歲才有選舉權,他沒有滿18歲,所以他沒有選舉權。」3.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共有四種格式:「只要p,就q。p,所以q。」「只要p,就q。非p,亦非q。」「只要p,就q。q,所以p。」「只要p,就q。非q,所以非p。」這種推理的大前提是一個充分必要條件的假言判斷。例如:「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相等,則其三邊也相等。」讀者可根據以上公式,給它提供四種小前提並推出相應的結論。 三.選言推理。選言推理是用一個選言判斷(通常用選擇複句表示)作大前提的推理方法。選言推理有兩種。一種叫不相容選言推理。比如:「我們要麼改正錯誤而得信於民,要麼堅持錯誤而失信於民。」這是大前提,是一個不相容選言判斷。「我們要改正錯誤得信於民」,這是小前提,肯定一其中的一個選言肢。「所以我們不能堅持錯誤失信於民。」這是結論,否定了另外一個選言肢。這種推理可用公式表達如下:「要麼p,要麼q。是p,所以非q。」這叫肯定否定式。還有否定肯定式,可以用公式表達如下:「要麼p,要麼q。非p,所以q。」例如「我們要麼深化改革而克服前進中的困難,要麼停止改革而帶來更大的困難。我們不能停止改革而帶來更大的困難,所以我們要深化改革而克服前進中的困難。」不相容選言推理可以有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兩種形式,因為大前提是不相容選言判斷,幾個選言肢是互不相容的。還有一種叫做相容選言推理,它是以一個相容選言判斷為大前提組成的推理。由於相容選言判斷的各個選言肢是相容的,因此肯定一部分選言肢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選言肢,所以相容選言推理只有否定肯定式。比如「每一個偉大人物的後面都站著偉大的女性,或者是他的母親,或者是他妻子。這個偉大人物背後站著折不是他的母親,所以他背後站著的是他的妻子。」 演繹推理可以幫助我們由已知的一般原理推出具體的結論。比如法國動物學家居維葉的一個頑皮學生曾裝扮成一隻怪獸去嚇唬午睡的老師。居維葉被吵醒後,睡眼惺忪中看到了一隻「怪獸」正把有角的頭以及兩隻蹄子伸進臥室的窗口,嘴裡發出陣陣怪叫。但是居維葉定睛一看後卻不滿不在乎地入睡了。後來學生問居維葉,為什麼不怕被吃掉。居維葉笑著說:「有角和蹄子的動物,都是只吃植物而不吃肉類的,我才不怕呢。」居維葉的這番思考中包經包含了三段論的推理。在議論文寫作中,演繹推理可以幫助我們形成論點,論證論點,在後面有關章節中再作介紹。 運用演繹推理,首先必須掌握正確的前提。演繹的前提基本上是些一般性原理。為此我們必須多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如哲學、心理學、美學等方面的基本常識。其次還必須了解。掌握推理的規則,這樣才能由正確的前提推出正確的結論。最後還要注意,在寫文章、說話時常常不是運用完整的推理形式,而是運用其省略形式。上文所舉的例子中,居維葉的思考過程中,是一個省略了小前提的三段論。
[例文評析]
有志者為何事不成?季洪餘
古往今來,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是很多的,司馬遷忍辱寫《史記》,曹雪芹發憤著《紅樓夢》,清代還有個談遷,嘔心瀝血二十七年,寫了一部《國榷》,不料手稿遭竊,心血毀於一旦,他下決心從頭開始,又苦幹九年,終於完成了這部巨著。 然而大千世界,撲朔迷離,又並非每個有志者都能成功。有一位青年朋友,立志要做中國的託爾斯泰,四五年來,他臥薪嘗膽,平均每七天就有一篇作品出世。遺憾的是,除了一篇曾在廠裡小報上露過面以外,其他都成了老鼠的佳餚。我不主張以成敗論英雄,但是同是有志者,為何有的事竟成?有的事不成?這個問題值得朋友們三思。 夫志者,志向、志願也,屬精神範疇。精神能不能變成物質,首先取決於它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的需要。與社會需要背道而馳,當然注意要失敗。