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上的時間之箭 雲南建水發現3億年前的古地中海珊瑚動物群化石

2020-12-08 國家旅遊地理網

  國家旅遊地理-地理探索雲南紅河7月16日訊 探尋的目光在發現你之前,看見你的只有飛禽走獸,只有太陽、月亮和星星;驚喜的遇見與歡呼之前,陪伴你的聲音,總是蟲鳴鳥唱;還有風雨雷電和野獸爭奪地盤的嘶吼。溫暖的手掌在撫摸你之前,你是一塊冰涼的石頭,在建水青龍鎮果白的賴石頭山上,你沉睡了3億3千多萬年。

  時間鍛造的美麗

  3億3千多萬年前,你也是有溫暖有感情的鮮活的生命體。你曾經在那個橫貫地球東西的古地中海裡愜意棲息,幸福生活。可是萬萬沒有想到,北方的勞亞大陸嚮往南方,南方的岡瓦納大陸嚮往北方,在兩個大陸的相遇擠兌中,原本生活在清水世界的你,被擠出水域,擠上高山,生命終止在了乾涸的山坡上。

  生命存在的時間微不足道,你卻把幼小的軀體與靈魂安放在泥沙深處,或藏進石頭的夾層,以陣痛後的靜雅姿勢,把自己固化成一塊被人們稱為化石的石頭。然後,給億萬年後的人們留下了美,留下了奇蹟。

  你是天成的美,你的大自然的奇蹟,你是上帝珍藏了3億3千多萬年的珍寶。你的美和你的奇蹟,一直規劃著我們相約相見的佳期。

  那天,我們終於約著張家志教授來與你相見。擔任桂林理工大學地質博物館館長15年的張教授今年已85歲高齡,對石頭、對化石愛得著迷,愛成了化石專家。我們要來與你相見,老天卻似乎不願我們來打擾你,白天悠悠的藍天,忽然就下起了大雨,但雨水阻攔不了我們相見的欲望,泥濘止不住我們相約的腳步。

  張家志教授

  天神被我們的堅持所打動,車子開出大雨如注的建水古城後,雨水漸小。一路向西,過了西山寺 ,拐進青龍鎮的鄉村公路後,雖然天氣陰沉,卻沒下一丁點雨,前面飛馳的車子,還揚起如煙的紅塵。

  穿過幾個村莊,繞過道道山彎,走過片片果園,石漠化的坡地漸漸出現,灰不溜秋的石頭奇形怪狀,似鷹貌鼠,像獅似虎,如牛待哺,都是上帝的潑墨大寫意。

  半個多小時後,車子就停在了果白的賴石頭山下。山不高,一條為運送風車風葉而開挖的毛路,紅綢一樣地系在山腰。

  「張老師,我們要看的化石,就在這座山上,就在這條土路上下!」頭天就來踩點的建水縣人大主任李自恆指著賴石頭山,指著土路對張家志教授說。

   「好,我們趕緊去看!」興致盎然的張教授急忙背起工具包,握著地質錘,腳下生風,像戰士握槍衝刺一樣,向著山腰土路勢如奔跑。這一刻,「老驥伏櫪」這個成語影清晰地寫在了他的後背上。

  張教授的激情,像一根劃亮的火柴,點燃了陪同考察人員的熱情,十幾個人簇擁著張教授夫婦,聽著他生動有趣的地質、化石科普介紹,眨眼間就到了山腰。

  我要為張教授的考察定格瞬間,留下珍貴資料,於是,跑前跑後,把相機快門按得「嚓嚓」直響。之前,還在去接張教授的路上,就聽他講過化石,因此,跑在前面的我,對著一塊以為是化石的石頭,按下了激動的快門。張教授一看就肯定地說:「是化石,是異犬齒珊珊,比貴州珊瑚小些,鱗板是人字形的,也是石炭紀早期的化石!」

  天啊,隨眼一看就是化石,隨手一拍就攝取到石炭紀早期的化石!

