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氣象局王智:連軸轉,只為精準預報

2021-01-09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朱曄 記者 謝麗萍

  今年的梅雨從一開始就卯足了勁,入梅早、出梅遲、梅雨期特別長、雨量大、過程頻繁。面對這樣一個強勁的對手,上海中心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王智每一天都仔細揣摩它的「心思」,在每一次「暴力襲擊」時提前準備,帶領預報團隊以精細化的預報服務保障超大城市有序運行和太湖流域防洪安全。

  16年深耕一線 立足於精準預報

  「預警信號牽一髮而動全身,直接影響城市防汛、農業、消防等多部門聯動,我們必須提前向市委、市政府和防汛部門提供重要氣象信息專報,為防汛行動安排留出時間。」在42天梅雨季中,上海中心氣象臺共發布16次暴雨藍色或者黃色預警信號。回憶起這些暴雨預警發布過程,王智深感責任重大。

  7月6日9時30分,上海中心氣象臺短臨監測崗值班員辛辰監測到一條窄帶狀回波從江蘇太倉附近快速東移。辛辰第一時間將監測情況告知當天值班首席王智。經過綜合分析,王智很快作出判斷,小時雨強能達到暴雨黃色預警標準,建議立即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

  實況反饋,6日,上海中北部地區普降暴雨,崇明出現大暴雨,中心城區曹楊新村街道小時雨強達69.8毫米。

  市防汛指揮部同步啟動全市防汛防颱風三級響應行動,全市防汛搶險人員到崗。第一時間,排水部門啟動暴雨排水模式,水利部門做好工程調度,環衛部門清掃道路雨水進水口,公安部門增派警力疏導易擁堵路段及下立交、隧橋、涵洞等,城市運行平穩有序。

  電腦屏幕上,數據不斷刷新,王智正專注其中。「我們做預報,除了要參考模式輸出的預報結論,還必須通過客觀數據和經驗常識去求證和判斷。」在他看來,每一次預報結論的輸出,都必須有一個完整合理的邏輯判斷過程,每個環節都必須有足夠客觀的「證據」予以支撐,這考驗著首席預報員的預報功底與技術水平。

  自大學畢業到上海中心氣象臺工作以來,王智在預報一線已經錘鍊了16年。「只有邏輯更清晰,證據更客觀,我們的預報結論才會更接近於事實。」王智的眼神裡透露出堅定和執著。

上海中心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王智。朱曄 攝

  10年黨齡 踐行初心使命

  7月17日,太湖流域達到保證水位4.65米!太湖流域管理局、上海市氣象局、上海中心氣象臺太湖流域氣象中心啟動一級應急響應。

  上海中心氣象臺進入「戰時」狀態,太湖流域防汛抗洪氣象服務黨員突擊隊迅速成立。「我要加入!」王智第一時間向黨組織報名,作為已經有十年黨齡的黨員,他認為在本職工作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踐行初心使命的時刻到了。

  「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專題會商17次了。」王智說,每天早上組織與太湖流域管理局會商,提出氣象預報結論和防汛抗洪建議。他還奔赴太湖流域管理局,在太湖防汛抗洪兩省一市視頻會商中介紹太湖流域未來天氣趨勢和精細化的面雨量預報,為後期流域防汛抗洪決策提供支撐。

  在上海中心氣象臺決策服務科的工作檯上,一疊《太湖流域重要氣象信息專報》擺放整齊,記錄著首席預報員和預報員團隊的日常工作。截至7月24日,氣象臺已經連續發布《太湖流域重要氣象信息專報》21期、《太湖流域十天面雨量趨勢預報》33期。