社會需要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人才,大夥偏鑽一個牛角尖裡,成功的機會怕就不多。許多青年想做文學家,科學家,很少聽說有人願作清潔工,火化工。其實,社會需要前者,也需要後者。與其眾多的人在文學小道上擠來擠去,倒不如另闢蹊徑,從平凡的本職工作做起。有位作家在一次創作會上說:「不是我潑冷水,在座的三百多位青年中,有五位能成為作家,已經是非常樂觀的數字了。」這是大實話,至少我以為然。 一個人的志向能否實現,除了客觀因素之外,主觀條件也很重要。人貴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長處與短處,要有個正確的估價,然後揚長避短,切不可以短為長。精於做買賣的不必硬來寫小說,擅長種花的不必偏去拍電影(業餘愛好又另當別論)。試想,假如陳鏡開立志做體操冠軍,聶衛平決心當舉重健將,能行嗎? 那麼,在大體相同的條件下,為什麼仍有「事竟成」與「事不成」之別嗎?據我初步分析,一要看你的志向是否堅定,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志不移。朝三暮四,見異思遷,難免一事無成;二要有你付出了多少努力,一分耕耘,十分收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第三還要有正確的方法,頭懸梁、錐刺股,精神可嘉,但勇於實踐、勤於學習,善於總結,才是通向成功的階梯。 願青年朋友中出現更多的有志者。祝更多的有志者「事竟成」! 這篇文章的中心是分析「有志者為何事不成」,文中較多地運用了直言推理。文章第二段提出一個現實問題:一個青年朋友,立志要做中國的託爾斯泰,最後沒有成功。原因何在?作者先確立了幾條「有志者」真正能夠獲得成功的「基本原則」:一是要符合客觀的需要,二是要注意自己的主觀條件、量力而行,如此等等(這些都是「大前提」)。那些青年朋友有志之所以不能成功,看來都違背了這些「基本原則」。而且可以看出,作者在提出第一條「原則」時,其實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作為「大前提」,又構成了一個直言推理,只不過表達形式比較活潑罷了。
[思考和練習] 1.根據三段論的一般規則及各格的特殊規則,判斷下列推理是否正確; ①許多金屬比水重,鐵是金屬;所以鐵比水重。 ②所有不勞而獲的人都是剝削者,資本家是剝削者;所以資本家是不勞而獲的。 ③這個藥有劇毒;因為它含砒,而砒是有劇毒的。 ④鴨嘴獸是哺乳動物,鴨嘴獸又是卵生的;所以哺乳動物是卵生的。 ⑤有些蛇有毒,蟒蛇是蛇;所以蟒蛇有毒。 2.下列推理形式是否正確? ①如果降落的球不受外力影響,它就不會改變降落的方向;既然球受到了外力的影響,所以它改變了方向。 ②只有甲隊體力強,技術高,配合好,才能戰勝乙隊;甲隊體力不強,或技術不高,所以甲隊不能戰勝乙隊。 3.根據下面所提供的有關習慣的知識、理論,寫一篇文章,題為《談學習習慣》。 ①定義:習慣是由於重複或練習而鞏固下來並變成需要的行動方式,例如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道德行為習慣、體育鍛鍊習慣、思考習慣、言語習慣等。 ②形成優良習慣的條件 主觀條件:a.提高對良好習慣重要作用的認識;b.發揮意向活動的主導作用;c.決不破例:當新習慣還沒有確實鞏固時,就要時刻遵守、絕不破例。客觀條件:a.嚴格合理的規章制度和紀律;b.良好榜樣的示範;c.給予肯定的評價 ③克服不良習慣的條件 主觀條件:a.對不良習慣的實質和危害性要有深刻的認識,有時還要藉助科學知識作為支柱(例如戒菸)。b.情緒上的觸動;痛恨惡習;確信任何惡習都是可以克服的。c.良好的意志品質。要有決心、有毅力。客觀條件:a.教師、家長、社會輿論對惡劣習慣加以斷然斥責;b.做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促進自我教育。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