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潼關老縣城的港口火車站,有著抹不去的記憶

2021-01-17 火車站工程師XATL

港口火車站是南同蒲線上一個小站,位於陝西省潼關縣港口鎮黃河岸邊,也即潼關老縣城城牆西門處,對面就是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火車站,兩個車站通過一個黃河鐵路大橋連接到一起。這個車站在1970年初隨著南同蒲線延伸至孟塬站(現在華山站)與隴海線銜接而開通,至今已有五十年啦。因為工作的關係,在2001年前,每年都要去港口站幾次。最近一次是2010年去的。雖然已有成十年沒有去過那兒啦,但那兒的人和事,還是記憶深刻的。

車站只有三條股道,還有一條二三百米長的貨物線,有20餘名職工。建站以來,在歷任站長帶領下,車站先後多次受到鐵道部、省政府、路局、分局、站段表彰。1997年8月31日,車站實現安全生產10000天,原鐵道部、鄭州鐵路局、西安鐵路分局分別給予車站頒發獎牌,並在車站召開安全生產10000天表彰大會。那個時候,這個車站就是我們單位樹立的標杆、榜樣,一面旗幟。

車站雖是小站,還有工務、電務、通信等單位職工,加上家屬,至少也應有近百人吧。大家住的都是磚木混構房屋,鐵路人稱工房,一般離家稍遠的職工,只有到大休的時候才騎著摩託車回家。平時,站區職工天天就在一塊,交流起來也很方便,也沒有什麼隔閡,誰家有個大小事情,大家都能很快就知道啦,該幫忙就幫忙,完全和農村的生活一樣。不像大城市的人下班了,就各自回自己的單元樓。現在看來,其實城市化的發展,讓社會、讓人都相互獨立、孤立起來啦,真正缺少了農村那種交融、和諧的氛圍。

從車站走兩步就到了港口鎮老街道,這個街道其實就是潼關老縣城的主要街道,兩邊都是木磚瓦的老房子,商鋪的門就是用一塊一塊長條木板立起來拼成的老式門,房瓦上都長滿了「Wa song」,在這兒購物吃飯等都垮很方便。從車站往北望去,不遠處就是黃河、洛河、渭河的交匯口,三河不同的顏色在此可謂涇渭分明。夏天,每到晚上,站區職工家屬小孩都出來乘涼,有的坐在站臺上,有的到河邊玩耍,有的三兩個聚一堆喝上幾杯,河那邊的風吹過來,帶著點沙泥土的溼氣,也是蠻滋潤的享受。

當然啦,這兒要說好,還是港口當地的肉夾饃、鯰魚湯、鴨片湯等還是名氣還是比較大的,這名氣在外有老白家鯰魚湯、小花肉夾饃,當然啦深巷子裡的小飯店更受本地人喜歡。走到港口站時,順便到老街道裡找一家小飯館,弄兩個肉夾饃,再燒個鴨片湯或者做碗油潑麵。那剛出爐的千層燒餅裡邊是一層層的,皮薄鬆脆,像油酥餅,夾上煮好放涼的肉咬一口,掉渣燙嘴,口感極佳,這也是潼關肉夾饃與別的地方肉夾饃不一樣的地方。

2月12日,老戲骨魯園因病去世(上圖)。這個慈眉善目卻又演技精湛的老太太,讓我想起港口車站職工食堂做飯的老太太,這個老太太和魯園老師有點像。1997、98年時,那個老太太都有六十多啦。老太太看起來身體很消瘦,但身板很硬朗,性格特別開朗,見著車站職工年輕人打打鬧鬧,還愛開個玩笑,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個老太太。老太太家就在跟前,兒子好像在潼關金礦上班,孩子嫌她年齡大了,害怕身體吃不消,早都不讓她在車站食堂做飯啦。可是老太太不願意,說她這幾年在車站待習慣啦,車站職工待她也好,她也不缺錢,關鍵是喜歡車站,喜歡車站這些孩子,不願意離開這兒。

老太太家常飯做得很好,特別是手擀麵最拿手,也剛好滿足了這些關中小夥子的胃口,包括外邊來的人,如果走不了,到了車站都希望吃碗老太太的手擀麵。有時,老太太見有的職工從外邊回來的晚,或者從家裡回到車站還沒有吃飯,大老遠就招呼職工問吃了沒有,沒有吃,她就進到廚房給職工做飯,順便到車站小菜園子摘些新鮮蔬菜,做個簡單的小菜,職工吃得心裡熱乎乎的。車站有了這個老太太,對車站站長也是幫了不少大忙,職工吃住安穩啦,工作也就安心啦。車站安全生產一萬天,也離不開老太太的一份心血啊。

大概2000年去車站的時候,我還問起老太太。車站站長給我說,老太太說她還想在車站幹下去,可身體確實有點吃不消啦,就回到她兒子那兒安度晚年啦。站長說起這事來有點傷感,戀戀不捨,但也沒有辦法,畢竟老人年齡大啦。

