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規模增長近2倍!實現這個新目標到底有多難?

2021-01-10 騰訊網

△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講話宣布了中國最新的2030年氣候目標。這是過去三個月中國第二次提升氣候行動承諾。

在多個更新的2030年氣候目標中,包括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強度、非化石能源比重和森林蓄積量目標,力度均超越201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NDC)中的各項目標。並且,首次把風電和太陽能裝機目標納入NDC中——2030年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總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根據2015年12月12日通過的《巴黎協定》,各國根據自身情況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NDC),全球每5年進行一次盤點並儘可能逐漸加強這些承諾的力度。中國於2015年向聯合國提交了自己的第一份NDC文件,包含2020年和2030年氣候行動目標。

△數據來源:國家能源局

10年後達成該目標是否有難度?這一目標對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什麼,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起到什麼作用?非清潔能源在退出及轉型過程中有哪些難點……《中國報導》記者對有關專家和行業人士進行了採訪,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挑戰有多大?

△ 中國華能大連莊河海上風電II項目首颱風機順利吊裝完成,投產後預計年上網電量約7.7億千瓦時,相當於每年可節約標煤23.5萬噸,減少汙染物排放2600噸。

距離2030年還有10年時間,「12億千瓦以上」這一的目標能否如期實現?

這一目標意味著,到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目標要接近現有規模的3倍,相當於美國目前全部發電裝機規模,超過了目前全球風電、光伏的裝機規模。這也意味著,我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在過去快速發展的基礎上,未來10年仍要實現持續的高速發展。

光伏產業是中國領先美國且具有極大競爭優勢的產業。「如果單從光伏組件生產產能方面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製造端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要整體完成這個目標,我認為也還是存在一定難度的。」光伏組件生產供應能力排名全國第三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管對《中國報導》記者分析說,目前單從原材料供應商方面的產能問題就比較大,生產組件的關鍵原材料——玻璃、電池片等的產能跟不上。同時,由於國家環保和產能置換的要求,在能耗水平和環保水平等各方面都要達標。另外,從電網端來看,是否有能力充分消納急速增長的發電量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目前,電量生產地和消耗地之間的資源也仍然存在不匹配的現象。尤其是,2021年是光伏發電脫離補貼進入平價時代的第一年,這對於發電企業來說更是挑戰。

△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兩名工作人員在光伏電站內巡檢。

上述高管提到的消納問題,不止存在於光伏發電領域,在風電領域也較為突出,以至於「棄風」「棄光」現象難以根除。數據顯示,我國一些區域的棄光率和棄風率仍較高,如2019年西藏棄光率達24.1%,新疆棄風率達14%。

除此之外,不論是對於行業還是企業,風電及光伏發電也存在其他發展阻力,包括與傳統煤電存在利益衝突、土地利用不充分、補貼資金缺口大等諸多不確定風險。

在土地方面,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資深研究員周大地告訴《中國報導》記者,一方面是與土地保護之間有分歧,另一方面是沒能得到充分利用,以屋頂光伏項目為例,「很多人會因為房子外觀和安全性等方面猶豫,特別是在城市裡,房屋所有權等各種障礙導致項目難以實施。」周大地表示,「初步核算,我國現在約有600億平方米的房子尚待利用,這些至少可以安裝10億~20億千瓦的光伏設備。」

△ 點擊可查看大圖

補貼資金缺口問題則更為久遠。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有關規定,我國自2006年起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實行基於固定電價下的補貼政策,補貼資金來源是隨電價徵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然而,由於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入不敷出,長期以來都存在較大缺口,導致部分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未能及時獲得補貼。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缺口已達3000億元以上,也給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帶來了資金難題。

問題並非不可調和

這些問題並非不可調和。在周大地看來,保護土地和發展可再生能源之間並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的。「綠色發展不等於不發展,我們更希望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和破壞最小化、產生的效益最大化。」周大地指出,光伏還會促進一些地區的水土保護、增加當地植被覆蓋率、緩解地表水分蒸發等,如在青海推行的「光伏+」模式,光伏板的鋪設減小了風對植被的影響,清洗面板的水會下滲到草地裡,加上光伏本身的遮蔽性,提高了地下水的保存能力,改善了當地環境。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李俊峰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強化消納、落實土地政策、強化地方的主體責任、做好統籌規劃以及把此前的欠帳補上。

「一旦企業的資金鍊出現斷裂風險,積極性勢必會受到影響,所以政府應該做出表率,積極解決補貼問題。」李俊峰表示,地方政府也應承擔責任,變被動消納為主動消納。同時,若要完成「12億千瓦以上」這一目標,就要對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做好規銜接和安排。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陳迎也認為,技術不能解決一切問題,確實需要政策的引導鼓勵來保駕護航。

