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物理學研究是去發現自然界的規律一樣,經濟學的研究是發現人類社會的法則,而學習經濟學就是去理解和掌握這些法則。這些法則,如「計劃經濟行不通」或「通貨膨脹會損害經濟」等是很重要的,因為一旦一個社會背離了這些法則,這個社會就要受懲罰。當一般性法則被不斷認識並得到遵循時,經濟的繁榮才有可能性。這就如遵循牛頓提出的物理學原理,才能把衛星送上天一樣。
「先驗為真」的經濟學知識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學的方法論是先驗的,如「方法論個體主義」的確切性是毋庸置疑的,因為社會是個體的人構成的,我們理解社會只能從個體的人出發。二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也是先驗的,本文前面已經給出一些經濟學原理的例子。就像數學、邏輯、物理、生物都不是多數人能夠熟練掌握的知識一樣,經濟學知識也存在認知門檻,不是人們能夠輕易掌握的。
雖然經濟學知識是先驗的,但它並不獨立於經驗世界,這是因為經濟學的假設必須是「現實的」,即在經驗上具有一般性,如米塞斯的「人的行動是有目的的」就是這樣的假設。正是這種現實的假設,把先驗的經濟學和經驗世界「掛起鉤來」。現實的假設加上可靠的邏輯,使經濟學具有科學性,也使我們能夠運用它來理解經驗世界。
很多實證主義者無視經濟學的先驗性,他們的研究往往是先給出假設,然後搜集數據或案例等經驗材料去驗證。這種方法顯然是有局限的,因為任何一個觀點或假設都可以找到證據去支持或自圓其說,也可以找到證據去反駁,因為證據是可以根據需要來選擇的,或者說證據本身就是一個「理論現象」。即便具有很多證據的觀點都不一定是對的,比如張五常,他在很多地方看到存在「地方政府競爭」現象,並用此來解釋中國的經濟增長,好像很有道理,但卻是一種值得商榷的解釋。這是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是釋放無數個體的創造性的結果,而不是地方政府競爭的結果。前者是先驗的解釋,有可靠的邏輯支持,而後者是經驗性的解釋,是隨意性的。如把中國的經濟增長歸為地方政府競爭,那就等於為政府配置資源背書,為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背書,也等於否定了斯密「政府只能當守夜人」的經濟學常識。
實證主義者藉助的是數理或統計等方法,而這些是技術工具,不屬於經濟學理論。經濟學是理論工具,不是技術工具。經濟學的特色是理論工具的運用而不是技術工具的運用,但現在經濟學期刊上充斥著實證文章,使人誤認為經濟學研究就是如何運用技術工具。
當然,「經濟學是先驗的」並不意味著先驗的經濟學窮盡了所有的有關經濟活動的知識,事實上很多有關經濟活動的知識是經驗性的,是可以通過觀察總結出來的,有的經驗性知識也具有「常規性」(regularity),但和先驗的經濟學原理的「一般性」是有根本區別的。
先驗性知識,揭示的是事物發展的一般性趨勢,它和人們觀察到的具體現實不是一一對應關係,因為具體的現實總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當先驗的知識與具體的現實不符時,不能說明先驗知識錯了。很多情況下,正是因為人們沒有遵循先驗的原理,才產生了某種經驗現象。如用這種經驗現象來否定先驗性知識,那是非常荒唐的。
先驗性知識和經驗性知識各有其適用範圍。前者可以幫助人們把握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判斷一般性的趨勢或在解決問題時遵循一般性原則,而後者對人們解決具體問題是有幫助的,如「如何才能在較短時間內打到一輛車」這樣的經驗知識對人們的出行顯然是用的。(文章首發《深圳特區報》202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