  「張教授,你來瞧,這是什麼化石?」那是李自恆的驚喜,他看見了一塊石頭上有浮雕一樣好看的紋樣。昨天踩點時,他沒看見這塊石頭。或許是今天聽了張教授簡要的化石科普,或許是他的熱情感動了億萬年前的精靈,今天他才來到山腰,便看見了這塊土路邊的石頭。石頭順著山勢匍匐在山坡上,順著山坡在石面上浮現出兩條史前精靈。這些精靈已經石化,但那線形,那姿態,似乎還在遊弋嬉戲。張教授聞聲而來,習慣性地敲了一下他的地質錘,彎腰看著浮雕般的紋樣,一會兒吹灰找縫,一會兒撫摸比對圖樣;只見他小心翼翼地輕撫著心愛的化石,就像疼愛初生的嬰兒。所有陪同考察的人,激動,期待,又屏聲斂息。在大家的期待和凝望中,張教授平靜地說:「是啦,這是具有三個內溝的凱蘇林珊瑚化石。」 他的回答,綻放了所有人的笑臉,都站到石頭旁與石頭、張教授合影。孔祥庚、李自恆、張家志一同圍著石頭構成三角形,留下了一幅見證凱蘇林珊瑚化石的精彩瞬間。

  尋找洪波特和凱蘇林珊瑚化石

  「大家趕緊找,有了異犬珊瑚化石,就應該有貴州珊瑚化石;有了凱蘇林珊瑚化石,就會有洪波特珊瑚化石。」 發現異犬珊瑚和凱蘇林珊瑚化石後,張教授鼓勵大家說:「因為這些珊瑚都是相互共生,共同生活在石炭紀早期的同一個生物群落的環境裡的珊瑚動物。」

  聽了張教授的話,人們四散而去,或順著開挖的土路,或路上路下的山坡,爬髙下低去發現,彎腰低頭去尋找;翻石頭,拂塵土,去枝蔓,辨圖案,都想自己找到一塊化石,發現一個奇蹟。激情燃燒起來,山坡上不時響起找到化石的激動聲音。我的相機鏡頭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或特寫、或全景,推拉不停。而張教授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看到大劉揀到的化石,說可能是袁氏珊瑚;看小孫發現的化石,說是腕足類化石;說小李看見的化石是貴州珊瑚化石、蛛網珊瑚化石,整個山坡都氤氳在發現奇蹟的欣喜氛圍中。

  「張教授,你來看,這個是不是洪波特珊瑚?」距發現凱蘇林珊瑚化石左邊幾十米處,傳來了孔祥庚驚喜的呼叫。年過花甲的孔祥庚雖在異地工作,卻對建水的化石早有研究,他能說出許多化石的名字,只是難以斷定這些化石的年代。他對化石的興趣,不僅僅在於化石本身,而在於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在於對家鄉雲南的化石歷史文化價值的發掘,他是澄江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產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發起人和推動者,經過10年的努力,於2012年申報成功。孔祥庚還說,他聽張教授講過,建水應該有洪波特珊瑚和凱蘇林珊瑚化石,如果能發掘並鑑定為「洪波特-凱蘇林珊瑚動物群」,那是具有世界意義的石炭紀早期、古地理環境及古生物群落分布範圍的補充和拓展,於是才有了這次張教授的實地考察活動。

  洪波特珊瑚化石

  凱蘇林珊瑚化石

  石頭壁立於土路上方,與土路僅有幾米之遙,卻與土路隔著一條小荒溝。張教授知道孔祥庚對化石的知識底蘊,孔祥庚叫看的化石,不會是一般的化石。張教授匆匆過來,隔著小荒溝看了一眼壁立的石頭,就高興地說:「笛管珊瑚、貴州珊瑚,附近可能還有我們要找的洪波特-凱蘇林珊瑚。一塊石頭上有這麼多化石,太豐富了,太好了!」

  張教授跳過小荒溝,像欣賞一幅展開的古老油畫,仔細研判每一個化石紋樣的形態、生物結構和斑紋,觀察每一組珊瑚隔壁、內溝的長短、深淺和變化。經過對化石紋樣與地質年代圖樣的對比觀察,並對化石所在巖層的石質和周圍環境的分析之後,張教授指著石頭上的化石紋樣鄭重地說:「太好了,這就是罕見的,具有四個內溝的洪波特珊瑚化石!」

