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劍指都市症侯群 銀幕變態心理歪解

2020-12-05 搜狐網

    《社交網絡》催生年度最高好評 極客電影奔向奧斯卡

    《社交網絡》現實應用版:明星都愛玩「網交」

    《社交網絡》劍指都市症侯群 銀幕變態心理學歪解

  光怪陸離的都市裡,什麼都有可能發生。一個個道貌岸然的現代人,其實多少都存在著心理的隱疾。大衛芬奇最新推出的《社交網絡》,通過Facebook傳世人馬克-扎克伯格的發跡史,也揭開了這位大人物的心理隱疾。隨著我們由此展開的銀幕變態心理學教材,不能不發現一個事實——人人心裡,都有點病。

  No.1 【社交恐懼症】——我的世界Only Me

  【名詞解釋】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在心理學上被診斷為社交焦慮失協症(SAD)。

  【臨床表現】

  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有些患者對參加聚會、打電話、到商店購物、或詢問權威人士都感到困難。

  【案例分析】《社交網絡》(2010年)

  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大名鼎鼎的社交網站Facebook在全球擁有數不清的擁躉,其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更是個26歲就成了億萬富翁的牛人。大衛-林奇的新片《社交網絡》正圍繞著直指Facebook原罪的兩場官司,在聽證會和凌亂的過去間跳躍閃回,敘述了馬克的發跡史,講述了這個有社交恐懼症的大男生如何成為網絡社交教主,並且眾叛親離的故事。

  這部講述技術宅男(時髦一點的稱呼,叫極客)的傳奇故事,在我們這些非極客的普通觀眾看來,其實就是一個試圖證明「俺們宅男也有璀璨春天」的電影。片中男主角馬克,對如何與人正常交往完全一竅不通,擁有上億粉絲卻沒有了朋友。雖然他是個年輕有為的億萬富翁,但是心中有個妞不敢泡、身邊全是妞卻不能泡,但這樣的人生,怎麼能說不是悲劇呢?

  個人杯具指數:★★★★

  社會危害指數:★

  病症普及指數:★★★☆

  No.2 【強迫症】——裝在套子裡的人

  【名詞解釋】

  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即強迫性神經症是一種神經官能症,焦慮症的一種。

  【臨床表現】

  患有此病的患者總是被一種強迫思維所困擾。患者在生活中反覆出現強迫觀念及強迫行為。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這樣是沒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卻無法擺脫。

  【案例分析】《飛行家》(2004年)

  這又是一部傳記電影,講述了億萬富翁、飛行大亨、好萊塢製片人、花花公子霍華德-休斯的一生。大導演馬克-西科塞斯用膠片全景展示了這個充滿活力、但是內心偏執的傳奇人物豐富多彩的一生,同時也高屋建瓴的指出——這斯,其實也是個病人!

  關於休斯先生一生中的豐功偉績,大家盡可以採用各種各樣的搜索工具查詢之,當我們驚嘆於一個男人居然可以做出這麼多牛逼事之餘,也很好奇他究竟做出這些事究竟是為了誰?當然不是神馬為了春回大雁歸,而是源自於內心深處對「成功」的強迫性追求,他不允許自己停滯不前,外化則表現為過度的貪婪,以及驚人的潔癖。生命的最後幾年,當強迫症已到巔峰的休斯為了躲避細菌,隱居在了酒店之中,然後,諷刺性的死於了——細菌感染。

  個人杯具指數:★★★★☆

  社會危害指數:★★

  病症普及指數:★★★☆


  No.3 【斯德哥摩綜合症】——寧為猛虎做倀鬼

  【名詞解釋】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臨床表現】

  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於他人。

  【案例分析】《色-戒》(2007年)

  這是一部國際非主流大導演李安,與民國非主流女作家張愛玲攜手造就的著名非主流愛情諜戰片,其中講述了抗戰時代,一位愛國女憤青王佳芝是如何計劃用投懷送抱的方式配合其他愛國男憤青刺殺大漢奸易先生未遂的故事(這是沒有被剪掉的部分,至於剪掉部分的劇情,大家懂的)。電影的其他方面都存在著爭議,但是女主角王佳芝是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這一點,大家卻都達成共識。

