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隱隱點點紅,穿雲過霧泛波瑩。遮陽蔽日仔細看,原是柿子染紅彤。
11月13日,正值初冬,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壽峰鄉柿子樹遍布山間。柿子樹之上,遠山如黛,天如藍綢;柿子樹旁,青瓦白牆,村莊安逸。
暖陽灑在卓裡村村民高安俠家的院子裡。記者見到她時,她正手搖著自製的家什,給剛剛摘下的柿子削皮。
「為啥要削皮呢?」記者問。
「要把這些柿子做成柿餅嘛,第一步就得把皮削哩。」高安俠笑著說,「再經過晾曬、捂水分、捏扁、析出糖分,過上大概一個月時間,柿餅就成了。」
據了解,卓裡村有種植柿樹、吃柿子、制柿餅的傳統,幾乎每家每戶都有柿子樹。高安俠家今年收了近200公斤柿子,她準備把這些柿子做成柿餅,既耐保存,口感也好。
「以前生活全靠這柿子,這些年大家慢慢地發展了其他產業。」高安俠說,現在她家也辦起了小酒廠,2019年收入10萬元左右。雖然不再單獨依靠柿子,但每年農閒時她都會打一些給孩子,再送一些給親戚朋友。
「現在不少人都嫌做柿餅費事不想做了,但我還想做。我覺得,吃著自己做的柿餅,來年就能『柿柿如意』嘛。」高安俠笑著說。
而離卓裡村不遠的桃枝村,村民師春梅正把削好皮的柿子串起來掛在牆上,接受著陽光的沐浴。
看到記者,師春梅趕忙招呼我們品嘗她家的「紅丹丹」柿子:「現在這個熟透了,吃著正美。」她介紹說,「紅丹丹」品種個頭小且軟,不適宜做柿餅,而「牛心」個頭大,稍硬,大都會用來製作。
師春梅今年收了近1000公斤柿子,她給記者算了一筆帳:「2公斤柿子能做半公斤柿餅,這麼算下來,今年我們大約能成近300公斤的柿餅。每公斤賣12元,差不多就是兩三千元。現在我的蘋果也賣了,有時間就做點柿餅,能多收入一點是一點。」加上蘋果、核桃、花椒等,師春梅家今年大約能收入三四萬元。
火紅的柿子,映出了柿農紅火的日子。
高安俠與丈夫採摘完柿子相伴而行
手工削皮製作柿餅
熟透的柿子,摘下就能吃
高安俠與丈夫採摘柿子
柿子晾曬好就可以「悶」了
師春梅與丈夫看到豐收的柿子滿心歡喜
將採摘下的柿子運回家
柿子鋪滿整個院落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