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齊都的成語典故——管鮑之交

2020-12-04 搜狐網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們常用這樣的話來感慨知己難求和得到知己的滿足。「讀管仲、鮑叔牙方知何為知己!」管鮑之交才是真正能讓人感嘆的知己之交。這則成語比喻知心默契、交誼深厚的朋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們常用這樣的話來感慨知己難求和得到知己的滿足。

  「讀管仲、鮑叔牙方知何為知己!」管鮑之交才是真正能讓人感嘆的知己之交。

  ——編者注

  這則成語比喻知心默契、交誼深厚的朋友。

  這則成語源於《列子.力命》——管仲嘗嘆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之交者。

  春秋時期,齊國有兩個賢人,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他們一個才氣橫溢,一個為人誠懇厚道。倆人意氣相投,來往非常密切。後來他倆一起做了齊國公子的老師,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齊僖公死後,襄公繼位,他害怕各位公子謀奪他的王位,就想加害於公子糾和小白。於是公子糾逃到了魯國,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後來襄公死去,糾和小白都趕忙回國爭奪王位。後來,正像上文所描述的那樣,管仲成了囚犯。

  齊桓公要拜鮑叔牙為相併想處死管仲。鮑叔牙極力舉薦管仲為相,桓公最後採納了鮑叔牙的意見。

  管仲知道後感嘆說:「我和鮑叔牙曾經一起做買賣,賺了錢,我總是多拿一些。有人說我佔便宜,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貧,理應多拿一些。』鮑叔牙後來家道衰落,我為他謀劃賺錢,結果反而令他更窮了。有人說我愚,鮑叔牙卻說:『哪裡是他愚,是我自己沒有好機遇!』我曾多次到朝中為官,但都被國君驅逐出境。有人說我不賢,鮑叔牙卻說:『他是未遇到明主呀!』我曾從軍參戰,但遇到敵人反攻時,我總是第一個往回跑。有人說我膽怯,鮑叔牙卻明白,說『他家中有老母,是孝心所致呀!』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鮑之交」一直被譽為交友的最高境界,成為歷代傳誦的佳話。可見真摯的朋友應當患難與共,為了國家的利益能不計個人得失,同心協力。(a24)