  最開始的時候,王佳芝有著堅定的信仰——那就是「叛國者,人人當誅之」。然而在一次又一次被她所要消滅的對象易先生在肉體上徵服、精神上呵護之後,王佳芝已經完完全全的轉化成了情感上的人質。原本的刺殺目標易先生也從被暗殺者,轉成了情感上的主導者。於是被完全懾服的王小姐成了他心靈到肉體的被徵服者,從而同呼吸共命運,因而造就了悲劇性的命運——事實說明,禁室培欲神馬的沒什麼Happy Ending,更多時候是小命不保。

  個人杯具指數:★★★★☆

  社會危害指數:★★★★

  病症普及指數:★

  No.4 【被害妄想症】——人人都說我恨你

  【名詞解釋】

  被害妄想症是妄想症中最常見的一種,它是精神疾病的一個重要症狀。主要是指患者往往處於恐懼狀態而胡亂推理和判斷,思維發生障礙,堅信自己受到迫害或傷害。

  【臨床表現】

  患者往往處於恐懼狀態,感覺被人議論、誣陷,遭人暗算,財產被劫,被人強姦等。且往往有自殺企圖,有著特殊的性格缺陷,如主觀、敏感、多疑、自尊心強、自我中心、好幻想等。病人往往會變得極度謹慎和處處防備,還時常將相關的人納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

  【案例分析】《禁閉島》(2010年)

  這又是一部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新片《禁閉島》的作品,男主角身為聯邦警探,曾經在二次大戰攻進過德軍集中營,自己的妻子亦曾被人殺害,他相信殺妻兇手就是縱火犯鄰居,所以就以精神病患失蹤為藉口,登臨隔離島,想要查出殺妻兇手是否被包藏禍心的醫生藏匿了起來,做為人體實驗的標本——但是直到最後,大家才赫然發現,這一切都是他YY出來的!

  妄想症向來都是大銀幕樂於表現的心理病患,而最利於製造懸念的,就是被害妄想症。就像電影中的這位看似邏輯清晰、大義凜然的男豬一樣,總是在自我製造著陰謀論,覺得這個世界都在針對他——其實,丫不過就是在猛勁YY罷了,沉浸在YY當中的患者本人最後的選擇形同自毀,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往往連同身邊人也一起毀了。

  個人杯具指數:★★★★★

  社會危害指數:★★★★

  病症普及指數:★★☆


  NO.5 【反社會型人格】 厭天惡地恨人類

  【名詞解釋】

  反社會人格,也稱精神病態或社會病態、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礙的各種類型中,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所最為重視的。

  【臨床表現】

  有這種障礙的個體的突出點是行為具有悖德離社會規範的傾向,且在損害社會和他人之後沒有愧疚之心,不能從挫折與懲罰中吸取教訓,反而變本加厲的報復社會。

  【案例分析】《新警察故事》(2004年)

  這是一部成龍的中興之作。與老天拔地但是身手依舊矯健的大哥比起來,由帥哥吳彥祖領銜的一群「富二代」、「官二代」子女組成的壞蛋集團無疑更為搶眼。他們以破壞社會秩序、挑戰警察權威為樂事,視人命為電子遊戲中NPC,對殺人放火搶劫等事毫無任何罪惡感。面對這樣的賊,就連超級警察成龍大哥都差點被玩殘。

  在這群大反派當中,又以吳彥祖的角色最為邪門,這廝貴為警局高官的公子,但從小就遭受父親的虐打和精神暴力,長大之後就造成了極度的扭曲性格,一切囂張行為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給自己的父親、父親維護的和諧社會給予強有力的耳刮子。這種壞蛋無疑是最危險的,因為往往聰明、敏捷、神智清醒,但是毫無人類的情感,殺人?那是他們最好的消遣方式。