車站榮譽室掛滿了建站以來,車站取得各類表彰的獎狀、證書、錦旗,這一張張榮譽背後,是一部車站奮鬥史,記錄著幾茬幹部職工的努力和付出,讓人難忘那青春韶華的歲月。

五十年,歲月交替,光陰如梭,車站還是那個車站,變得是環境、設備和人員交替,不變的是小站的堅守和對安全的執著。

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先進稱號

轉載請聯繫,請勿侵權

相關焦點

  • 南同蒲鐵路黃河大橋飛架南北,帶你走進有故事的風陵渡、港口站
    南同蒲鐵路為同蒲鐵路的南段,始建於1933年5月,1935年12月修到芮城縣黃河岸邊的風陵渡站,沒有跨過黃河。1958年1月,在山西省風陵渡與陝西省潼關間建成黃河便橋與隴海鐵路潼關火車站(原老潼關火車站)相接,1960年8月三門峽水庫蓄洪前,鐵路便橋拆除(期間隴海鐵路隨著複線改造,潼關至渭南段南遷改線)。
  • 黃河岸邊一檉柳
    東營市墾利區黨史市志辦邀我們寫一篇關於「講述黃河故事,傳承黃河文化」徵文,我便想到了黃河入海口的一種植物—檉柳。也許是黃河母親對我們入海口的恩賜,檉柳成了黃河岸邊新生土地上的寵兒。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漫坡遍野的檉柳竟然做成了大產業。初夏的六月,大地已蛻去了嫩黃,披上了蔥綠的夏裝,顯得更加生機勃勃,黃河岸邊的檉柳早已耐不住寂寞,綠裝裹身,紫色的小花綴滿枝丫,在微風中彰顯著自己頑強的個性。檉柳,又稱紅柳、紅荊、荊條、三春柳。多為落葉灌木,部分小喬木。
  • 山河「表裡」——潼關,豈止是一個地理的「關」
    如同天平,潼關城是肩挑兩京、力壓千鈞的支點。然而,險峻如鐵的潼關還是失陷了,玄宗倉皇西逃。關牆依舊巍峨,可日已西落,馬嘶陣陣,它們向長安城投去最後一瞥憐憫的目光,似乎已看到那些華麗的金宮銀殿,即將化作一捧焦土。繁華盡,風雲歇。
  • 為何大名鼎鼎的函谷關會被潼關所取代?看完就明白了
    從東漢末年之後,函谷關確實可以繞過去;但是在先秦時期,函谷關確實是繞不過去。這是因為,先秦時期的函谷關修在一道稠桑原的一條裂縫中,這條稠桑原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並且原上都是大樹,古代步兵想從山上翻過去是不可能的。而在稠桑原的北面又緊挨著黃河,河水緊貼著原壁流過,所以東來的行人要進入關中,沒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從這條裂縫通過。
  • 黃河三角洲三港口「升級」為區域性重要港口
    記者從1月27日召開的全省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獲悉,黃河三角洲地區濰坊、東營、濱州三港,經省政府、交通運輸部批准,由一般性港口提升為區域性重要港口,以適應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和我省實施藍色經濟發展戰略的需要。
  • 黃河岸邊小泥罐
    初中畢業該升高中,可父親幹活不小心摔斷了胳膊,不能掙錢給她交學費。扛起一個家的母親愁眉苦臉,哪裡顧得上她?於是,待在家裡的她,天天看表姑父谷德恩做蟋蟀罐。表姑父谷德恩是蟋蟀罐製作行家。他的故鄉山東寧津盛產蟋蟀,民間鬥蟋蟀的遊戲源遠流長。玩蟋蟀得有好器具,若隨便用一個家什,比如鐵筒、塑料筒裝蟋蟀,趣味就寡淡了。寧津屬黃河衝積平原腹地,地下的古黃河澄泥,細膩、純淨,是製作蟋蟀罐的好材料。
  • 黃河岸邊的笑聲 | 小灘子村的「大變化」
    黃河岸邊的笑聲 | 小灘子村的「大變化」 2021-01-13 2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濟源坡頭鎮黃河岸邊竟發現娃娃魚,村民竟然做這樣的事情
    濟源坡頭鎮馬住村位於黃河岸邊,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黃河裡的各類漁獲對於該村的不少村民們而言可謂是並不陌生。可在7月10日上午,馬住村黨支部書記楊戰營卻在黃河裡發現了一條不太一樣的魚。楊戰營有散步運動的習慣,當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樣,在黃河岸邊散步,可就當他在散步時,卻無意間發現在河岸邊的草叢中,有一條灰黑色的魚正在掙扎。「一開始,我以為是條大鯉魚,可當我走近一看,發現這隻魚竟然長了四隻腳。」
  • 長江長江,我是黃河!山東港口呼叫武漢港
    古老的東方有條黃河在黃河入海的盡頭是綿延三千多公裡的山東港口世界的東方有條長江在長江的中部越危險我們的心越是靠得近今天,威海港呼叫武漢港我們眾志成城我們共克時艱我是山東港口東營港黃河九曲,萬裡入海我在黃河入海口呼叫武漢港看三角洲上河海交匯
  • 黃河三角洲將加快港口建設
    中國日報網消息:6月24-25日舉行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經貿洽談會上,三角洲沿海的萊州、東營、濱州、濰坊幾個城市均推出港口招商項目,招商額超過100億元,按計劃,到2020這4個港口的吞吐量將超過4億噸。