「比如有沒有合適的價格機制鼓勵低碳技術的應用,企業能在碳排放交易中獲利,就有動力去開發技術;對某些處於發展初期的新能源進行大量補貼,也是通過政策引導培育市場、促進應用,當市場定規模、成本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進入無補貼時代了。」陳迎表示,包括在與傳統能源的矛盾方面,也可利用政策進行調節,「通過碳定價(Carbon Pricing)給高碳能源施以一定壓力,減排政策收得越緊,高碳企業的壓力就越大,就能越快退出。因此我們要做好配套政策,根據提前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新目標理順並健全相關的政策體系。」

而且,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已經在向前推進。就在峰會之後,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國家能源局、交通運輸部、住建部等多個部委相繼表態,或發布利好政策,或透露政策動向。

例如12月16日,工信部就《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修訂稿)》工開徵求意見,文件中就明確表示會挪去光伏玻璃生產產能置換這個「緊箍咒」,這也將大大促進其產能。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任育之在12月10日也透露了國家能源局將陸續出臺扶持光伏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

總體來說,完成這個目標我們充滿信心。

李俊峰對《中國報導》記者預測,「十四五」期間,若能保持過去的增長速度,風電每年裝機容量平均可以達到3000萬千瓦,光伏可以達到5000萬千瓦,到2030年累計裝機容量最低可達12.5億千瓦至14.5億千瓦。「我們很少在目標中提及『以上』,這就說明『12億千瓦』是較為穩妥的目標,只要努力就可以實現,並且是可以突破和超過的。」李俊峰相信,中國在做出承諾時已經做好了周密計算,包括了對困難的充分預計。

「我們業內都對行業的光明前景充滿期待,未來10年將是發展高峰期,可以說是黃金10年。「天合光能上述高管表示。

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雙重身份

△ 點擊可查看大圖

我國仍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尋求經濟上的發展離不開能源供應。

對於我國能源結構來說,高效化、清潔化、低碳化是主要的發展趨勢,但國民生產總值過去數十年的快速增長,仍是以高煤、高碳的能源體系為支撐的。國際能源署2019年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9》顯示,從國別上來看,中國仍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碳排放量排世界第一。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碳排放國,我國不斷推動能源轉型、加速低碳發展並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也已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參與者。

事實上,氣候雄心峰會召開前不足百天,習近平主席在今年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將力爭使二氧化碳排放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周大地認為,新提出的四項舉措是對此目標的進一步細化和落實。

「《巴黎協定》明確了以國家自主貢獻為基礎的減排機制,同時還有很重要的一條是,敦促各方根據減排進展觀察以前的協議是否有助於長期目標的實現。」周大地對《中國報導》記者分析,很多國家比較積極地提出了遠期目標,但如何強化近期行動成為當前的關鍵。

與化石能源相比,風能、太陽能最大的優勢是不排放二氧化碳,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方面潛力巨大,而我國目前也具有較好的基礎。英國獨立智庫Ember於今年3月發布的《全球電力行業回顧2020》的報告中顯示,2019年全球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量增長了15%,在全球四大光伏風能主要發展地區中,中國的增速最快,達到16%。

△ 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義和堡村,供電部門的工人幫助農戶緊固屋頂光伏發電板。

在世界範圍內來看,中國此次提出的新舉措對全球氣候治理意味著什麼?

陳迎對《中國報導》記者表示,中國未來十年要完成「12億千瓦以上」的總裝機容量,不僅在更大程度上減少碳排放,惠及全球氣候,也會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引領作用。

周大地則認為,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雙重身份也決定了要為此付出更多。「能否在強化行動方面起到引領作用,廣受世界其他國家關注。主觀來看,包括『12億千瓦以上』目標在內的四項新舉措,不僅是朝著溫控目標前進,而且是落實我國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一環。」

△ 內蒙古一名村民用手機查看自家屋頂光伏電板的發電量和收益情況。

事實上,發展中國家的身份也使我們在低碳化過程中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近些年,我國在貧困地區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就有這一層面的考量。

僅以光伏為例,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光伏扶貧累計幫扶418萬貧困戶,涉及光伏扶貧規模2649萬千瓦,每戶每年可獲得3000元左右光伏發電收益。「在貧困地區,政府給農民的閒散土地、對日照要求比較少的農作物土地,甚至是屋頂裝上光伏,一戶裝幾千瓦,一年產生幾千千瓦的光伏發電,就能確保他們有長期的額外收益。」

這僅僅是第一步?

