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都市媒體總編輯們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默哀。
封面新聞記者 張想玲 李逢春 攝影 陳羽嘯
5月6日,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的「十年看巨變 全國都市媒體總編輯四川行」大型採訪活動採訪團來到了北川縣。
來自全國各地的都市媒體總編輯們站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的時候,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很多人眼噙淚水,參加了公祭活動,緬懷地震中的遇難同胞。
南方都市報編委劉麗君:
告別是為了更好的前進
在距離北川新縣城23公裡的地方,還保留著老縣城的模樣,沿當年的街道一路前行,滿眼俱是殘垣斷壁、支離破碎——10年來,它們仍保留著震後的模樣。與當初不同的是,起伏撕裂的路旁,建好了步行的遊道,一些傾斜嚴重的樓房,安裝了支撐加固的鋼柱,或是用鋼絲網拉起了防護牆……每一座建築前,都樹立著展示牌,默默述說著當年的事。
三三兩兩的人群從已經長了青苔、冒出青草的殘垣中緩緩走過,在一面面展示牌前駐足觀看。不時也有人數較多的團隊出現,除了邊走邊看,也邊聽講解。
全國都市媒體總編輯們參觀北川老縣城。
一路走一路看,南方都市報編委劉麗君說,自己特別感慨。「在自然災害面前多麼的無助。親眼看到了老縣城的遺址後,人更應該學會敬畏自然,珍惜當下,守護好自己的親人孩子。」
北川新縣城所處的地方叫永昌鎮,寓意著永遠繁榮昌盛。新北川是2011年全面建成交付的,由山東省援建,所以北川新縣城最主要的大道就叫山東大道,這也表達了北川人民對山東人民的感激之情。由於北川老縣城具備了地震中所有元素,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地震博物館,能夠為後人研究地震提供非常完備、豐富的資料,所以北川新縣城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災的區域中唯一一個異地重建的縣城。
劉麗君告訴記者,政府異地而建這種選擇是正確的。留下一個遺址給後人憑弔,對於激發民族的凝聚力,激發感恩之心,激發奮鬥意識非常重要。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苦難,都有傷痛的記憶。我們不能一直沉浸在傷悲中,重要的是要在緬懷中獲得力量。希望新縣城,希望這裡走出來的孩子越來越好。」劉麗君說。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杜一娜:
願新聞人記錄更多時代印記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傳媒周刊》主編杜一娜說,十年前,自己在總編室夜班工作,作為媒體人,沒能親自來到災區做自己的一點點貢獻,一直是心中的遺憾。這次參加了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的「十年看巨變 全國都市媒體總編輯四川行」大型採訪活動採訪團,彌補了自己當年不能第一時間深入震區採訪的遺憾。
全國都市媒體總編輯們在北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參觀。
先後到北川新縣城和老縣城進行採訪後,杜一娜有很多的感慨。「十年換了人間,老北川地處峽谷,雖然如今的遺址是經過整理和加固的,但是當看到斷壁殘垣時,我還是被震驚了。十年前的情形無法想像,也不敢想像。願逝者安息,願生者堅強。」
全國都市媒體總編輯們在北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參觀。
而說到新北川的時候,杜一娜感覺是僅僅二三十公裡的距離,像「換了人間」。「一切欣欣然,一切都是嶄新的、現代化的,美麗又美好,生機勃勃。代表著羌族的圖騰又重新繪在了門頭、牆壁,街道寬敞整潔,綠樹成蔭。我在午飯時候還遇到了一對新人辦婚禮。再大的災難都會過去,人們已經漸漸從陰影中走出。生活在繼續,美好的未來在等著大家。」
全國都市媒體總編輯們在北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參觀。
這一次參加大型採訪活動,杜一娜將把她的採訪重點放在媒體人身上。她說,當年的新聞已經成為歷史,感謝當年的媒體同行,感謝他們的無畏與勇敢。向逝者寄託哀思的同時,向記者同行們致敬!「新聞永遠在一線,無論前方多麼崎嶇不平,願我們以及更多新聞人牢記使命,不忘初心,記錄更多時代印記,譜寫更多時代華章。新時代需要我們媒體人的新作為,新奉獻。願你我不辜負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