  令人欣喜的是,王智及其團隊提供的氣象產品,有力地幫助了太湖流域防汛工作。

  「前幾天,我們判斷出太湖流域南部地區降水趨緩。」上海中心氣象臺決策服務科副科長劉敏表示,之後防汛部門就通過太浦河閘、望亭水利樞紐和常熟水利樞紐進行了有效洩洪。

  根據上海市氣象局最新的會商意見,太湖流域管理局抓住了7月23日晚上之前窗口期加強排水,緩解了防汛壓力。

  如今,上海中心氣象臺已宣布申城出梅。而對於王智和他的團隊來說,只要太湖水位不退,24小時「連軸轉」的工作還將持續下去。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8月5日四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各地積極推進的智慧氣象系統,不僅成為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也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了更多元的服務。  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今年7月,受連續降雨影響,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潘坪村突發山體滑坡。滾滾泥沙瞬間衝毀了道路,造成數棟民房坍塌。所幸山體滑坡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原來,依靠北鬥衛星監測系統發布的橙色預警,當地居民早已提前撤離。
  • 上海市氣象局圓滿完成世博會氣象保障服務(圖)
    陳振林說,世博會期間上海市氣象局圓滿完成世博會開幕式、中國館日、高峰論壇及閉幕式等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為世博會期間園區及城市運行提供氣象服務。圓滿完成世博會開幕式、中國館日、高峰論壇及閉幕式等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1)充分調研需求,制定全程跟蹤的服務方案。
  • 促進預報精準 推動服務精細 中國氣象局研討改進全國天氣會商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6月18日,中國氣象局召開全國天氣會商改進研討會,就如何改進天氣會商工作、提高會商質量進行研討。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主持會議,副局長餘勇出席會議。宇如聰指出,改進全國天氣會商是適應新時代氣象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與時俱進改進會商工作,推動以數值預報為主導的客觀數字智能預報發展。持續推進研究型業務建設,加強客觀技術方法研發和應用,增強會商的科技含量。充分應用多源數據融合快速更新的實況分析產品、各類數值模式預報產品和精細化定量化智能網格預報產品,提高預報分析的精細化水平。
  • 上海「防汛防臺系統」實現降雨量精準預報
    加油奔小康 奔跑吧康康【上海「防汛防臺系統」實現降雨量精準預報】今天上海依然陰雨綿綿,城市道路積水如何第一時間發現?今年汛期以來,上海共出現14天暴雨,其中7天局部特大暴雨,全市平均雨量489.7毫米,較常年同期(260.7毫米)多87.8%。
  • 中國氣象局:我國天氣預報晴雨預報準確率達88%
    人民網北京7月15日電(丁亦鑫)15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召開2020年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中央氣象臺臺長王建捷表示,氣象預測預警對我國防災減災和公眾的知情權提供氣象保障和支持,我國天氣預報的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88%,2004年準確率接近80%。
  • 中國氣象局/廣東省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劉濤 記者楊群娜報導 日前,中國氣象局/廣東省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2015年學術委員會會議在廣東省氣象局召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薛紀善、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研究員陳德輝、香港天文臺高級科學主任陳柏緯、中山大學林文實教授等委員參加會議。廣東省氣象局局長許永錁、副局長梁建茵出席會議。  會上,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匯報了年度工作進展及未來5年工作計劃。
  • 天氣預報不準?上海預報精度將細化到社區
    記者日前從上海市氣象局了解到,目前上海正在探索建設「精細化」氣象風險預警服務體系,天氣預報精度將細化到社區層面。    傳統的氣象預報,往往預報的是氣溫、氣壓、溼度,而上海氣象部門正嘗試朝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轉變。
  • 墨跡天氣APP:預報更精準,安心出行每一天
    從程小姐的經歷可以看到,不準確的天氣預報,會給人們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一系列困擾,而若是能夠做到精準預報,則完全可以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精準預報呢?作為國內領先的氣象服務平臺,在精準預報方面,墨跡天氣交出了一份優質的「答卷」。
  • 求新求變 推開科研業務「旋轉門」——上海市氣象局研究型業務發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朱曄今年,上海市氣象局作為研究型業務試點單位,圍繞區域高解析度數值模式、智能網格預報、科技轉化平臺等關鍵業務領域,通過「旋轉門」式的良性互動,探索出科技研發與業務融合的發展路徑。以覆蓋整個預報流程的「雙首席制」為抓手,首席研發員牽頭推進智能預報客觀方法的研發,並為智能網格預報崗位提供支撐;到了各類預報產品製作等環節,由首席預報員把關,有效避免客觀產品對部分極端天氣小概率事件預報不足等情況。