△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大唐30萬千瓦競價光伏項目現場,工人在進行安裝作業。

「12億千瓦以上」並不等於發展的終點。受訪專家均認為這一目標完成後,中國在實現碳中和的道路上向前邁了一大步,但就「低碳化」「無碳化」目標而言,也僅僅是第一步。

李俊峰表示,雖然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但化石能源佔比依然有75%,距離實現碳中和還很遙遠。

他認為,中國的新能源發展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依然存在差距。「日本、歐盟、英國都宣布在2050年底之前達到碳中和,我們是2060年。但我們也積累了很好的經驗,雖然晚了一點,但也能夠實現。」李俊峰表示,這一差距體現在意識不到位,而非技術層面,因此接下來從企業到個人都應該提高認識、行動起來,加速能源革命。

但如此一來,我國的電力系統就要面臨大幅改造。周大地表示,我國的電力系統是建立在以煤炭為主的火電,加上部分水電和核電的系統下,這種運行特點及態勢和以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發電和風電為主的電力系統的運行特點相比,有很大區別,牽一髮而動全身。要使整個電力系統更安全、更穩定地運行,需要整個電力系統在儲能、運行調度上共同努力,煤炭的作用要從過去的發電為主逐漸轉變為向可再生能源提供支撐,增加儲能。

化石能源退出並非一日之功,李俊峰認為,傳統能源企業要積極轉變觀念,加快自身轉型的步伐,國家也要在確保能源安全的情況下,確保化石能源主動、有序退出。

陳迎也表示,在碳中和目標下,控煤進程困難漫長,煤炭產業逐漸萎縮是必然的,因此要對行業轉型的難度有充分認識。「政府和全社會要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國際上有一個詞叫『公正轉型』,就是在轉型過程中兼顧社會公平,對利益受損的群體進行制度保障,避免激化社會矛盾。」她認為,減排是重要的目標,但不是唯一的目標,在轉型中,很多利益需要均衡考慮。「不過我們不能因為有這樣的困難就停止前進,要在努力的過程中妥善處理各方矛盾。」