  個人杯具指數:★★★

  社會危害指數:★★★★★

  病症普及指數:★


  NO.6【多重人格】——合體的變形金剛

  【名詞解釋】

  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是一種心因性身份的障礙,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礙。 在個人個體內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特的人格,每一個人格在一特定時間佔統治地位。這些人格彼此之間是獨立的、自主的,並作為一個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臨床表現】

  多重人格的每一種人格都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它們往往表現出不同的性別、年齡、種族、家庭特徵;尚有不同的智商和視力;更甚者,有的對同一種藥物竟也有不同的反應。而尤具戲劇性的是,有些人格還可相互交換意見,併合作進行各項活動。

  【案例分析】《神探》(2007年)

  本片為杜琪峯與劉青雲攜手打造的懸疑驚悚力作,主體思想,就是關於一個被人認為人格分裂的怪異探員,如何與一個擁有七重人格的魔鬼警員進行智力、體力與精神層面多重較量。並長期被杜琪峯粉絲們視為神作,非杜琪峯粉絲視為怪力亂神的矛盾作品。

  拿雙重人格乃至多重人格作為噱頭的各色電影有不少,而片中的大反派上來就是個七重人格的設定,確實從芸芸眾片中脫穎而出。現在我們知道,多重人格的產生,大多數是患者遭遇精神創傷後的逃避現實的產物,每個人格之間互相獨立,甚至會彼此交流。而通過電影,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多重人格神馬的本身並不可怕,但是,一旦讓殘暴的人格佔據統治地位,結果是多麼可怕啊。

  個人杯具指數:★★★★★

  社會危害指數:★★★

  病症普及指數:☆

  【總結陳詞】

  一種米養百樣人,人心又是世上最複雜的東西。在此,我們鄭重表示,擁有心理上的疾患,並不一定會成為壞人,但是,如果任憑心理上的隱疾肆意發展,電影裡出現的種種杯具就絕對不會是傳說了。

  【如果】你看完全篇後,感到憂心,這很好,早點發現問題,早點解決。可以去看看法國電影《天使愛美麗》,知道一下生活其實很美好,健康的心靈才能享受這種美好。

  【如果】你看完全篇後,面帶微笑,表示這些症狀你都佔全了,那麼請您迅速求助於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或者警察,我們表示,實在不想看到自己的讀者出現在下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黑暗電影中,謝謝!

  

(責任編輯:三金)

