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旅遊地理-地理探索雲南紅河7月16日訊 探尋的目光在發現你之前,看見你的只有飛禽走獸,只有太陽、月亮和星星;驚喜的遇見與歡呼之前,陪伴你的聲音,總是蟲鳴鳥唱;還有風雨雷電和野獸爭奪地盤的嘶吼。溫暖的手掌在撫摸你之前,你是一塊冰涼的石頭,在建水青龍鎮果白的賴石頭山上,你沉睡了3億3千多萬年。
時間鍛造的美麗
3億3千多萬年前,你也是有溫暖有感情的鮮活的生命體。你曾經在那個橫貫地球東西的古地中海裡愜意棲息,幸福生活。可是萬萬沒有想到,北方的勞亞大陸嚮往南方,南方的岡瓦納大陸嚮往北方,在兩個大陸的相遇擠兌中,原本生活在清水世界的你,被擠出水域,擠上高山,生命終止在了乾涸的山坡上。
生命存在的時間微不足道,你卻把幼小的軀體與靈魂安放在泥沙深處,或藏進石頭的夾層,以陣痛後的靜雅姿勢,把自己固化成一塊被人們稱為化石的石頭。然後,給億萬年後的人們留下了美,留下了奇蹟。
你是天成的美,你的大自然的奇蹟,你是上帝珍藏了3億3千多萬年的珍寶。你的美和你的奇蹟,一直規劃著我們相約相見的佳期。
那天,我們終於約著張家志教授來與你相見。擔任桂林理工大學地質博物館館長15年的張教授今年已85歲高齡,對石頭、對化石愛得著迷,愛成了化石專家。我們要來與你相見,老天卻似乎不願我們來打擾你,白天悠悠的藍天,忽然就下起了大雨,但雨水阻攔不了我們相見的欲望,泥濘止不住我們相約的腳步。
張家志教授
天神被我們的堅持所打動,車子開出大雨如注的建水古城後,雨水漸小。一路向西,過了西山寺 ,拐進青龍鎮的鄉村公路後,雖然天氣陰沉,卻沒下一丁點雨,前面飛馳的車子,還揚起如煙的紅塵。
穿過幾個村莊,繞過道道山彎,走過片片果園,石漠化的坡地漸漸出現,灰不溜秋的石頭奇形怪狀,似鷹貌鼠,像獅似虎,如牛待哺,都是上帝的潑墨大寫意。
半個多小時後,車子就停在了果白的賴石頭山下。山不高,一條為運送風車風葉而開挖的毛路,紅綢一樣地系在山腰。
「張老師,我們要看的化石,就在這座山上,就在這條土路上下!」頭天就來踩點的建水縣人大主任李自恆指著賴石頭山,指著土路對張家志教授說。
「好,我們趕緊去看!」興致盎然的張教授急忙背起工具包,握著地質錘,腳下生風,像戰士握槍衝刺一樣,向著山腰土路勢如奔跑。這一刻,「老驥伏櫪」這個成語影清晰地寫在了他的後背上。
張教授的激情,像一根劃亮的火柴,點燃了陪同考察人員的熱情,十幾個人簇擁著張教授夫婦,聽著他生動有趣的地質、化石科普介紹,眨眼間就到了山腰。
我要為張教授的考察定格瞬間,留下珍貴資料,於是,跑前跑後,把相機快門按得「嚓嚓」直響。之前,還在去接張教授的路上,就聽他講過化石,因此,跑在前面的我,對著一塊以為是化石的石頭,按下了激動的快門。張教授一看就肯定地說:「是化石,是異犬齒珊珊,比貴州珊瑚小些,鱗板是人字形的,也是石炭紀早期的化石!」
天啊,隨眼一看就是化石,隨手一拍就攝取到石炭紀早期的化石!
「張教授,你來瞧,這是什麼化石?」那是李自恆的驚喜,他看見了一塊石頭上有浮雕一樣好看的紋樣。昨天踩點時,他沒看見這塊石頭。或許是今天聽了張教授簡要的化石科普,或許是他的熱情感動了億萬年前的精靈,今天他才來到山腰,便看見了這塊土路邊的石頭。石頭順著山勢匍匐在山坡上,順著山坡在石面上浮現出兩條史前精靈。這些精靈已經石化,但那線形,那姿態,似乎還在遊弋嬉戲。張教授聞聲而來,習慣性地敲了一下他的地質錘,彎腰看著浮雕般的紋樣,一會兒吹灰找縫,一會兒撫摸比對圖樣;只見他小心翼翼地輕撫著心愛的化石,就像疼愛初生的嬰兒。所有陪同考察的人,激動,期待,又屏聲斂息。在大家的期待和凝望中,張教授平靜地說:「是啦,這是具有三個內溝的凱蘇林珊瑚化石。」 他的回答,綻放了所有人的笑臉,都站到石頭旁與石頭、張教授合影。孔祥庚、李自恆、張家志一同圍著石頭構成三角形,留下了一幅見證凱蘇林珊瑚化石的精彩瞬間。
尋找洪波特和凱蘇林珊瑚化石
「大家趕緊找,有了異犬珊瑚化石,就應該有貴州珊瑚化石;有了凱蘇林珊瑚化石,就會有洪波特珊瑚化石。」 發現異犬珊瑚和凱蘇林珊瑚化石後,張教授鼓勵大家說:「因為這些珊瑚都是相互共生,共同生活在石炭紀早期的同一個生物群落的環境裡的珊瑚動物。」
聽了張教授的話,人們四散而去,或順著開挖的土路,或路上路下的山坡,爬髙下低去發現,彎腰低頭去尋找;翻石頭,拂塵土,去枝蔓,辨圖案,都想自己找到一塊化石,發現一個奇蹟。激情燃燒起來,山坡上不時響起找到化石的激動聲音。我的相機鏡頭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或特寫、或全景,推拉不停。而張教授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看到大劉揀到的化石,說可能是袁氏珊瑚;看小孫發現的化石,說是腕足類化石;說小李看見的化石是貴州珊瑚化石、蛛網珊瑚化石,整個山坡都氤氳在發現奇蹟的欣喜氛圍中。
