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軍事研究》期刊發表文章稱,海上自衛隊的實力已被中國海軍甩在了後面,並且這種落後不是暫時的,而是長期的,甚至是永久的,日本將徹底失去對中國的海上優勢。這篇文章讓許多精日分子感到三如(如坐針氈、如芒在背、如鯁在喉),他們拋出了許多奇談怪論,如「沒有美國的壓制,日本怎麼可能被中國超過?」等等,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90年代讓軍迷們羨慕不已的日本艦隊,如今看起來像一片違章建築
從甲午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到2015年,這中間正好120年。這120年間,日本的海上力量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要超過中國海軍。但變化就發生在2015年,這一年,中國海軍服役了6艘遠洋型戰艦,遠洋型戰艦的數量達到了41艘,而海自是43艘。
到了2016年,中國從數量上反超了。此後的幾年,中國每年都能服役約5艘遠洋型戰艦,而海上自衛隊每年只能服役1艘,同時還保持著每年退役1艘的速度,因此幾年來海自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到了2019年,中國的遠洋型戰艦數量上升到63艘,而海自下降到41艘。
《軍事研究》認為,中國海軍的遠洋型戰艦數量已經達到海上自衛隊的1.5倍,已經扭轉了100多年來的海上劣勢。雖然海自不會停滯不前,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速度不可能超過中國。海自計劃到2050年,將遠洋型戰艦的規模擴大到61艘,但那時中國的遠洋型戰艦數量將達到約135艘,是海自的2.2倍。
長期以來,日本都有一個「現存艦隊主義」的提法,即不一定規模要趕上對手,只要讓對手感到和自己海戰將付出巨大的代價,就會盡力避免海上的大規模熱戰。而要保持這種實力,則需要將自已海軍的規模維持在對手的70%左右。達到這個水平,對手將不會輕啟戰端,反之亦然。
停在橫須賀的日本軍艦和蒼龍級潛艇
2019年,日本的海上力量正好是中國的65%,但到了2050年將下降到45%,到時候「現存艦隊主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有人或許又要提甲午海戰,說什麼北洋水師亞洲第一還不是被日本打敗了云云。其實甲午海戰時,北洋水師從艦船數量、噸位、馬力、火力、人員上已經全方位落後於日本海軍了。
海軍和陸軍不同,陸軍裝備和人員不佔優勢,還可以藉助地利,但海軍只能依靠裝備的數量和質量了。如今我國海軍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雙雙領先,並且優勢進一步擴大,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精日們心裡再不舒服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甲午戰爭時,北洋水師已全方位落後於日本艦隊
精日們會說,都是因為美國的壓制,今天的日本才會變成這樣,要不是美國,日本早就把中國甩在後面了。但事實卻恰恰相反,美國對日本有壓制,但更多的是扶持。沒有國美國經濟上的輸血、技術上的扶持,二戰後一窮二白的日本能取得今天超越英法德的成績?
正是因為有美國的保護,日本才沒變成圖中這樣
再說得嚴重一點,沒有美國人護著,日本可能就和德國一樣被建起了一堵牆,直到1990年才拆除。北海道也可能和北方四島一樣,成為了別國領土。
中國領先日本,只是歷史的必然。中國將日本甩在後面,也只不過是回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