撰文:《中國報導》記者 何晶、左琳、陳珂

圖表:caicai、陳珂、左琳

圖片來源:新華網

責編:何晶

總監製:尹傑

大家還在看

相關焦點

  • 年化收益率超過20%有多難?
    很多人在設定投資收益目標的時候通常隨口說:年化收益要超過20%!但年化收益率超過20%有多難?今天咱們來一起感受下。作者:初善君來源:雪球ROE與估值市場上關於ROE與估值的關係,有過一個被初善君嘲笑的神奇公式:ROE=PE/PB。
  • 公告匯總:八一鋼鐵淨利增長逾30倍 擬10轉10
    【年報業績】八一鋼鐵:2017年淨利增長逾30倍 擬10轉10八一鋼鐵披露2017年報,實現營收167.57億元,同比增長69.44%;實現淨利11.68億元,同比增長3047.86%;基本每股收益1.524元。另外,公司擬以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方式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10股。
  • 發燒學堂:往手機裡放光學變焦到底有多難
    發燒學堂:往手機裡放光學變焦到底有多難    說到變焦,就有必要給不怎麼攝影的朋友區分下幾個概念,變焦與對焦,變焦比高達10倍左右的同時體積也十分顯著,而華碩ZenFone Zoom沒有這麼激進採用的是類似索尼經典T系列卡片機的潛望鏡式鏡頭結構,雖然機身體積增大並不明顯,但變焦比也僅有三倍,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 為什麼有一類企業的增長速度能比同行快10倍?
    指數型組織(Exponential Organization,ExO),是指在運用了高速發展的技術、新型組織方法的幫助下,讓影響力(或產出)相比同行發生不成比例地大幅增長的組織(至少10倍)。這一理念的啟發來源於哪裡呢?如資本主義市場開始成形時,工業時代的黎明到來時,產出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跳躍,即單個個體就能操作擁有10匹馬或100個勞工的勞動力的機器。
  • 可控核聚變的實現到底有多難?可能再過50年也難以實現
    可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能源的發展卻沒有像科技一樣呈現不斷的增速模式,尤其是近50年來,能源其實並沒有取得什麼重大突破。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類在50年前就實現了載人登月,阿波羅11號實現了載人登月,這是一個偉大的壯舉。人類能夠在5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原因就是能源有了重大突破,能夠將更重的飛行器送入太空。
  • 格力2023年營收6000億,實現可能性有多大?
    有接近格力電器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證實了該目標的提出。  而在此前,董明珠已經給格力電器定下了2018年衝擊2000億元的營收目標。  格力電器2017年營收為1482.86億元,同比增長37%,董明珠此番定下的6000億目標則意味著,格力電器要在6年時間內實現營收翻三倍。  董明珠何以提出這個被認為不可能完成的目標?
  • 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江蘇要努力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的目標
    如果單位GDP排放量的下降幅度大於GDP增長速度,碳排放的總量就不會再增長,這個拐點就是碳排放峰值,即「碳達峰」。達到峰值後,要把排放從高位降下來,就需要通過植樹造林、二氧化碳捕集等方式,實現溫室氣體排放和吸收相抵消,這就是「碳中和」。「碳達峰、碳中和對全球來說都是一場能源革命。」
  •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劉偉等:2020-2035年中國經濟增長與基本實現...
    實施以上政策後,預計2020-2035年中國的實際GDP年均增速將達到5.3%左右,由此使2035年人均實際GDP水平達到2020年的2.1倍,從而完成翻一番的增長任務,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一、引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 上海電力大學施正榮教授: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在於能源結構轉型
    施正榮教授認為,目前中國在各個新能源領域引領世界,並在今年已經實現了將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45%的宏偉目標。中國下一階段的目標是,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施正榮教授認為關鍵在於能源結構轉型。
  • 中國想鑽一口全世界最深的井,這個目標到底有多難
    (原標題:鑽一口全世界最深的井,到底有多難)
  • 2021年中國有望實現8.2%經濟增長 綠色金融將跑出加速度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021年中國有望實現8.2%經濟增長,綠色金融將跑出加速度隨著主要經濟數據陸續出臺,中國經濟展望愈發清晰。1月12日,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在第21屆瑞銀宏觀經濟專場媒體電話會議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能至近6%,中國經濟則有望實現8.2%的增長。
  • 邦德雷射年報詳解:營收12.19億元,增長54.41% 4年增長17倍
    19年營收達12.19億元 4年增長17倍2019年邦德雷射實現營業收入 12.19億元,同比增長 54.41%,4年營收增長17倍,營收快速增長原因是公司在2019年公司加大產品研發、服務和渠道銷售力度,不斷加大北美,歐洲等國家市場開拓步伐,公司光纖雷射切割機
  • 綠地香港2018年淨利潤增長32% 今年目標銷售500億
    2018年,公司實現全年營收154.22億元;實現淨利潤17.4億元,同比增長32%;毛利率由2017年同期的25%升至27%;每股收益人民幣0.61元,同比增長33%。2018年,公司實現全年營收154.22億元;實現淨利潤17.4億元,同比增長32%;毛利率由2017年同期的25%升至27%;每股收益人民幣0.61元,同比增長33%。
  • 面向碳中和:「十四五」需要怎樣的新增長路徑?
    用不到10年的時間使碳排放達峰,再經不到30年走到碳中和,這不僅僅是中國氣候治理的「兩步走」,更指明了未來40年的國家發展戰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指出,實現「碳中和」願景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要深度脫鉤,這將帶來中國經濟的巨大結構性變革。
  • 淨利潤增長107倍 聖湘生物值500億元?
    作者 | 姚利磊閱讀所需約8分鐘聖湘生物(688289.SH)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36.05億元,同比增長13.8倍,實現扣非淨利潤19.92億元,同比增長155倍,毛利率從65.16%提升至82.19%,銷售費用率從33.7%下降至11.74%。
  • 2020年1—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0.7%
    1—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0124.2億元,同比增長0.7%(按可比口徑計算,詳見附註二),1—9月份為下降2.4%。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942.6億元,同比下降7.5%;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5417.4億元,增長0.4%;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095.5億元,增長3.5%;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830.8億元,增長1.1%。
  • 「5年10倍、7年15倍」!市值破千億,隆基如何煉成光伏巨頭?
    隆基股份創立20年,從百人小廠到超過2萬人大公司,現業務遍及全球,市值過千億元。隆基從半導體殺入光伏行業,堅定選擇單晶路線,單晶矽片用8年做到全球領先。此後,隆基深入下遊電池組件、電站系統和服務,成為光伏行業非常典型的全產鏈布局樣本。  光伏行業近10年,明星企業和風雲人物,其興也勃其落也忽,隆基如何做到穩健前行,安然度過數輪周期,不斷攀登新高?
  • 超過預期設計目標近2倍 FAST取得新科學成果
    新華網北京11月5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中國天眼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近一年已經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設計目標近2倍,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基於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
  • 如何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
    加快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強對其運行監管,是實現「十一五」水汙染治理目標的重要保障。 2006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為1431.3萬噸,比2005年增長1.2%,增幅與上年相比,回落了4.4個百分點。儘管化學需氧量還是不降反升,但是增長趨勢大幅減緩。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主任孫佑海認為,這個成績的取得,應該說來之不易。
  • 日本「綠色增長計劃」擬2050年實現碳中和
    綜合法新社、路透社近日消息,日本25日公布了一項「綠色增長計劃」,其中包括在2030年代中期以電動汽車取代新型汽油動力汽車的目標,旨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並且每年產生近2萬億美元的綠色增長。        日本政府首次闡述了實現這一目標所涉及的內容,包括設定的臨時目標:到2050年,全國一半以上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