  隨後,張教授又感慨道:「這麼一個小山坡上,幾十米遠的範圍內,不僅有貴州珊瑚、袁氏珊瑚、新珠網珊瑚、異犬齒珊瑚、笛管珊瑚等等。更重要的是,還有我們要找的洪波特珊瑚和凱蘇林珊瑚。這些化石都是石炭紀早期的標準化石啊!」

  人群歡呼起來,大家喜出望外,紛紛跳過小荒溝與張教授合影,與化石留念,並簇擁著張教授在發現石炭紀早期洪波特-凱蘇林珊瑚化石的石頭前定格了3億多年前的歷史瞬間。而作為此次考察活動的發起人和組織者——孔祥庚和李自恆,更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一遍又一遍撫摸著洪波特化石,一張又一張地拍下洪波特化石的照片。

  與洪波特和凱蘇林珊瑚化石合影留念

  洪波特、凱蘇林是沙俄時代的俄羅斯地質學家,為了紀念他們對古生物學研究作出的巨大貢獻,前人便以他們的名字來命名所發現的石炭紀早期古地中海洪波特珊瑚化石和凱蘇林珊瑚化石。但是,早年的研究認為,洪波特珊瑚-凱蘇林珊瑚化石主要分布在現代的地中海周圍地區,向東到中國只分部在西部地區。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地中海的這個珊瑚動物群,分布的範圍以我國南北向的康滇古陸為界,洪波特-凱蘇林珊瑚化石也絕不會越過康滇古陸。但在1992年,張教授在研究了王瓊芬首先發現的廣西興安洪波特-凱蘇林珊瑚動物群後,如今又在建水發現了豐富的同一珊瑚動物群化石。

  張教授說,今天的最大收穫,就是在康滇古陸偏東的建水這個「東西過渡」的關鍵位置上,又發現了洪波特-凱蘇林珊瑚化石群落;看到在3億3千多萬年前,洪波特-凱蘇林珊瑚動物群就已經越過康滇古陸,並進入建水後東進到貴州、廣西,甚至到了廣西與湖南的交界地帶,由此大大擴展了洪波特-凱蘇林動物群的繁衍空間。而且,今天看到的這些珊瑚化石保存得很好,個體大、種類多,還有各種各樣的腕足類,說明這些腕足類和珊瑚類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裡的海生動物。

  雲南不僅是植物王國,也是化石王國。建水發現3億3千多萬前的化石,又為這個化石王國增添了精彩的一頁。張教授在讚嘆建水古地中海生物化石群落的豐富性、共生性、類群組合性、系統性的同時,也表達自己希望社會能保護好這些大自然的奇珍異寶,讓人們在遊覽中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和時間鍛造的美麗!

  2019年6月30日,對於建水的旅遊文化,對於建水遠古化石遺存,都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

  這一天,古地中海記憶重新被喚醒,古地中海的珊瑚動物群生態疆域漫過康滇古陸,海生生物一路向東,從滇西擴展到滇南、從滇南漫遊到了貴州、廣西,對古地中海生物群作出了最新的詮釋;這一天,「3億3千多萬年」的時間之箭,射在了建水縣青龍鎮果白賴石頭山的化石之上,對建水地質遠古歷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紅河日報/通訊員:張紹碧/文 張紹碧 蘇偉波 陶詠梅 圖