相關焦點

  • 成語故事之旅 | 管鮑之交
    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發!  前方到站:管鮑之交。  典故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 成語「管鮑之交」背後千古傳誦的故事
    大多數人的觀點是否定的,但是有一個人願意,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對好朋友,成語「管鮑之交」背後的主人公管仲與鮑叔牙。管仲年輕的時候時運不濟,喝涼水都塞牙,非常倒黴,一路走來,全憑鮑叔牙的不離不棄。他家裡很窮,沒人願意理他,只有鮑叔牙願意和他合夥做生意,每次利潤分成的時候,管仲都做假帳瞞著鮑叔牙自己拿大頭。很多人看不過去,都說管仲愛佔便宜,不可深交,鮑叔牙聽到後,連忙辯解,因為管仲家中有老母親需要奉養,他如此的孝順,多拿一些有什麼不可以呢?而且我非常願意分給他。當事人都如此的不計較,眾人也就不必見義勇為了。
  • 成語「翻雲覆雨」的出處,居然是廣為人知的他的一首詩
    在中國的漢語言文化中,成語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成語大多自古沿襲下來,而其中大部分的成語都代表一個故事或者典故。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成語「翻雲覆雨」出處。翻雲覆雨,常用來比喻一個人反覆無常、慣於玩弄手段。它的近義詞是朝三暮四、反覆無常,反義詞是矢志不渝。
  • 高考作文題「管鮑之交」暢談古今 數學考「金字塔」文理生感受不同
    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管鮑之交」,齊桓公、管仲、鮑叔三個人物,你對哪個感觸最深?每一年,高考作文總是全民關注的焦點,今年廣東高考作文就是根據材料,在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中選一個,寫一篇讀書會發言稿。高考首日,語文、數學考試落幕。上午,全國Ⅰ卷作文題以歷史典故「管鮑之交」入了題,讓不少考生大呼:出乎意料;但所幸作文材料熟悉、角度多樣,大部分考生表示下筆並不難。
  • 大名成語典故——自弱於人
    大名成語典故——自弱於人 2020-05-11 1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人講「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何典故?為何不敢輕易結拜
    喜歡看武俠小說或影視劇的人,對江湖豪傑義薄雲天的英雄氣概,以及慷慨豪爽、威武霸氣都十分崇拜。他們每當遇到脾氣相投的江湖人士時,出於英雄惜英雄的心態,就會邀請對方「拜把子」,成為異姓兄弟或姐妹。歷史上最為知名的拜把子兄弟,恐怕非劉關張三人莫屬。而梁山一百單八將在聚義堂拜把子的場面,不僅非常宏大而且還十分震撼人心。
  • 成語典故:紅拂綠綺
    紅拂女 網絡圖「紅拂綠綺」這一成語中的「紅拂」「綠綺」都有一段美麗動人的故事。「紅拂」是一位女子的名字。隋唐的時候,有一位淪落風塵但卻出淤泥而不染的奇女子,本姓張,原名張出塵(一說張初塵)。此琴為西漢梁國(都於睢陽)的國王梁孝王劉武珍藏。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相如「以貲為郎,事孝景帝,為武騎常侍,非其好也。會景帝不好辭賦,是時梁孝王來朝,從遊說之士齊人鄒陽、淮陰枚乘、吳莊忌夫子之徒,相如見而說之。因病免,客遊梁。梁孝王令與諸生同舍」。梁孝王劉武請司馬相如作賦,司馬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孝王極為高興,就把自己收藏的名為「綠綺」的名琴回贈。
  • 了解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從這十個成語典故開始
    下面十個成語典故都與神話故事有關,代表了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高峰。了解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就從這十個成語典故開始。相傳白雲仙長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起源。後來,人們把這個典故用來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別能力而創造奇蹟的事。
  • 水深火熱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水火之中、民不聊生,反義詞有:安居樂業、人壽年豐,水深火熱是貶義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定語;含貶義。水深火熱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水深火熱(shuǐ shēn huǒ rè)成語釋義:像在深水裡;如在烈火中。比喻人民生活極為痛苦或國家災難深重。成語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 臥冰求鯉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臥冰求魚,臥冰求鯉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臥冰求鯉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臥冰求鯉(wò bīng qiú lǐ)成語釋義:臥在冰上以求得鯉魚。指忍苦孝親成語出處:晉·幹寶《搜神記》第11卷:「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
  • 螞蟻莊園成語洛陽紙貴典故原型是 很多用戶還不知道答案
    螞蟻莊園成語洛陽紙貴典故原型是 很多用戶還不知道答案時間:2020-12-29 12:44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螞蟻莊園成語洛陽紙貴典故原型是 很多用戶還不知道答案 成語洛陽紙貴用來形容文章廣受歡迎,這個典故的原型是什麼?
  • 中國成語典故英文翻譯(1)
    翻譯考試中遇到中國成語典故恐怕是考生都比較頭疼的事情,在平時的準備中多積累一些,考試時就不會那麼被動了。我們接下來會陸續推出一些中國成語的英語對照表達,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 成語典故:白龍魚服
    後漢張衡的《東京賦》中,有一句話道:「白龍魚服,見困豫且(白龍化為魚形,被困於豫且)」,就是引用了這個典故。後來的「白龍魚服」這句成語,也就是從這裡來的。舊時人們借用這句成語來比喻貴人微服出行(隱藏身份,化裝到民間去)。
  • 狡兔三窟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移花接木、掩人耳目,反義詞有:甕中之鱉、坐以待斃,狡兔三窟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狡兔三窟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狡兔三窟(jiǎo tù sān kū)成語釋義: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別多;用來躲避災難禍患。現多比喻掩蓋的方法多;隱身的計劃周密。
  • 一箭差點射死齊桓公的管仲,緣何奇蹟般的魚躍龍門,變成他的宰相
    商周時代,並非任何人都可以進學校學習,學校都在官府的控制之下,各種各樣的學問,都要向官府有關主管的官吏學習。只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於是便形成了貴族子弟才有資格入學、當官這樣一一種定規。所謂「血而優則仕」,也就是一種世襲制。公元前770年,新繼位的周平王遷都洛陽,天子的地位漸微。一些王官遍流入到民間,為了生存,只能私自教學,這樣貴族上學的特殊權利慢慢被打破。
  • 成語典故:手不釋卷 談笑自若
    今天講的成語是手不釋卷,談笑自若。手不釋卷這句成語是說手中不肯放下書籍。形容勤奮好學或讀書入迷。三國時期,東吳有位十分善於領兵作戰的人,名叫呂蒙。這個呂蒙家境貧困,十幾歲就從軍打仗,而且十分勇敢,屢立戰功。
  • 「成語一則」管鮑之交:勝過愛情的友誼,人生得此知己足矣
    管鮑之交【出處】《列子·力命》【故事】愛情和友情永遠是人世間經久不衰,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俗話說:「愛情易得,知音難求」,世間上生死愛情比比皆是,而心靈知音卻少之又少,管仲和鮑叔牙,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是大家最熟知,也是最令人感動的友情故事。甚至如今還有很多搞怪者,認為他們的關係已經超越了友誼,超越了性別。唉,只好一笑了之。
  • 成語典故中的長度單位
    這裡談到的「尺」、「寸」、「尋」都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在我國曆朝歷代的長度單位不盡統一,甚至有的朝代,如春秋戰國時期還比較混亂。長度單位歸納起來主要有:絲、秒、纖、微、忽、毫、發、程、釐、分、寸、咫、尺、步、丈、引、仞、尋、常、墨、舍等,不過這些單位並不同時存在。今天小編帶你走進成語典故,去探尋幾個古代的長度單位。
  • 小屈大申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小屈大伸,小屈大申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小屈大申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小屈大申(xiǎo qū dà shēn)成語釋義:猶言先稍受委屈而後大有作為。成語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隙正傳》:「小屈大申,存公忽私,雖尺枉而尋直,終楊光以發輝也。」近 義 詞:小屈大伸成語用法: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 巴蛇吞象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一蛇吞象,反義詞有:知足常樂,巴蛇吞象是貶義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指人貪心不足。巴蛇吞象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巴蛇吞象(bā shé tūn xiàng)成語釋義:巴蛇:傳說中的大蛇。一條蛇想吞吃一條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