「張教授,你來看,這個是不是洪波特珊瑚?」距發現凱蘇林珊瑚化石左邊幾十米處,傳來了孔祥庚驚喜的呼叫。年過花甲的孔祥庚雖在異地工作,卻對建水的化石早有研究,他能說出許多化石的名字,只是難以斷定這些化石的年代。他對化石的興趣,不僅僅在於化石本身,而在於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在於對家鄉雲南的化石歷史文化價值的發掘,他是澄江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產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發起人和推動者,經過10年的努力,於2012年申報成功。孔祥庚還說,他聽張教授講過,建水應該有洪波特珊瑚和凱蘇林珊瑚化石,如果能發掘並鑑定為「洪波特-凱蘇林珊瑚動物群」,那是具有世界意義的石炭紀早期、古地理環境及古生物群落分布範圍的補充和拓展,於是才有了這次張教授的實地考察活動。
洪波特珊瑚化石
凱蘇林珊瑚化石
石頭壁立於土路上方,與土路僅有幾米之遙,卻與土路隔著一條小荒溝。張教授知道孔祥庚對化石的知識底蘊,孔祥庚叫看的化石,不會是一般的化石。張教授匆匆過來,隔著小荒溝看了一眼壁立的石頭,就高興地說:「笛管珊瑚、貴州珊瑚,附近可能還有我們要找的洪波特-凱蘇林珊瑚。一塊石頭上有這麼多化石,太豐富了,太好了!」
張教授跳過小荒溝,像欣賞一幅展開的古老油畫,仔細研判每一個化石紋樣的形態、生物結構和斑紋,觀察每一組珊瑚隔壁、內溝的長短、深淺和變化。經過對化石紋樣與地質年代圖樣的對比觀察,並對化石所在巖層的石質和周圍環境的分析之後,張教授指著石頭上的化石紋樣鄭重地說:「太好了,這就是罕見的,具有四個內溝的洪波特珊瑚化石!」
隨後,張教授又感慨道:「這麼一個小山坡上,幾十米遠的範圍內,不僅有貴州珊瑚、袁氏珊瑚、新珠網珊瑚、異犬齒珊瑚、笛管珊瑚等等。更重要的是,還有我們要找的洪波特珊瑚和凱蘇林珊瑚。這些化石都是石炭紀早期的標準化石啊!」
人群歡呼起來,大家喜出望外,紛紛跳過小荒溝與張教授合影,與化石留念,並簇擁著張教授在發現石炭紀早期洪波特-凱蘇林珊瑚化石的石頭前定格了3億多年前的歷史瞬間。而作為此次考察活動的發起人和組織者——孔祥庚和李自恆,更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一遍又一遍撫摸著洪波特化石,一張又一張地拍下洪波特化石的照片。
與洪波特和凱蘇林珊瑚化石合影留念
洪波特、凱蘇林是沙俄時代的俄羅斯地質學家,為了紀念他們對古生物學研究作出的巨大貢獻,前人便以他們的名字來命名所發現的石炭紀早期古地中海洪波特珊瑚化石和凱蘇林珊瑚化石。但是,早年的研究認為,洪波特珊瑚-凱蘇林珊瑚化石主要分布在現代的地中海周圍地區,向東到中國只分部在西部地區。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地中海的這個珊瑚動物群,分布的範圍以我國南北向的康滇古陸為界,洪波特-凱蘇林珊瑚化石也絕不會越過康滇古陸。但在1992年,張教授在研究了王瓊芬首先發現的廣西興安洪波特-凱蘇林珊瑚動物群後,如今又在建水發現了豐富的同一珊瑚動物群化石。
張教授說,今天的最大收穫,就是在康滇古陸偏東的建水這個「東西過渡」的關鍵位置上,又發現了洪波特-凱蘇林珊瑚化石群落;看到在3億3千多萬年前,洪波特-凱蘇林珊瑚動物群就已經越過康滇古陸,並進入建水後東進到貴州、廣西,甚至到了廣西與湖南的交界地帶,由此大大擴展了洪波特-凱蘇林動物群的繁衍空間。而且,今天看到的這些珊瑚化石保存得很好,個體大、種類多,還有各種各樣的腕足類,說明這些腕足類和珊瑚類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裡的海生動物。
雲南不僅是植物王國,也是化石王國。建水發現3億3千多萬前的化石,又為這個化石王國增添了精彩的一頁。張教授在讚嘆建水古地中海生物化石群落的豐富性、共生性、類群組合性、系統性的同時,也表達自己希望社會能保護好這些大自然的奇珍異寶,讓人們在遊覽中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和時間鍛造的美麗!
2019年6月30日,對於建水的旅遊文化,對於建水遠古化石遺存,都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
這一天,古地中海記憶重新被喚醒,古地中海的珊瑚動物群生態疆域漫過康滇古陸,海生生物一路向東,從滇西擴展到滇南、從滇南漫遊到了貴州、廣西,對古地中海生物群作出了最新的詮釋;這一天,「3億3千多萬年」的時間之箭,射在了建水縣青龍鎮果白賴石頭山的化石之上,對建水地質遠古歷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紅河日報/通訊員:張紹碧/文 張紹碧 蘇偉波 陶詠梅 圖
責編:張哲心
實習生:李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