  • 上海市氣象局:颱風利奇馬已減弱,10日還有兩個降水高峰
    上海市氣象局:颱風利奇馬已減弱,10日還有兩個降水高峰 海沙爾 攝8月9日14時,在颱風「利奇馬」的影響下,上海又出現一陣強降水。
  • 天氣預報開動「數字腦筋」(組圖)
    數值預報激活「超級大腦」  1998年底,為開展數值天氣預報,上海市氣象局向市政府提出申請,希望市財政撥款購置一臺每秒運算140億次的超級計算機。與此同時,基因組測序、藥物虛擬篩選、地震數值預報等一批關乎國計民生的前沿課題都要動用超級計算機。  經過全面調研,2000 年,神威I應徵而來,上海超級計算中心應運而生。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履職盡責 為全球提供精準預報服務
    對此,世界氣象中心(北京)(WMC-BJ)通過業務網站,為世界氣象組織(WMO)提供針對莫三比克等受此次風暴影響的非洲東南部國家的最新颱風監測和預報產品。事實上,這樣的服務自2017年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的那一刻起,就已在不斷推進。
  • AI加持的精準天氣預報將從深圳開始:兩小時內,一平方公裡範圍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李澤南在天氣預報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局部地區」這樣的字眼。隨著技術的發展,「局部」出現的次數正越來越少。在深圳,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融入將在不久之後為我們帶來「精準到街區」的個性化天氣預報服務。
  • 自動化觀測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不知您發現沒有,如今的天氣預報越來越精準了。摸透老天爺的「暴脾氣」,先得觀察清楚老天爺的習性,其中最基礎的手段便是觀測。不久前,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實現自動化的消息被人們廣泛關注。那麼,是什麼催生了自動化氣象觀測?
  • 上海試點天氣預報向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轉變 預報精度可細至3公裡...
    上海正探索讓氣象服務從傳統天氣預報向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轉變,3月22日,界面新聞從上海氣象部門獲悉,目前上海氣象精細化區域數值預報已經從9公裡細化至3公裡,未來還將進一步細化至1公裡。傳統天氣預報難以滿足城市運轉需求「在超大型城市,重大氣象災害可能衍生出自然災害、安全事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連鎖反應。」上海市氣象局副局長馮磊表示。他以今年1月4日美國東北部30年罕見的暴風雪天氣為例。極端天氣登陸紐約後,造成紐約城內學校停課、企業放假、航班取消、電力癱瘓、交通事故高發。
  • 中國氣象局將釣魚島天氣預報納入國內城市預報
    提供釣魚島及周邊海域的天氣預報是中國氣象局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世界氣象組織賦予作為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之一的國家氣象中心的一項重要責任。釣魚島及周邊海域是各種海洋災害頻發的海域。長期以來,福建、廣東等沿海氣象部門通過提供及時、準確的海洋氣象預報,為指導防颱風減災、交通運輸和海上漁業生產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 雲技術支持 未來天氣預報可精準到街區
    今後,當天氣預報報導「局部地區有雨」,觀眾也許再也不用追問,「局部地區」是什麼地區。近日,華為雲與深圳市氣象局在深圳華為坂田基地籤署深度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運用雲計算、人工智慧、5G、IoT等創新技術,攜手打造「氣象+雲+AI+5G」的全領域深度合作模式。基於智能網格的新一代超大城市精準預報提供技術支撐,實現包括智能感知、精準預報、智慧服務等,可以讓大眾體驗「兩小時內、一平方公裡範圍」的個性化精準貼身氣象服務。
  • 中國氣象局調度部署重點地區颱風預報服務
    各級氣象部門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度關注颱風「美莎克」及強降雨對東北地區防汛、農業生產的影響,全力以赴加強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貢獻力量。  針對防禦颱風氣象服務,劉雅鳴作出四個方面具體部署。一要堅持底線思維,切實強化組織領導。
  • 東北冷渦研究成果支撐暴風雪精準預報
    在遼寧省氣象局精準預報的背後,是多年來圍繞東北冷渦取得的預報技術成果。  在此次暴風雪預報中,遼寧省氣象部門利用東北冷渦主客觀識別技術準確預報出強降雪中心位置及降雪量級;利用東北冷渦發生發展路徑研究成果為降雪影響區域、降雪持續時間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持。  東北冷渦降水一直是東北地區氣象預報的難點和重點。
  • 上海市局協助緬甸開發平臺 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朱曄報導 日前,上海市氣象局成功協助緬甸氣象和水文局開發完成緬甸預報預測平臺,為提升當地氣象預報和防災減災能力提供業務支撐。  據悉,緬甸預報預測平臺應用了上海市氣象局研發的緬甸區域數值預報系統和區域模式檢驗系統,併集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監測產品。該平臺構建了數值預報與衛星產品展示系統,可提供更為精細、迅捷的模式預報和衛星觀測資料。上海氣象專家團隊在訪問緬甸期間,面向當地業務技術人員開展數值預報技術和衛星產品應用培訓,協助其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