  • 黃河岸邊的笑聲 | 鹼櫃村:產業飄出「幸福味」
    開欄語「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幾十幾道灣上有幾十幾隻船哎……」一首黃河曲唱出了九曲迴腸、洶湧奔騰的滔滔黃河水那粗獷豪邁,也仿佛聽到昔日黃河兩岸人民一步一個腳印的艱辛生活和心酸故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
  • 濰坊爭先黃河三角洲港口群
    濰坊市港航部門將圍繞解決港口建設與全市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抓前期、快建設、擴功能、保增長,著力實現港航各項主要指標增長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在黃河三角洲港口群中奮力爭先的總體目標。  港口對濰坊,特別對濱海新區的發展至關重要。去年年底,省政府決定把濱海經濟開發區作為山東省對外開放的一個基地,加快建設港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需求。港口發展起來了,濱海新區的競爭力將有新的提高。
  • 黃河入海流
    直到有一天,我來到了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的黃河入海口……  我出生在黃河岸邊的一座小城,在黃河灘頭度過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時光。尤其當年在鄭州黃河花園口下鄉八年期間,每天眺望長河落日,目送黃水奔湧入海,釀就了對黃河黏稠得化不開的情感。離開以後,我一生一世都在沿著黃河奔走,耳畔迴響的永遠是信天遊民歌那悽厲高亢的曲調:「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
  • 黃河鱉!黃河鱉!終於可以去「釣鱉」了
    如果在黃河中看到渾身發黑、發灰的甲魚,那肯定不是正宗的黃河鱉,是人為放生的無疑!野釣黃河鱉,是在黃河釣魚過程中非一般的一種體驗。一般情況下,黃河甲魚的數量較少,能釣上來算是運氣較好的,過程也是相當刺激的。黃河鱉上鉤的時候,在魚竿上並無明顯的動作,只是收杆的時候,會有一種掛底的感覺。當收到岸邊的時候,它就會瘋狂的逃竄,動作敏捷且相當兇猛,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它給咬上一口,那感覺是相當酸爽。
  • 李奉利:港口應發揮三大功能支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在日前由中國經濟信息社《經濟分析報告》舉辦的「多想圓桌會」之「黃河流域城市發展合作」研討會上,山東省港口集團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李奉利表示,要支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港口關鍵是做好接口、樞紐和平臺三大功能。
  • 黃河作為中國第二大河,為什麼感覺較少聽到在黃河建港口的消息?
    首先要弄清楚一點,那就是黃河雖然說名義上是我國的第二大河,不過這裡的「大」說的只是黃河的長度與流域面積,如果按照徑流量來算的話,黃河的水量實在是配不上其巨大的流域面積與河流長度。
  • 靖遠縣東灣鎮瓜園村:黃河岸邊一枝花 風景如畫醉人心
    東灣鎮瓜園村:黃河岸邊一枝花 風景如畫醉人心圖為東灣鎮瓜園村景色。白銀日報記者 貴富堂 文/圖位于靖遠縣城以東約10公裡的東灣鎮瓜園村魚塘連片,稻穀飄香,小橋流水,古樹參差,是遠近聞名的黃河岸邊一枝花。
  • 中國科學院院士:水沙不協調是黃河難治癥結所在
    中新社西寧7月16日電 (孫睿 文思睿)「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洪水風險依然是黃河流域最大威脅。」中國科學院院士、青海大學校長、水利專家王光謙16日在第二屆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說。
  • 簡說黃河及各段狀況
    西漢時,由於河水中的含沙量增多,有人稱它為「濁河」或「黃河」,一直到唐宋時期,黃河這一名稱才被廣泛使用。區間支流平均每年向幹流輸送泥沙9億噸,佔全河年輸沙量的56%,是黃河流域泥沙來源最多的地區。黃河出晉陝峽谷,河面豁然開闊,水流平緩。禹門口至潼關匯入大支流有渭河和汾河。黃河過潼關折向東流356公裡至河南鄭州市桃花峪,三門峽以上113公裡的黃土峽谷,較為開闊。
  • 總編輯看四川:北川老縣城遺址讓人們在緬懷中獲得力量
    全國都市媒體總編輯們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默哀。全國都市媒體總編輯們參觀北川老縣城。一路走一路看,南方都市報編委劉麗君說,自己特別感慨。「在自然災害面前多麼的無助。親眼看到了老縣城的遺址後,人更應該學會敬畏自然,珍惜當下,守護好自己的親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