  責編:張哲心

  實習生:李鴿


相關焦點

  • 湖南發現「珊瑚化石」群 距今至少1.9億年
    湖南發現「珊瑚化石」群 距今至少1.9億年 (1/2) "← →"翻頁
  • 古地中海海底遺蹟在新疆喀納斯首次發現(圖)
    ,這就是日前在新疆喀納斯邊境地區首次被發現的古地中海海底遺蹟。1893年,奧地利地質學家E·修斯創用特提斯一詞,其源於古希臘神話中河海之神妻子的名字,由於類似其殘存的現代歐洲與非洲間的地中海,故又稱古地中海。  關於特提斯海消失的原因,多年來一直是地學界探索的老問題,也是今天地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 男子江中遊泳撿到3億年前珊瑚化石(圖)
    成都理工大學,一名工作人員在觀看化石上的紋理  最近,一塊石頭闖進了成都市民王加林的生活。8月中旬遊泳時,王加林從崇州文井江底拾回這塊有清晰紋路的大石,他覺得是個「寶貝」,可到處找資料都查不出這是什麼。帶著疑問,王加林打進華西傳媒呼叫中心尋求幫助。  經過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副館長劉建鑑定,王加林的石頭的確是個寶貝,它形成於3-4億年前。
  • 萬綠湖畔發現2億年前侏羅紀的菊石化石!
    牟林博士稱,在2.8億年前的早二疊紀時,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這個海橫貫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那時特提斯海的南北兩側是被它分裂開來的原始古陸。南邊的岡瓦納大陸,包括如今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北邊的歐亞大陸,包括如今的歐洲、亞洲、北美洲。二疊紀晚期,地球上南、北兩塊大陸開始分裂、漂移,形成板塊。
  • 雲南發現寒武紀"動物軍團" 三葉蟲化石最長5釐米
    5.3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奇蝦、三葉蟲、撫仙湖蟲、蠕蟲……在遙遠的5.3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上曾經活躍著這樣一群生物,它們是地球生命歷史中最為關鍵的演化環節之一。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經過多年努力,在雲南昆明發現的一處新的軟軀體化石產地,再現了雲南東部地區5.3億年前的海洋生物世界。多達3000多塊古生物化石,或將釋疑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因。
  • 萬綠湖畔發現菊石化石群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煥陽 通訊員黃志青、溫志軍發現現場明顯的菊花圖形。現場還發現其他門類古生物化石。現場發現的菊石化石。記者昨日從河源市博物館獲得獨家消息:東源縣雙江鎮增坑保護站建設過程中發現化石。
  • 古生物學家在貴州發現遠古珊瑚礁,原來3億年前這一帶都是大海
    但是生物考古發現這裡也曾經是海洋,不少地方都曾經發掘出了海洋生物化石。媒體報導稱今年的8月中旬,一個由我國和英國考古學家組成的古生物考古隊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雞窩寨地區發現了大量的中泥盆世時期古生物化石,至少有83種海洋古生物可清晰辨認出來,分析認為這裡是一個類似如今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海洋生物礁化石群,時間大約在3.58億年前。
  • 古生物學家在貴州發現遠古珊瑚礁,原來3億年前這一帶都是大海
    但是生物考古發現這裡也曾經是海洋,不少地方都曾經發掘出了海洋生物化石。媒體報導稱今年的8月中旬,一個由我國和英國考古學家組成的古生物考古隊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雞窩寨地區發現了大量的中泥盆世時期古生物化石,至少有83種海洋古生物可清晰辨認出來,分析認為這裡是一個類似如今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海洋生物礁化石群,時間大約在3.58億年前。
  • 雲南發現疑似「蒼龍」 專家:2.5億年前鱗木化石(圖)
    不過,據多地專家初步分析、考證後發現,這塊化石屬於距今3億年~2.5億年前的二疊紀鱗木化石,這一結論瞬間將鎮雄現有出土文物的「家世」從距今百萬年前「拉長」了二三十倍,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  怪事  河水衝出了鱗片化石  端午節以來,鎮雄縣坪上鎮巖腳村民小組境內連日陰雨不斷。