相關焦點

  • 社交網絡使用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從使用的強度進行劃分,可以把社交網絡使用行為分為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和非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在社交網絡使用程度上,過度與非過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目前學術界尚無清晰的界定。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常被稱為問題性社交網絡使用,是一種長時間和高強度的社交網絡使用行為。莫勞(Moreau)等人認為,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會引發個體心理苦惱和生理不適。
  • 有些心理變態非常危險,怎麼辨別並遠離心理變態的人?
    網友1:變態心理亦稱異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們的心理活動,包括思想、情感、行為、態度、個性心理特徵等方面產生變態或接近變態,從而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活動異常(精神活動異常)。現在認為,心理病理或心理變態是因為沒有能力按社會認為適宜的方式行動,以至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其所以「沒有能力」,可能有器質性缺陷(如腦損害)的原因,或是由機能性缺陷(缺乏知識、缺乏能力或動機)的結果,或兩者兼而有之。那麼呢?
  • 【概覽系列】《天生變態狂》——心理變態,可能是個還不錯的屬性
    作者出生於一個「心理變態」的家族,祖先血脈裡面就流淌著「心理變態」的血液(關於作者的具體家庭背景,有興趣的話,在公眾號裡面回復「法隆」二字,我們將kindle裡面的原文截圖以圖片形式發給你),說到「心理變態」,我們可能還會想到各種「心理變態罪犯」,是的,沒錯,相當多的罪犯都具有心理變態的屬性。
  • 遊戲中暴力元素會不會導致心理變態?
    遊戲中的暴力色情元素會不會導致心理變態?個人的看法是,可能會因為沉迷遊戲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礙,但還不至於因為遊戲而導致心理變態。除非將經常玩遊戲定義為「心理變態」。甚至,沉迷遊戲也是其他社會問題造成的,玩遊戲是果不是因。  值得擔心的其實是將來VR(虛擬實境)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製造的遊戲。
  • 心理變態的人有哪些表現?
    2、操縱心 心理變態者能知道問題的關鍵和解決問題的要害,使用詭計誤導欺騙他人,獲取別人的信任,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 3、不負責任 衝動和不負責任的行為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一個心理變態者從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只要有人指責他們任何事情,他們就會反咬對方,以至指控他們的人會懷疑自己,甚至有負罪感。
  • 面對心理變態者,我們能做些什麼?
    黑爾在自己的著作《黑爾變態心理學》中給出了答案。當然,黑爾同時指出,儘管相關臨床研究和推測已經存在了一個多世紀,科學研究也進行了幾十年,然而心理變態問題仍然是迷霧重重。比起其他主要的臨床疾病,對心理變態的系統研究尚不多見,儘管它給社會帶來的痛苦和破壞要比其他所有心理疾病的總和還要多。
  • 如何判斷心理變態人格?
    在診治心理變態患者時,我們只有弄清了不同人格障礙的特點,才能準確判斷和確定患者的心理疾病,從而對症下藥,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屬於心理變態人格呢?下面是常見的人格障礙類型,弄清楚以下症狀後,只要病人的症狀符合以下特點,就可以診斷為心理變態人格。
  • |一個心理變態者的自白
    被《華爾街日報》評為十年來成就最大的神經科學家詹姆斯•法隆沉迷於研究心理變態者的腦部結構。諷刺的是,就當他以為自己找到了破解變態心理的鑰匙時,他意外地發現,自己的腦部結構跟心理變態罪犯的一模一樣。2005年12月,在家庭聚會上,母親悄悄塞給他一本書說「這本書,或許可以讓你好過一些。是關於你父親家族的。」
  • 那些隱藏在身邊的心理變態者,大腦中在發生什麼?
    黑爾博士和另一位研究人員保羅·巴比亞克合出過一本書叫《穿著衣服的蛇:心理變態者出洞》,為寫些書,倆人研究了203位公司專業人士,發現有4%的人在PCL-R測試表上打分很高,可以歸到心理變態一列。黑爾說這樣的隨機抽查並不合理(「10%的財務總監都心理變態」這肯定是胡說。)
