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的時間越長,接觸的學生越多,越發相信一個樸素的事實:讀書真的是要靠天賦的!說白了,有的孩子天生是讀書的料,而有的則天生不是。
這種話說出來容易招罵,尤其是會被教育專家指責,說持這種觀點的人不配當老師,是在為自己教不好一些學生找蹩腳的理由!還會被一些對自家孩子情況不大了解的家長怒斥,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火熱情懷怎麼能讓你一句話給潑了冷水?
然而,不管他們承不承認,20餘年與成千上萬個孩子相處的經歷告訴我,必須要接受孩子們之間的差異化,必須要敢于堅持「讀書是要靠天賦的」這個理念,從而分層次教學,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如果不加區別,把所有的孩子都當做讀書的料來統一教學進度和內容,統一要求和標準,結果一定是有的餓極了,有的撐死了!於是,大家都累。吃不飽的要去培優,不消化的要去補差,然後,外界質疑老師「課上不講補課講」。其實,高質量的補課還真是分層次教學的一種體現呢!
班上有個孩子,高大壯實,沉默寡言,每次語文考試都只能考2-30分!閱讀和作文基本一字不動!其他科目也是門門不及格。我特意詢問了,才知道他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補課,補到七年級了,越補越差,而家長居然還在填無底洞!通過觀察,我發現他寫字很有天賦,臨摹能力很出色!我建議他堅持每天練習書法,相信比死讀書要有出息。而且,不談學習,他的話立馬就多了,有些話還說得風趣幽默,根本就是個被死讀書壓抑了的小可愛啊!如果家長早點讓孩子上書法興趣班,而不是硬著頭皮搞文化課,也不會成為現在這般自卑沉重了!
我之前教過兩名成績尚可的孩子,是一對兄妹,家境殷實,家長從小就找老師給倆孩子補課。哥哥基本上門門都補,妹妹聰慧些,便只補一兩門。一直補到高考,哥哥考上了二本,妹妹考上了一本。但我確信,哥哥終將成為一個拿到大學學歷的平庸者,最後肯定是要子承父業,幹家族企業。而妹妹則充滿著各種可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發現每一個孩子的特別之處,喚醒孩子的某些天賦,培養孩子成為獨立的人,這才是教育的真諦!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不是那塊料,便只能當分母,襯託那些光芒四射的分子了。
你有什麼高見?歡迎留言、賜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