  • 五隻眼「蝦」化石?澄江動物群又有新發現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最新發現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異的化石化石上的「蝦」就長有五隻眼睛其身體還兼具巨型捕食動物奇蝦和節肢動物的多種特徵被譽為寒武紀的「麒麟」命名為「章氏麒麟蝦」是打開這是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中又一最新發現,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化石證據。在地球這個充滿生機的星球上,生命經歷了約40億年的漫長歷史。然而,直到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時代,複雜多樣的生命才在地球上突然出現。這一裡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被稱為「寒武紀大爆發」。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隨後幾年更多古生物學研究者陸續在甕安生物群中發現一批獨特的「具細胞結構的海綿動物化石及後生動物胚胎化石」,論文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使得甕安生物群開始獲得國際影響力。但是,由於甕安生物群富含磷礦,又被稱為「亞洲磷倉」,當地大部分財政收入均來自磷礦開發,致使甕安生物群被大規模破壞,這座有著6億年歷史的化石寶庫,代表著生命大爆發起源的地方,被開採殆盡,引起了大量地質學家的抗議。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隨後幾年更多古生物學研究者陸續在甕安生物群中發現一批獨特的「具細胞結構的海綿動物化石及後生動物胚胎化石」,論文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使得甕安生物群開始獲得國際影響力。但是,由於甕安生物群富含磷礦,又被稱為「亞洲磷倉」,當地大部分財政收入均來自磷礦開發,致使甕安生物群被大規模破壞,這座有著6億年歷史的化石寶庫,代表著生命大爆發起源的地方,被開採殆盡,引起了大量地質學家的抗議。
  • 沙特發現距今12萬年前的人類腳印,同時發現233塊動物化石
    沙特遺產委員會當地時間16日下午向外界宣布,考古學家在沙特北部塔布克地區發現距今12萬年前的人類和動物足跡,這也是迄今為止在阿拉伯半島上發現的最古老人類活動痕跡。沙特遺產委員會負責人在當天的記者會上透露,考古團隊經過長達超過十年的研究,共發現屬於7個早期人類、107頭駱駝、43隻大象和其他一些動物的足跡,同時發現233塊動物化石,表示這一發現有助於了解早期人類在阿拉伯半島和沙漠地區遷徙和定居的歷史
  •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 →"翻頁
  • 距今3.65億年!武江區天子嶺「化石群」又有重大發現
    據介紹,這類巖石屬於泥炭質灰巖,巖石中確實有許多石燕類的化石,石燕又叫中華弓石燕,呈貝殼狀,殼面有兩分叉殼線,並有細密的殼紋。石燕是石巖紀腕足動物,比恐龍來到地球還要早1.5億年。廣東省地質局第三地質大隊副總工程師 張福來:這裡比較多化石,可以定為生物碎屑灰巖,大部分化石屬於石燕類,年代應該是在3.65億年前。當時發生了第二次生命大滅絕,因為西伯利亞的巖漿噴發,在一段時間內就噴發出三千億立方千米的巖漿,使得海水溫度升高,大面積的海洋生物幾乎都滅絕了,我們韶關天子嶺這附近都屬於那個年代的地層。
  • 貴州桐梓一工地挖出4.4億年前古生物化石群
    【貴州桐梓一工地挖出4.4億年前古生物化石群】近日,貴州省科協、貴州省地質學會、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專家在遵義市桐梓縣堯龍山鎮進行科學考察時,在該鎮一在建停車場發現一處面積數百平方米、距今4.4億年的古生物化石群。該化石群集中分布在一塊完整的地層剖面上,涉及化石種類較多。經專家現場認定,化石主要為角石,其外形酷似竹筍,最長的五六十釐米,最短的數釐米。
  • 雲南澄江5億年前古生物化石展出 VR再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8月10日,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這也是我國首個建在化石遺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館,館內展示了6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化石,通過「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了地球生命「從魚到人」的宏大演化故事。
  • 現在的新疆是一座天然中海博物館,也是一個巨大的昔日海洋的迷宮
    自然界的這一滄桑巨變,早在中國古代時,就已被我國學者們發現了。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太行山東側山石中發現蚌売化石時,便據此做出了先前這裡曾是一片汪洋的論斷。在現代地質學中,這些化石是記錄歷史變遷的最佳載體,了解新疆的過去正是憑藉這些動植物化石。遠古時候的新疆與現在迥然不同。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新疆既沒有崑崙山、天山和阿爾泰山,也沒有塔裡木和準噶爾兩大盆地。
  • 億年化石 留住生命的印記
    珊瑚化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石炭紀,珊瑚化石就是珊瑚蟲死後,經過多少個萬年石化作用,保存下來的石頭,比珊瑚堅硬。可分為四射、六射、床板、日射珊湖四類。絕大部分遺存在淺海沉積物裡,並與其它淺海生物伴生。它們千姿百態形狀各異,有樹枝狀、拖鞋狀、盤狀、錐狀、圓筒狀、多角狀、泡沫狀等。
  • 畢節威寧自治縣發現2.5億年珊瑚化石
    畢節威寧自治縣發現2.5億年珊瑚化石 發布時間:2019-02-18 12:32:04      來源:畢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