  • 他專門研究心理變態,最後發現他自己才是犯罪家族的天生變態!
    從1995年開始,他通過對大量心理變態者大腦掃描結果的研究,發現了心理變態者和常人大腦的顯著區別:正常人的大腦中某些高亮(活躍)的區域,在心理變態者(psychopath)大腦中卻是黑暗的。這種現象被Fallon總結為「額眶部皮質功能低下」,被懷疑是導致人缺乏同情心、與常人思維方式不同、造成心理變態的一種大腦特徵。
  • 使用家暴的男人是否心理變態呢?
    使用家暴的男人是否心理變態呢?這如今家暴的男人可謂是不計其數,很多女人婚後都十分的後悔,因為她們在沒有了解身邊的丈夫是一個怎樣性格和脾氣的人,就與其匆匆忙忙的結婚,有的男人是很會偽裝的,結婚前一副面孔,結婚後又是另外一副面孔,讓人猜不透他們的內心,更讓人看不透他們的為人。
  • 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變態心理?
    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表現於心理缺陷、變態心理和心理疾病,在前面我們已介紹了心理缺陷的種類和判斷,那麼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變態心理呢?觀察這個人是否有因為大腦或者軀體缺陷引起的心理障礙;如因為從小大腦發育不全導致的心理障礙;聾啞人和盲人因身體缺陷導致的心理障礙。觀察這個人是否有因為社會心理因素導致的軀體障礙,如高血壓;觀察這個人是否有因為家庭事故導致的身體障礙,如老公外遇,親人意外去世等。
  • 你知道你有多變態嗎?賈伯斯和孫悟空都是變態狂!
    他研究心理變態者,尤其是那些心理變態的罪犯他們的大腦。但在有一天,當他在審視大腦的掃描圖片的時候,他驚奇地發現了一張自己的圖片。有一點反諷,一位專門研究心理變態的專家,發現自己的大腦是心理變態者。我們如何來面對這個問題?
  • 我有心理變態者的大腦,為什麼沒有成為我所研究的那些連環殺人犯中...
    被《華爾街日報》評為十年來成就最大的神經科學家詹姆斯·法隆沉迷於研究心理變態者的腦部結構。諷刺的是,就當他以為自己找到了破解變態心理的鑰匙時,他意外地發現,自己的腦部結構跟心理變態罪犯的一模一樣。 2005年12月,在家庭聚會上,母親悄悄塞給他一本書說「這本書,或許可以讓你好過一些。是關於你父親家族的。」
  • 總有一些心理變態的人,偷看,偷內衣絲襪,以此來滿足自己的欲望
    昨天網上新聞說,一女生洗澡時遭到同租變態男闖入,借著去晾衣服的藉口在裡面不肯出來,還說反正你的身體我已經全部看光了,最後沒辦法只好報警,有些心理變態的人往往知道自己的行為其實並不構成犯罪,所以肆無忌憚的為所欲為,想想這樣的人有多可怕。
  • 《回到火星》公映 科幻純愛席捲銀幕
    由英國著名導演彼得·切爾瑟姆執導,「英國最帥童星」阿沙·巴特菲爾德、好萊塢明日之星布麗特妮·羅伯森、「小天狼星」加裡·奧德曼以及美國著名影星卡拉·古奇諾等實力派演員聯袂主演的科幻愛情大片《回到火星》,於今日(10月13日)正式登陸國內各大銀幕,同期發布跨星版上映海報,在火星與地球的交界,男女主無視一切擁吻彼此,甜蜜的戀愛旋風席捲世界。
  • 從心理學的角度,告訴你如何辨別和遠離心理變態人士,超級管用!
    從心理學的角度,告訴你如何辨別和遠離心理變態人士,超級管用!不管滴滴順風車這個業務會不會被永久性的關閉,那些心理極端和變態的人物都不會隨著這個而永遠消失,他們只不過是換了另外一種身份存在於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角落。
  • 這六種癖好,是可怕的心理變態,第六種較多人擁有
    我們對於一些病態的心理,往往疏於防範,尤其是下面這六種癖好,是可怕的心理變態,而我們還全然無知,尤其是第六種,有這種變態心理的人很多。【1】嗜疼——喜歡用疼痛來刺激自己的興奮。不知道你是不是留意自己身邊的人,經常身上會青一塊紫一塊的,尤其是自己的胳膊,這就是典型的嗜疼症,很多人用這種方法緩解自己的壓力,這種心理變態,如果再持續嚴重的話,就會變成一個暴力的傾向者,如果有這種苗頭,及時的進行糾偏和找心理醫生諮詢。
  • 心理學:超變態題目,測出你心理陰暗指數!
    心理學:超變態題目,測出你心理陰暗指數! 測試開始: 變態題目隨意發揮:大學裡有一對非常恩愛的情侶,很快他們在一起了
  • 南懷瑾老師:一個人太刻薄多疑,會形成變態的心理
    多疑刻薄太過的人,「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就變成了心理變態了,心思就怪。所以你們學佛修道學宗教的人,就是常常這樣,對自己要求嚴格,一學宗教對別人要求更嚴格,看別人這一點也不對,那一點也不對,你注意啊,都犯了這個毛病,克核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這個不肖真是不肖,就是那個怪心理就起來了。所以西方心理學大多認為,宗教心理病幾乎沒有辦法治療。